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寫於1903年,於1904年首演,但被批為太過冗長,在聽過布拉姆斯的協奏曲後大受感動,於1905年修改,也是他唯一的協奏曲,寫於第二號與第三號交響曲之間,我們知道,他曾經立志想當小提琴家,無奈失敗了。 這首協奏曲的形式是三樂章,速度分別是快-慢-快 ,與傳統無異,不過第一樂章的構造相當特別,是擴大的奏鳴曲形式,分為三個主題的呈示部,裝飾奏的發展部,與變形的再現部與尾聲。VIDEO 以上是著名小提琴家Hilary Hahn,與 Mikko Franck指揮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的演出。樂曲剛開始就出現小提琴獨奏的 第一主題 (d小調)。西貝流士曾說:這第一主題是在極冷且澄澈的北國天空,滑翔的鷲鳥。背景是在d小調的分解和弦上,弦樂用弱音器輕柔的奏出(0:11),在此第一,二小提琴都細分成兩部,是他愛用的手法。而第一主題第一個音g,就不在d小調主和弦內,就展現了此種孤高,這是剛開始就決定演奏好壞的段落,必須要像在北國中的暖流,溫潤卻又孤寂。
注意剛開始的五度下行,將是整首曲子的主要動機,也 用了調式的手法(0:20),與增四度(0:34),帶些古風的詭異,最特殊的是用了第二級升半音降E的拿坡里和弦(0:57),好像突然降落一樣,但兩次都回到主音d ,相當長而曲折,有許多八度的上行,與快速的琶音(2:26),在豎笛也演奏此主題後(2:50),進入新的段落,豎笛與低音管接連演奏新的旋律(3:37),成為降B大調,等小提琴進來後,第二主題 頓時轉到降D大調(這是舒伯特愛用的方式),與前面的d小調相較,相當大膽,這是將關係調F大調轉到三度下的降D大調,成了熱情憂鬱的絕美旋律(4:27),為六度雙音和聲(三度的轉位),這主題美在回到了 主調 降D大調 和聲的懷抱,句尾也再次提供支撐 (4:43,下圖綠色圈圈 部分),聽起來很快意舒適, 而第一主題的變形也用中提琴低調參與(4:49),形成一個多聲部的段落,也是我整個樂章最喜歡的。
隨後小提琴以此主題變奏,很快匯集成管弦樂演奏的2/2拍子段落(6:18),為降D大調的關係調降b小調,但...這不是剛剛變形的第一主題嗎?終於露出其悲劇面貌,有人說這是第三主題 ,但我認為因為有五度下降,只能說是第一主題的某種變體,何況背景也是弦樂的顫音,管弦樂達到高潮,以平靜的降b小調結束呈示部,小提琴演奏裝飾奏作為發展部 (8:00)。 先是把第一主題變奏,可以很明確的聽到五度下行音程,後來也有上行,也有互相模仿的段落(9:55,上圖的綠圈圈 ),並進行轉調,在低音管以g小調奏出第一主題時(11:24),再現部 就這樣不知不覺的開始了,小提琴隨後加入,利用第一主題的開頭不斷模進,引至B大調的總奏,這個奇怪的調性讓樂章升騰到另一個境界,大致是第一主題的反向形式(14:05),但實在太突兀,導致停滯,第二主題由豎笛開始,小提琴接續,還是在剛剛停滯的B大調,並使用了一個人工四度泛音(15:15),留下降B與F的空心五度,然後把第三音D音填入,就這樣轉到D大調(14:59),又是一個奇妙的三度轉調法,也難怪這主題是如此的獨特,超塵絕俗。 但滾滾紅塵仍如是,小提琴轉為快板(17:12),那第三主題呢?難道不見了嗎?其實是由弦樂在低音部分出現,不太容易察覺,這也是西貝流士的巧思,隨著從高音下墜式的半音階(17:19),以及許多快速的八度上行音階後,又轉為d 小調,第一主題出現(17:58),就這樣以略帶悲劇性的姿態結束樂章。首錄版本,由著名小提琴家海飛茲演奏 第二樂章 降B大調,三段式,剛開始兩支豎笛隔三度演奏序奏(18:39),兩支雙簧管,兩支長笛接續,相當有趣,也是他在交響曲中很愛用的。小提琴演奏主要主題 (19:18),這是一個溫暖歌謠式的曲子,先是有增四度的下降(19:40),然後是正常的四度下降(20:21),不過那些延遲解決的增六和弦(20:29),給曲子帶來了點變化與不安,弦樂器突然強奏出序奏(21:54),進入戲劇性的中間部 ,小提琴獨奏的部分分為兩聲部(22:37),但節奏不同,高的是附點節奏,低的是穿插在其中的兩組三連音兩者互相穿插,速度由於慢了下來,更可欣賞到這牽腸掛肚的效果: 但在小提琴還在熱烈演奏時,樂團在背景已奏出主要主題 了(23:46),小提琴前面的三連音還引出另一個優美旋律(24:17),樂團繼續以不同的節奏與其搭配,有點像把小提琴前面的獨奏部分擴大,樂團又總奏一次主要主題,小提琴再接續,導向夢幻般的結束,曲式設計算是絕妙。 第三樂章 是自由的輪旋曲形式,構造是A-B-A-B-A ,A段在輪旋曲股與低音弦的沉重但有跳動性的節奏上(27:38,我很喜歡的英國作曲家&樂評家托維稱此樂章為北極熊的波蘭舞曲),小提琴奏出D大調華麗活潑的輪旋曲主題,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一樣有突然出現的升半音,以及華麗的三度雙音斷音上升(28:32),又是個往下三度的轉調,進入降B大調的關係調g小調(28:49),低音大提琴與定音鼓不斷演奏降B音,B段開始,弦樂奏出很古怪,但具有動感的旋律,真的讓人想起北極熊在跳圓舞曲,配上古怪有些刺耳的和聲,尤其最後用降B調的三全音和弦降B,D,與升F(下圖的綠圈圈 ),聽來有些奇怪,但不要忘了升F是g小調的導音,這裡是g小調非降B大調,雖然前面被此調性喧賓奪主,但小調~那有些愛咆哮抱怨的熊才是主人啦。 小提琴隨後的段落也強調了這個升F音(29:37),更可聽到低音管如熊吼一樣的聲音(半音上升),但隨後優雅的讓熊乖乖變成優雅的舞蹈,轉到了該有的降B大調(30:01)。 隨著熊也優雅起來,運用流麗的小提琴音階,背景也轉為與第一樂章剛開頭的弦樂震音(30:23),有回歸的感覺,樂團盛大奏出A段主題後,像大規模的舞會(31:02),小提琴再次將第一主題做了些更華麗的變奏,在一陣喧鬧後,卻還是甘於平靜,這次轉到了d 小調,B段主題開始(32:20),這次是用了比較輕柔的豎笛,小提琴反而在其上開始了狂想,好像熊在吹口哨,這其實是用用了人工四度泛音技巧,實際音高是我們看到譜上音符的兩個八度那麼高: 這些華麗音階就像一股暖意,在北國氣氛中流轉,用了許多八度雙音手法,最後可聽到許多音程的大跳,尤其是在高音導音導向主音的部分最精彩(34:08),還是用圓滑奏,曲子終於向著輝煌的D大調前進, 後來有個小終止會讓人以為結束,這是西貝流士慣用的手法(他在第五號交響曲中也是),以致於到真正的結束到來時,會令人有點錯愕,更有驚喜的感覺。 我聽過西貝流士的所有交響曲,沒有一首能這樣深得我心,在把演奏規模壓縮下,難免有些空虛之感,但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充分將技巧,形式,與美妙音色結合在一起,或許小提琴才是他的靈魂之所在,難怪能讓後世的演奏家或是聽眾,都如此激賞讚譽了。 延伸閱讀: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的故事 文/夏爾克後記:2022年10月25日,去國家音樂廳聽了陽光台北交響樂團的15周年系列音樂會,上半場由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院鋼琴演奏博士陳介涵,獨奏鋼琴與樂團合作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由林士凱獨奏小提琴,與樂團合作演出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 介涵是一婉約女子,乍看下實在難以想像她能演出如此困難,需要巨大力量的曲子,但她向我們證明,她可以把FAZIOLI彈的如此響亮流暢,不管是第一樂章的沉重漩渦,第二樂章的浪漫憂鬱,及第三樂章的激動興奮,尤其第二樂章,由她演奏起來真是細膩與深情款款,第三樂章結尾部分也極精彩,以致於安可部分重彈了一次,依舊獲得滿堂彩。
下半場的林士凱為新英格蘭小提琴音樂學院博士,也是青年演奏家,目前於北藝大音樂系任職,高大的身材,長相與周潤發有那麼些相像,其實我並不認識他,但他演奏西貝流士的協奏曲功力了得,一開始的琴音就令我大為激賞,後面更讓小提琴發揮出極為動聽的音色,在國家音樂廳聆聽真是一大享受,也激起我想為西貝流士這首協奏曲寫篇文章的想法(我先前已寫過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協奏曲了),談談裡面的美妙之處,總之,感謝這兩位演奏家,與孫愛光老師指揮的陽光台北交響樂團給我一個難以忘懷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