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U暑期實習日誌》Day 15:鏡頭外的記者都在幹麻?
2007/08/28 18:35:58瀏覽1079|回應0|推薦4

    一般人對記者的印象,多半停留在鏡頭前光鮮亮麗的外貌,或總是能與權威或代表性人物十分貼近。其實,鏡頭下的記者,有很多有趣及不為人知的一面,也和鏡頭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有很大的差異。藉由實習機會的貼身觀察,整理下列三點:

    一、等待:

    記者一生,花了無數的時間在等待。等待消息來源的出現,等待重大新聞的發生,「從來都只有記者等人,沒有人等記者」(詳情請看U暑期實習日誌》Day 13:記者一生浪費多少時間在等待)

    等待的時間多半過得特別漫長,若非礙於截稿的壓力,否則其實這是記者得以在緊湊工作節奏下稍稍喘息的機會,也是記者們互相聯絡感情的時間。天南地北,什麼都可以聊,私生活、八卦到公領域國家政策,內容無所不包。嚴格來說,聊天也可以算是記者們互換新聞或找尋新聞的絕佳時間,就好像讀書會一樣,彼此交流最新的意見,每個人貢獻一點,加總起來就很可觀。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等待,是為了更大條的新聞。」、「不經一番苦等待,焉得頭條撲鼻香。」想當好記者,耐力要十足。

    二、打電話:

    記者一般能夠領到兩種補助費,一是車馬費,補助在通勤上的支出;另一為電話費,一個月上千塊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由此可見記者一生花在打電話的時間有多少。

    新聞不是憑空跳出來的,平面記者尤其如此。常常可以在電子媒體上看到一支麥克風放在電話機旁,作所謂的「電訪」。不過礙於電視新聞需要畫面的局限,這樣的方式並不常見,或者是說通常都是在檯面下進行。與受訪對象約時間、查證消息或詢問額外資訊等,都會用到電話。

    平面記者對電話的需求又較電子媒體來得更大,平面沒有畫面的限制,所以若是無法親自與受訪對象碰面,一通電話,很容易解決。另外,資訊時代的來臨,訊息傳遞的速度以倍數成長,更新的速度更是快得嚇人,記者更是需要隨身攜帶手機,以便能夠獲得最新、最快速的資訊或線索。這時若是沒有手機,不僅困擾重重,也很容易被「漏新聞」、失去長官的信任。

    大詩人李白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意思是說四川境內地形崇峻,交通建設十分不易推行,導致行路困難重重。這句話也可以略做修正,「(沒手機)新聞難,難於上青天。」

    三、跑攤、跑辦公室:

    新聞這麼多,到底是怎麼跑出來的?其實,絕大多數的新聞,都不像電子媒體上看到的面貌:某某委員召開記者會、某某黨團回應誰的說法。對平面記者來說,私底下與消息來源的交情,決定著好新聞與獨家的數量,由此可見,與消息來源保持良好的互動,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媒體記者滿街跑的當下,若不好好經營,很容易沉沒在茫茫「記者海」中,消息來源對記者的印象肯定不深,除非是極有特色的人物,否則多聯絡、多跑委員辦公室或警察局就成了首要的必修功課。

    所謂多,並沒有一定的次數,若是能兩次就熟識,打成一片,那「二」就是多;若是跑了十幾次對方仍叫不出記者的名字,那「十幾次」仍嫌太少,還得繼續努力,這完全取決於記者的社交功力和技巧,當然也有部份要看消息來源的臉色和彼此的頻率是否吻合。

    絕大多數的受訪者對記者都相當友善,特別是在立法院,每個委員都需要記者來傳遞消息,記者也需要各種不同的新聞資訊,說難聽點是互相利用,往好處想則是「互利共生」,因此若是能妥善經營雙方關係,收獲肯定相當豐厚。

    經常與消息來源互動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以線牽線」,碰到需要採訪不曾互動的對象時,透過你已熟識的消息來源牽線,多半不至於會有被拒於門外的問題。再進一步,碰到截稿在即卻遲遲無法從記者會中得到重要資訊,透過交情,央求一下,受用無窮,否則誰要理會陌生人的請託?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要等到真正有須要時,求助無門,「消息」到用時方恨少,那可真要「倒大楣」了!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ncyliu&aid=119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