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3/24 12:09:56瀏覽4512|回應11|推薦112 | |
我喜歡的照片:葛拉祖諾夫與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1865-1936)是一位俄國作曲家,他比柴可夫斯基小了二十五歲,拉赫曼尼諾夫大了八歲,是在兩者之間的人物。他原是受到俄國「強力集團」領導人巴拉基列夫的推薦,進入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門下學習,寫成的第一號交響曲非常受歡迎(那時他才十六歲),後來任教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之後更擔任院長,對史特拉汶斯基與蕭士塔高維契都有很大影響,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指揮家,但已漸漸不再作曲,後來甚至辭去教職,前去美國與法國,還在六十四歲那年娶了小十歲的妻子,算是「老年的瘋狂」。並完成「四季」的錄音,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在1910年以前寫成,有趣的是,他也有九首交響曲,而且第九首未完成,與布魯克納有那麼些相似處。 但以他的學習歷程來看,似乎是屬於所謂「聖彼得堡派」的作曲家,而非柴可夫斯基所屬的「莫斯科西歐派」,但他的作曲卻有相當繼承柴可夫斯基的印象,被稱為「俄國的布拉姆斯」,也對所謂「新音樂」深惡痛絕,尤其德布西,但對華格納則從剛開始不喜歡到愛不釋手,也喜歡理查史特勞斯的「莎樂美」。也有聽聞他的記憶力驚人,鮑羅定生前有彈過「第三號交響曲」與「伊果王子」的段落給他聽,但竟能依此完成,雖然聽蕭士塔高維契說,其實可能有部分是他自己添加的,但他記憶力強是不爭事實,曾聽過塔尼耶夫彈他的交響曲後,也能從頭到尾彈出來,即使晚年因為酗酒,記憶力還是可怕。 他的交響曲第一號如前所述已很成功,連李斯特都注意到,第二號即是為追悼李斯特寫,第三號則呈獻給柴可夫斯基,第四號相當具有俄國風,第五號則受到華格納極大影響。被暱稱為「華格納派」,第六號作於1896年,為其代表的交響曲,第七號的標題則是「田園」,第八號則不太知名,第九號更是只寫了一個樂章的草稿就沒後續了。他還有七首弦樂四重奏(很努力了),協奏曲方面最有名的是小提琴協奏曲,另外還有兩首鋼琴協奏曲。 其中寫於1904年的小提琴協奏曲是他最有名的曲子之一,當年由他自己指揮首演,獲得極大成功,由於是從頭不間斷的演奏到尾,其實是一個樂章,但為了分析,有人細分為兩個樂章,也有人說是三個樂章,差異是在中間的裝飾奏是否可看成一個樂章,我是覺得不算,最多只能算是連接兩個樂章的橋段,所以我也認為是二個樂章。這曲子也受到後世許多小提琴家的重視,海飛茲,米爾斯坦,夏漢都有很好的錄音,這裡是以Vadim Gluzman的現場版本為範例。
然後小提琴對此主題大幅表現,第二主題從F大調,獨奏小提琴的莊重旋律開始(2:23),後來卻轉成不安的g小調(2:50),隨後又回去F大調,但這次是出現在管絃樂上,小提琴為之加花,在高潮後又像落葉般掉落(3:56),第三主題又回到大調,但轉成降D大調(4:50),雖然與第一主題音型相似,但反而是從小提琴G弦,屬音開始,與第一主題微妙對稱,是整個樂章最美的旋律:
然後加入了六度雙音的燦爛段落(5:42),這主題在高兩個八度再來一次,更加燦爛熱情,還轉到了A大調(6:10),這也是曲子結束時的調性,最後在相隔大三度的降D大調結束(8:04),然後第一主題又在中提琴上出現(8:06),發展部開始,第二主題則在長笛出現(8:20),在小提琴的花奏中,雙簧管奏出第一主題(9:14),並由小提琴承接,這裡可稱之為再現部,發展部與再現部混合的情形是在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後常有的,第二主題也跟著再現(10:50),回到曲子主要的調性a小調,其實算是一個奏鳴曲式樂章。 然後是小提琴的裝飾奏:
先是第二主題(12:00),然後也出現第一主題(12:32)(13:00),之後是附三十二分快速音符的樂段(13:42),技巧華麗,轉到A大調後,小號吹出第二樂章的主題(14:36),相當輝煌:
雖然這樂章還有其他主題,但其實別在意太多了,只要注意這主題每次輝煌的再現,搭配活潑直上雲端的小提琴獨奏(很多段運用了尖銳的人工四度泛音如15:04),以及俄國傳統巴拉萊卡琴的撥奏效果(18:28),還有清亮的豎琴與鐵琴,那種愉悅感可謂盡在不言中,我就不多說了,這裡的速度越快越好,才能表達那種歡樂甚至狂舞的感覺,也是小提琴家炫技之時,葛拉祖諾夫的其他作品也具有這首曲子的多聲部,與舞蹈節奏等特性,身後曾被遺忘的他,也會漸漸的被想起。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延伸閱讀: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