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2 22:34:10瀏覽3345|回應4|推薦23 | |
"抑鬱,就像感冒、鼻炎一樣,成為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的疾病。產生抑鬱症的原因並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想不開”、“心眼小”或性格內向。對於心理調節,最有效的辦法是多與人溝通、多交朋友。特別是春季,人們的情緒通常比較煩躁,不妨多參加爬山、唱歌、跳舞等集體運動或其他有利於健康的活動。增加傾訴渠道是減少心理疾病的有效措施。" ~羊城晚報 "其實抑鬱症就像一次“精神感冒”,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和它不期而遇,對於抑鬱症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抵抗力,而家人、朋友,哪怕是一個陌生人的一句問候,幾句關心,也許都是最好的良藥。" ~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首席心理專家沈家宏 華裔不正視憂鬱症 求醫不到1%
April 11, 2013 06:00 AM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 華裔不正視憂鬱症 求醫不到1% 1993年春夏之交,一個薄霧朦朧的清晨,從橫跨聖地牙哥海灣的柯洛納多大橋(Coronado Bridge)橋身最高處躍下一個嬌小身影,當地某中文學校女校長以這種方式結束年輕生命。她在留給世界日報的遺書中歷數對人生的失望,並痛陳某同事對她的「打壓與傷害」。 幾年後,另一位來自台灣的獨居女士撇下正在準備晚飯的菜籃與砧板,以一條長繩縛住自家樓梯攔杆,就此投環自盡。時隔不久,又有一位任職賭場、家庭和睦的中年女僑胞選擇同一方式,黯然輕生。到今年4月1日,來自大陸的女醫師劉義以駕車逆行高速公路的慘烈方式自殺,當地華人社區20年來至少已有四人為赴黃泉「殊途同歸」。 聖地牙哥華裔精神科醫師梁俐開設專科診所,每天從早到晚總有看不完的病人。但梁俐說,到她這裡求醫的華人不到病人總數的1%。這當然不是因為華人心理十分健康,精神狀態都很正常,只能說明華人對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認識不足,或不願正視患病的現實。 梁俐指出,憂鬱症、焦慮症其實屬多發病,華人新移民面臨適應陌生社會的困難與壓力,很容易罹患這種病。它有時表現出體徵性的症狀,如渾身疼痛、神經衰弱、失眠等,如果患者只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就會造成誤診,讓憂鬱症、焦慮症更加嚴重。 至於憂鬱症、焦慮症的治療,梁俐說,通常是藥物治療加心理調節,最後手段則是電擊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電擊」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其實有效率高達90%,許多美國醫師正在爭取將ECT從「最後手段」提升為前期手段。這種療法可讓症狀完全消失,有點像電腦的「重新開機」。 梁俐寄語海外華人,首先要保持心胸開闊,切莫自我封閉。多參加社交活動,讓滿腹心事找到宣洩的出口。其次,一旦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要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決不要諱疾忌醫。第三,患者的家人、朋友要給予關懷體貼,使患者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Asians And 'Model Minority Myth' Report Takes Aim at ‘Model Minority’ Stereotype of Asian-American Students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 華裔不正視憂鬱症 求醫不到1% 叫憂鬱的人想開點,不如帶他/她一起運動 最近不再煩 「禱告、運動、吃頓好早餐、念一段勵志文章」,鄭石岩教授鼓勵大家每天做「精神體操」,可以幫助人們安頓情緒。 天天做 精神體操 + 輕鬆小運動 別再讓情緒波動影響你一天的心情,甚至是一生的命運。 特別提出防止情緒低落的10種生活習慣! .常曬太陽。 .呵呵大笑出聲。 .早餐一定要吃。 .適度的壓力是能量的來源。 心中永保「愛」的習慣——「習慣1」 抱持「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習慣2」 挑戰新事物——「習慣3」 好奇心與高昂興致是年輕的象徵 感受他人的心情——「習慣6」良好的習慣總在家庭中養成 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習慣7」 比八分飽再少一些——「習慣8」若有稍胖現象,應在一~二週之內回復到原有體重 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習慣9」 發現更多的樂趣——「習慣12」 正向思考的習慣 調節壓力——「習慣13」 心靈若富足,就不至於感到倦怠 反身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習慣14」 至少做到「日日定省吾身」 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習慣15」
焦慮是戒得掉的:不再自己嚇自己的四個練習 (塔瑪.強斯基臨床精神醫學博士) 本書要為你提供清楚的行動步驟,讓你更善用時間,在人生中做出更好的決策,並更能享受這些成果。 要記住,巨災大難通常不會出現,你可以轉而重新聚焦你的能量,從你遭遇的挑戰中學到正確的教訓。你會發現,你正可以運用本書中這些步驟,順利地克服自發性的焦慮與負面思考,把這些東西放回該有的位置。你不只是從正面思考而已,你也會學到將這些會造成傷害的想法重新貼上不可靠的標籤,並降低其重要性;之後,你將能找到解決方案,並動用資源以修正這些想法。 作者告訴我們,其實可以這樣: 情緒平穩>有事件發生>焦慮>找出問題癥結>解決問題>回復平穩情緒 從小事開始,常常去做 (用30天嘗試做新事物 每天30分鐘的習慣) 你不要覺得你必須逃開生命中避無可避的障礙,你可以善用本書整備自己,直接迎戰。你將會找到一些簡單的日常練習,你可以付出一點心力去做做練習,你要付出的代價絕對遠比被焦慮或負面情節拖著跑要輕得多。當你運用本書中的策略時,你將會發現,曲折繞路是暫時的,而且你也能更快速恢復。你可以在這一方面多多努力,然而,本書的宗旨是希望大家都能輕鬆上手。只要你經常納入一些小小改變,很快地你就會發現,這些新的路線變成了你的第二天性,就像過去的擔憂一樣自然。那麼,不管你已經深陷這些模式或只是偶爾失足,都請以你本來的樣子來閱讀本書,找出必要的技能,創造美好的生活:你想要過的生活。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