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河洛造神之鄭和下西洋(一)之三、福船─泉州造船甲天下
2017/06/02 19:34:47瀏覽781|回應0|推薦28

三、福船─泉州造船甲天下

且說唐末,被敕封為福建威武軍節度使的王審知。至唐亡後的五代,於福建建立了閩國。由於閩南泉州,乃是王審知的根源之地。為固其本,因此王審知,無論任威武軍節度使,乃至成了閩王,無不大力建設泉州。應也是王審知的先見之明,知閩南山多田少,耕地生產的糧食,恐不足以支應日後子孫繁衍所需。兼之南方的廣州港,因黃巢之亂,二十萬番商被暴民所屠,幾被毀壞怠盡。於是王審知,集八閩之力,傾福建所有,大興土木,闢建了泉州港。

泉州港既成,王審知又鼓勵百姓出海經商。短短幾年之間,閩南漳泉,頓是海事大興。因出海經商,獲利甚豐,往往花本錢一萬兩白銀,購買瓷器、絲綢、藥材...等就能滿載一艘船。爾後,從泉州港出海,往海外諸番國販賣。由於中國的絲綢、瓷器、藥材,本為番國所愛。只要運到番國,定是以數倍高價出售,仍供不應求。而賣得的銀錢,再於當地購買香料、珊瑚、珍珠的海外珍奇之物,滿載一條船,再運返泉州港。而這些海外的香料、珊瑚等珍奇寶物,運回中國後,往往亦是奇貨可居,價值高過黃金。正是這出海經商,販有運無,一來一往,僅一萬兩白銀的本錢,往往獲利便能超過十萬兩。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正因買船出海經商,獲利能有十倍之豐。所以那怕大家也知道,出海走船三分命。吃好相報之下。於是漳泉百姓,但只要有點本錢的,無不紛紛集資,大造海船,出海經商。而沒本錢,自也可以上船出海,當船員或舵工。總之但只要出海,其收獲,絕對都比在家裡耕田種地,要賺得更多上好幾倍。且亦不止漳泉百姓,競相造船出海。海外十洲番商,無論是大食人、波斯人、還是天竺人...等,亦無不乘著海船來到泉州港。使得整個泉州港的港口,盡泊滿高檣大舶的海船。而路上絡繹來往的,更大概一半都是纏頭跣足的番商。滿城酒樓客棧林立,花街柳巷,鶯鶯燕燕,其繁華富庶,不言可喻。因此至宋朝之時,泉州港,已有「天下第一港」之稱。

泉州港不僅是「天下第一港」。因自唐初,河洛府兵隨陳元光,屯田閩南漳州後,即開始造船出海。使得造船技術,日益精進。自古以來,航於江河的船,都是平底沙船。但海洋的洶湧波濤,可不比江河。尋常的平底沙船,若是航於海洋,無論船隻多大;往往只要一大浪,即可能將整艘船都給掀翻。然而經得泉州造船師傅,累積百年的造船經驗,其精進的造船技術,終於造出了適合航行於海洋的尖底上闊海船。因這些海船,船底是尖的,能吃水深。故不懼於海洋的波濤,航行亦更能平穩。不僅於此,及至宋朝,泉州的造船師傅,其所造海船,更有了一項技術的大躍進。即造出了「水密隔艙」的海船。所謂「水密隔艙」,即海船的船艙,被造得有如一節一節的竹筒般。且艙與艙之間,可密不透風的隔絕。因此就算海船在海上,撞上暗礁,船艙進水,也只是一艙進水,不致讓海船有立刻沉沒之危。亦使得海船就算受損,亦尚有時間,可等待救援;或將船上的貨物搬離,或讓船員尚有逃生時間。

史書有云:「海船以福建為上」。泉州所造海船,船身高大如樓,底尖面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船底有粗大的龍骨,船艙是水密隔艙。海舟十丈,甲板豎兩桅掛簾帆。二十丈,立四桅。每根桅木,長約八丈,值百金。因得抵得住強風,所以不能稍有彎屈,通體不能有節。正是拜泉州造船技術的精進,宋朝海事大興後,使得漳泉的河洛海商,能出海航行的更遠。出海經商,亦不再僅止於東海與東洋。

所謂東海者,即北起倭國、琉球、東番島。所謂東洋者,即東番島以南,南至呂宋、渤泥國(婆羅洲)、文萊、爪哇、滿者伯夷、三佛齊、占城...等。而有了三桅、二十丈的大海船後,甚至漳泉的河洛海商,能繞過滿喇加海峽,無遠弗及,到達西洋諸國與其通商。所謂西洋者,即蘇門達喇國以西,繞過滿喇加海峽後,有榜葛刺、錫蘭國、小葛蘭國、柯枝國、古里國。及至忽魯摩斯、到天方國等,數十國。由泉州出海,及至東洋,再到西洋,此河洛海商的經商之路,又稱海上絲綢之路。由宋朝至元朝,再至至明朝,海上絲綢之路,業以形成。但泉州造船技術再好,所造出的海船,終究也只是海船而已。置之於汪洋,海船也不可能會自己飄到人們想去的地方。若要海船於汪洋之中,能順利行到人們想去的地方。最重要的,那還是得要有擅於航海之人,來領航。話說至此,就不能不再回過頭來,說說劉八仙這樣的「老艜」。

據劉八仙自己所言。其祖上,乃是唐初,隨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征伐閩南,屯田漳州的河洛府兵。大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派了一個叫林鑾的官員,出使海外諸番國。而那叫林鑾的官員,奉旨後,即到泉州造了數十艘海船,又招募舵工與船兵數千。當時,劉八仙的祖上名叫劉洋。因家中吃食人口眾多,不巧當年田裡的莊稼又遭了風災,使得家境更顯窘困。正值年輕的劉洋,仗著身強體壯,索性就應林鑾招募,登上了出使船,充了個舵工。而這也就是劉八仙的祖上,航海的開始。因那劉洋,唸過點書,生性又精明,後來就被拔擢為船隊中的「副火長」。所謂「火長」,即擅於觀星象、羅盤,既會計算還船航行更數,又能看得懂海圖。因而能為船隊,領航之人。而劉洋充了這副火長的缺,即是讓其能從擔任火長的副手中,漸次學習這航海技巧。

林鑾開元年間,數次出使。東達扶桑、琉球、夷州。南至菲浦端、渤泥、三佛齊。西南至扶南、佔城、交址。為招海外番商來泉州港,林鑾更斥巨資在泉州沿海,建了八座塔,以做為海船航行的地標。這七座塔,分別是─埔頭塔、龍吟塔、虎嘯塔、鳳鳴塔、馬嘶塔、象立塔。每座塔塔高六丈有餘,塔身由六層石砌。正是這七座塔,每當劉洋,放洋後,遍歷海外番國,歷經海上風險,順利回到泉州。當見到這七座塔,總讓其內心無比激動。因出航海外,擔任火長,為船隊領航,乃是一專精的技術,非十年不能熟稔。且其經驗是否老到,更攸關整個船隊的生死。所以這領航的火長,收入亦頗豐。正因如此,劉洋便將其航海的技巧,又傳給了他的兒子。而他的兒子,又傳給了他的孫子。就這麼一代又一代,經得唐、五代十國、宋、元。而這航海的技術,就有如泉州沿海的七塔矗立般,終傳到了劉八仙的手上。

大明永樂年,距大唐開元年,相距都已五、六百年。簡言之,劉八仙的祖上,及至他這一代,都已航海航了五、六百年。而在他漳州的祖厝,歷經十幾代,所累積的海圖,那一卷卷的卷軸,幾乎更要堆滿一房子。所以對劉八仙,這樣熟悉於航海的老艜而言,要為三寶太監的寶船隊領航,出使西洋,絕對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寶船隊要出使的海外番國,無論是東洋,或是更遠的西洋。劉八仙都早已曾隨著泉州海商的船隊,去過不知多少次。航海的海圖,從家裡翻翻找找,應該也都找得到。唯一讓劉八仙,有點擔心的是─自大明洪武年,洪武皇帝便下了「禁海令」。且別說泉州海商,再難出海經商。甚至是「片筏不準下海」,連漁民出海捕於都不能。經得海禁二十幾年,這二十幾年來,劉八仙也就未曾再出海。誰知這二十幾年間,海外的地形地物或水文,會有什麼改變;而劉八仙自己也無法確知。

「禁海令」倘真是差點,就把泉州,歷經數朝代,累積了幾百年的海上事業,都給斬盡殺絕。正是洪武以來,二十幾年的海禁。一則,使得大多嫻熟航海的老艜,以及技術專精的造船師傅,都已日漸凋零。二則,且因百姓再不能出海,所以老艜與造船工匠,亦後繼無人。萬幸的是。就是在泉州,仍有些像是劉八仙這樣,已然老邁,又二十幾年未曾出海的老艜;以及能造尖底海船師傅,尚存於世。而這也真是不容易。像劉八仙,就是十來歲,就已隨老父上船,學習航海術。二十來歲,已然出海無數次,能獨當一面,領航海船。怎料朝廷一個「禁海令」下來,劉八仙都尚不及一展長才,就從此都不再能出海。

元朝之時,也曾因倭寇作亂而實施過「禁海令」,不過都僅維持個幾年,就解禁。所以劉八仙,原本也認為洪武海禁,或等個幾年,等沿海倭患稍平,就會解禁。誰知道,劉八仙這一等,居然就等了二十幾年。等到自己都已老邁,眼看自己家傳十幾代、累積數百年的航海術,就將斷於其手。世事卻是變幻莫測。誰又料得到原本為燕王的永樂皇帝,突然發動兵變,揮兵南下,自個而坐上了南京城的金鑾殿,當上了大明皇帝。且永樂帝,才當上皇帝後,竟是迫不及怠,即敕令其心腹─三寶太監鄭和,大造海船,並率領船隊,出使西洋。泉州,自唐以下,便是歷朝歷代的天下第一大港。而三寶太監奉旨下西洋,自到泉州招募大量的船兵、舵工。更重要的,是招募尚存於世,嫻熟於航海的老艜,及能造尖底大海船的泉州造船師傅。由此,整個泉州,剩得一息尚存的航海事業,才終於又蓬勃了起來。

幸好,也是永樂皇帝,敕令鄭和下西洋。有如一場及時雨般,挽救了泉州的航海事業與造船事業。否則,要再過個幾年,等得像劉八仙這樣的老艜,與造船師傅,皆已死光。到那時,那怕永樂皇帝,就算能派出個天王老子,想要出使西洋;那恐也將是緣木求魚,不可能的事了。總之,因永樂皇帝,派三寶太監出使西洋,總算讓苦等了二十幾年的劉八仙,能再次出海,大展自己家傳百年的航海所長。且為讓這家傳淵源的航海術給傳承下去,劉八仙亦決定,要將自己的兒子劉過海,亦帶上出使西洋的寶船,一起出海。那一年,是大明永樂三年。亦是年方二十初頭的劉過海,第一次出海。

大明永樂三年,那一年。劉過海,上了寶船,就充做老父劉八仙的學徒。劉八仙在寶船上,擔任領「火長」的領航重要職務。而劉過海,則在老父身邊,從副「香公」做起,開始學習起了航海術。而這永樂三年,對劉過海而言,那可也真是人生,從此不再平凡的一年。尤其,對於永樂皇帝,為何才當上皇帝,突然就派三寶太監下西洋?各種傳聞,流佈於市井之間,百姓都竊竊私語,不敢大聲的說。...

「歷史考証:宋代考古,西元1974年,於泉州出土的海船,已有水密隔艙的技術。証明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遠超前歐洲七、八百年。舉世震驚,被列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亦為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泉州認定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提供了重要的物證。」

「歷史考証:福船。海船為抗海上濤浪,船身通常尖底上闊。船身按十二支命名。船頭邊板,曰鼠橋。後兩邊欄,曰牛欄。舵繩,曰虎尾。系碇繩木,曰兔耳。船底大木,曰龍骨。兩邊另釘灣杉木,曰水蛇。篷繫繩板,曰馬臉。船頭橫覆板插兩角,曰羊角。鑲龍骨木,曰猴楦。抱桅篷繩,曰雞冠。抱碇繩木,曰狗牙。拄桅腳杉木段,曰桅豬。通販外國,船主一名;財副一名,司貨物錢財。總捍一名,分理事件。火長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駛船鍼路。亞班、舵工各一正、一副。大繚、二繚各一,管船中繚索。一碇、二碇各一,司碇。一遷、二遷、三遷各一,司桅索。杉板船一正、一副,司杉板及頭繚。押工一名,修理船中器物。擇庫一名,清理船艙。香公一名,朝夕焚香楮祀神。總鋪一名,司火食。水手數十餘名....」

( 創作連載小說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eryen&aid=10279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