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河洛造神之鄭和下西洋(一)之四、聽說「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
2017/06/09 11:39:30瀏覽828|回應0|推薦23


四、聽說「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



大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永樂帝才坐上龍椅,幹嘛這麼勞民傷財,要派叫什麼三寶太監的,出使西洋啊。那西洋離我十萬八里遠的,關乎我們什麼事啊?大明才遭遇大變,應讓百姓休養生息才對啊!」「唉~你們沒聽說啊,聽說建文帝沒死,跑到西洋去了。所以永樂帝急著下西洋。聽說就是要到西洋,去把建文帝給找出來啊。斬草除根,免留後患啊...」「是啊,我也有聽說啊。聽說永樂帝,發動"靖難之變",從燕京殺到南京的時候。雖然南京城起了大火。官家都說建文帝,定是在大火中被燒死了。但其實建文帝沒死啊。而且聽說南京城那把火,還是建文帝自己放的。放了大火,是為掩人耳目。然後建文帝,就趁著大火,剃了光頭,穿了袈裟,喬裝成和尚,逃出南京城去了...」
「對啊,對啊。隔壁村的張三,你們知道吧。張三他專門在泉州港幹那走私貨的勾當。那年,就是南京城大火過後。沒幾日。張三就說有個晚上,他在泉州港看見一個和尚。而且那和尚的身邊,居然還有好些個身材魁武精壯的大漢保護。看起來就不是個尋常的和尚。更奇怪的是,那和尚出手還真是闊綽。居然一出手就買下了一艘阿喇壁人(阿拉伯人)的海船。而且還上那船,跟著番商到出了海,聽說是到西洋去了...」「喔~~這麼說來。那個和尚,定就是建文帝喬裝的囉。唉~這樣說來,那永樂帝這個做叔叔的,心肝可也真是粗殘啊。人家建文帝這做姪的,都把皇位讓給了永樂帝,自個兒當了和尚,逃到西洋去了。幹嘛永樂帝,非得這樣大費周章,還要造大船,派人下洋,定要將建文帝,趕盡殺絕啊。天理何在啊...」「說到永樂帝在造大船。你們有沒有聽說。咱泉州,好多會造海船的造船師傅,都被徵調到南京城去了。聽說永樂帝在南京的龍江,設了一個什麼寶船廠。就在那裡造寶船船。聽說那寶船,可造得像一座山那麼大啊...」

大明永樂初年的開始,這是個國家社稷動盪,百姓惶惶不安的年代。街頭巷議,因為大家都知道,永樂皇帝,原本不是大明國的皇帝。而且永樂皇帝,之所以能當上皇帝,還是他以粗殘的手段,發動靖難政變,從自己的姪兒的手中搶來了皇位。如此不顧叔姪情份,就像是大人欺負小孩一樣,著實不光采,也讓百姓難以尊敬。說到永樂帝,地處大明南疆沿海的泉州百姓,可說對其並不熟悉。約只知道他是大明開國皇帝「臭頭仔洪武君」的第四個兒子。後來被洪武皇帝,封為燕王,鎮守在北方的燕京。因洪武皇帝的年代,大明國剛驅逐韃虜,打下江山。可元帝國,雖退居漠北,卻依然強大。幸而鎮守燕京的燕王,不但年輕有為,且能征善戰。正因燕王,打了不少次的勝仗,使得元帝國分裂瓦解。這也才真正的底定了大明國的江山。正因燕王戰功彪炳,又手握數十萬雄兵。大概除了洪武皇帝自己外,恐怕誰也壓不住燕王的雄壯氣勢。

洪武皇帝,閩南街頭巷尾的百姓,都稱他為「臭頭仔洪武君」。說洪武皇帝是「臭頭仔」,倒也並非是百姓對皇帝的貶損與污蔑。相反的,這是對洪武皇帝的歌頌。坊間的百姓都在流傳,說是洪武皇帝小時候,是一個長滿癩痢頭的窮小孩,專替有錢人家的地主放牛。而那時的洪武皇帝,也不知道自己是上天派下凡間的真命天子,所以有一張「皇帝嘴」。即是無論洪武皇帝,開口講什麼話,那他講出的話,都會變成真的。據說有一回,臭頭仔洪武君,正在放牛的時候,與一群癩痢的放牛小孩,在玩殺牛的遊戲。殺牛總要有牛刀。於是臭頭仔洪武君,就折了一根干草的葉子,充當牛刀。並開口說:『這就是殺牛的牛刀,現在我們來殺牛』。結果,那根干草,真的變得比牛刀還鋒利,居然真的就把牛給殺了。牛被殺了,一班的癩痢頭小孩,個個嚇得要死,生怕被主人打罵。唯有臭頭仔洪武君,卻是毫無懼色,反是壯著膽著說:『牛都殺了。平常都看有錢人吃牛肉,我們也吃不到牛肉。不如乾脆我們就把牛給吃了...』。自此一班癩痢頭小孩,無不把臭頭仔洪武君,奉為頭頭;甘心受其驅使。

臭頭仔洪武君,是真命天子,有一張皇帝嘴。坊間的傳言,一傳十,十傳百,百傳萬。所謂「三人成虎」就算是流言是假的,也會變真的。及至臭頭仔洪武君,長大成人,建立了大明國,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皇帝。洪武皇帝,為了怕將來皇子們,彼此爭奪皇位,即又用了他的「皇帝嘴」,立下了一個重要的規矩。即大明國的皇位,都需傳給嫡長子,也只有皇帝的嫡長子,可以繼承皇位。可這次洪武皇帝的「皇帝嘴」卻不太管用。因為洪武皇帝所立的嫡長子儲君,居然甚為短命,都還沒坐上皇位,就比洪武皇帝還早死。嫡長子病死了,這下洪武皇帝可遇到了難題。因為他的「皇帝嘴」已經說出口─「皇位只能傳給嫡長子」。所以洪武皇帝也不能出爾反爾,違背了他自己的「皇帝嘴」,把皇位傳給他的其他皇子。為順應他的「皇帝嘴」,洪武皇帝,也只有把他的皇帝,傳給他嫡長子的嫡長子,也就是他的皇長孫。

洪武皇帝,駕崩後。年紀尚小的皇長孫,依洪武皇帝遺命,繼任為大明皇帝。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繼任帝位之時,年僅弱冠。由於北方諸王,個個擁重兵重權,又是建文帝的皇叔,難免渺視這年僅弱冠的小皇帝。因此朝廷重臣,為鞏固皇權,即諫請建文帝削藩;以免諸王坐大,養虎貽患。「削藩」正就是這個舉動,建文帝卻是惹怒了眾皇叔們。尤其是坐鎮北疆,戰功彪炳,擁重兵重權的燕王。

燕王一生征戰沙場,鎮守北疆,為大明立下無數汗馬功勞,戰功無人能比。但讓燕王不平的是,其父洪武皇帝,也知他雄才大略,堪為一國之君。可就算皇長子早逝,洪武皇帝,卻寧願把皇位傳給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兒,也不願把皇位傳給他。對此,燕王早是忿忿不平。畢竟要是沒有燕王鎮守北疆,百戰沙場,拼死與前元周旋,取得豐碩戰功。那大明江山,又如何能安定。燕王恨就恨,這以前見到他還會嚇到褲底滲尿的建文帝,一坐上皇位,非但不感念,其征戰沙場的汗馬功勞;竟反是要削籓,斷其手腳。是可忍,孰不可忍。「與其坐以待斃。讓這不知感恩的小兒,恣行削藩,斷我手腳。那我不如乾脆揮兵南下,將這乳臭未乾的小兒給滅了。自己坐上龍椅...」正做此想,燕王即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聲稱建文帝,被一干奸臣包圍,心眼都被蒙蔽,非得揮兵南下,將其身邊的奸臣,一舉清除不可。

「靖難之役」燕王就這麼以此為藉口,從燕京揮兵南下,一路殺得血流成河,直殺到南京城;兵圍南京城。長於深宮之中的建文帝,一生從未上過戰場,見驍勇善戰的皇叔,以大軍圍城,如何能不嚇破膽。據說,當初洪武皇帝,立皇長孫為儲君之時,心知肚明,也早知大概會有這一天。所以洪武皇帝,特別留了一個救命的寶箱給建文帝。且殷殷交代建文帝,當有一天遇到生死交關之時,才能打開寶箱。燕王大軍圍城,建文帝已然逃生無門,插翅難飛,正是生死交關時刻。幸好慌亂之中,建文帝想起了皇爺爺臨死之前,交給他的救命寶箱。急忙取出了寶箱。誰料得到寶箱一打開,所謂救命的寶箱內,居然只放了一件和尚穿的舊袈裟,一雙僧鞋,一串佛珠,一個和尚化緣的缽、及幾樣僧侶剃度出家之物。

「舊袈裟、僧鞋、化緣的缽、佛珠與剃刀」寶箱內的這些東西如何能救命,更如何能抵擋燕王圍城的數十萬大軍?所幸建文帝,也算是有慧根。見了寶箱中之物,即也明白皇爺爺洪武皇帝的苦心。當下,建文帝即脫去了身上的龍袍,換上了寶箱中的舊袈裟,並命身邊的親信隨從,用寶箱中的剃刀,替他剃去了三千煩腦絲。足履僧鞋,身穿袈裟,頂上光禿,轉眼建文帝,已然從一個權傾天下的皇帝,就變成了一個行腳托缽的和尚。爾後親信隨從,就在南京城的宮中,放了把火。大火焚城,舉城亂成一片。而成了和尚的建文帝,也就在幾個隨從的護衛下,趁亂,從密道逃出了南京城。從南京城,晝夜趕路,一路南逃到泉州。自此成了和尚的建文帝,其蹤跡就這麼消失在中土,消失在泉州港的茫茫大海。....

燕王率大軍,攻進南京城後,兵慌馬亂的大火中,怎麼也再尋找不到建文帝。就算是被大火燒死,當也有個屍首。但翻遍了南京城,就是找不到建文帝的屍首。為恐建文帝,逃入民家,被百姓窩藏。於是慣於沙場殺伐的燕王,果斷下令,屠城南京。可憐南京城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幼,一夕之間,幾被屠殺殆盡,屍骸堆積成;可卻仍是找不到建文帝。廢墟殘瓦宛如死城的南京城中,既遍尋不著建文帝的蹤跡。燕王索性昭告天下,聲言建文帝被朝廷的奸佞所害,已然燒死於南京城的大火。而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燕王即在南京城,自立為帝,年號永樂。即為永樂皇帝。而這起燕王揮兵南京,奪建文帝皇位的事件,史稱「靖難之變」。讓人感到不尋常的是─永樂帝初即帝位,恍若迫不及殆,即命其心腹三寶太監鄭和,造大船,率船隊,出使西洋。而且不是率十艘二十艘大船出使西洋。而是要大舉造二百艘大海船,率二三萬的大軍,出使西洋。

「永樂帝在急什麼?何以要如此大張旗鼓,大造海船,派龐大的艦隊下西洋!」長江以南的大明半壁江山,就在永樂帝一聲令下。內地伐木的伐木,燒官瓷的燒官瓷,織官綢的織官綢。沿海更是造船的造船,招舵工、水兵、老艜的官府告示,貼滿城牆...。甚至在南京城,闢建了個龍江造船廠,並從泉州與廣州,調集了四百戶擅造海船的工匠,到南京城,大造像山一樣的寶船。總之,為了出使西洋這事,可說使得大明國,舉國一片轟轟烈烈。而永樂帝如此躁急的想派鄭和下西洋,卻又怎能不啟人疑竇。街頭巷尾,百姓又怎能不竊竊私語,議論紛紛。人人無不悄悄的說─「永樂帝是怕建文帝沒死,逃到了海外。恐讓他的皇位坐不穩。所以永樂帝才非得大造海船,要出使西洋,去殺了建文帝。好斬草除根...」。

「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這當然只是一種說法。且多是市井之間的布衣百姓,道聽塗說的風言風語。至於一般官宦之家或是讀書的士子,則又有另一翻說法。這些飽讀詩書的士子,或久經官場、見多識廣的官員。私下議論,多半則說:『永樂帝何等雄才大略。怎可能大造海船,出使西洋,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莫說建文帝生死不明,或逃往海外。就算建文帝尚在中土,也不可能再危及永樂帝的帝位。而且我覺得永樂帝,打心底,根本就不把建文帝放在眼裡。所以那管建文帝有沒有逃往海外,永樂帝根本沒必要大造海船,大派艦隊,去找建文帝...』『是啊,就算永樂帝想派人出海,去找建文帝。那也應該偷偷摸摸的去,暗中把建文帝殺了就好。又何需如此勞師動眾,大張旗鼓,搞得舉國轟轟烈烈,天下皆知。事實上,永樂帝之所以要派龐大艦隊,出使西洋,當是有其高瞻遠囑。並非是市井百姓,謠傳的風言風語...』。

「前元雖已被洪武帝,逐出中原,退居漠北。但蒙古人善騎射,能征善戰,當初建立的四個汗國,甚至從中國遠達歐羅巴州。雖說前元,已然裂解成瓦刺與韃靼。然其卻依然強盛,領土亦從漠北遠達西域,並不斷入侵大明國。永樂帝長年鎮守燕京,與前元周旋,當更知其野心勃勃,仍為大明國的最大外患。恰有如漢朝時的匈奴。所以永樂帝,之所以派鄭和下西洋,其目地,恰有如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的道理一樣。只不過漢武帝是欲聯手西域諸國,以南北包夾匈奴。而永樂帝,則是欲交好西洋諸國,並與其聯手。如此便能東西包夾前元及其汗國,使其投鼠忌器,不敢膽大妄為。而此,實是永樂帝,圖大明國長治久安,一步高招啊...」見多識廣的官員與讀書讀士子,其私下的議論,看似更合理,也更有見地。但這也只是一方說法而已。

另有些道行高深的道士,與居於深林內的和尚。縱是閒雲野鶴,不問俗事。但對於永樂帝,何以要派艦對下西洋。當其茶餘飯後,泡茶聊天之時,卻也有其說法─「這個永樂帝,才竄位為帝,為什麼急著要派龐大艦隊下西洋。說穿了。還不就是辦一場水陸大法會,或是建醮大拜拜。讓長江以南的百姓,為了艦隊出使西洋,這場大拜拜,忙乎的暈頭轉向。畢竟長江以南的百姓,對鎮守北方的永樂帝不熟。卻多半同情建文帝,認為建文帝是個好皇帝。而永樂帝,就怕長江以南的百姓,懷念永樂帝。甚至吃飽撐著,就對其非議漫罵。所以才搞了個出使西洋,這場浩大的水陸大法會。好讓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百姓轟轟烈烈,忙乎一場。既能超渡亡魂,又能讓百姓淡忘建文帝。從此百姓就只記得,下西洋的壯舉與熱鬧,那還記得永樂的竄位與屠城。真可謂一舉數得。果然是高手出招。厲害,厲害...」。

「是為尋建文帝?」「欲聯手西洋諸國,夾擊前元及其汗國?」「辦一場浩大的水陸大法會。讓百姓淡忘建文帝?」...各方說法,皆有其理。但另有一說法,若是說出口,恐怕會被拉去砍頭,所以百姓多半都只敢在心裡想,卻不敢說的。即是─「永樂帝派龐大艦隊下西洋。還不就是自己心虛。因為自己的皇位,是向姪兒竄來的。不但名不正言不順,說在別人的嘴裡,更是不光采。所以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利用宣揚國威,招撫番國。再用寶船將這些番國的王,帶來大明國,向永樂帝朝貢。萬國朝貢之下,就算名不正言不順的皇位,也都變成名正言順了。說穿了,無非就是永樂帝,好大喜功,不惜勞師動眾...」。無論各方揣測,下西洋的各項工事,終究如火如荼的進行。


( 創作連載小說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eryen&aid=10279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