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19 16:12:09瀏覽199|回應0|推薦0 | |
20161116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虹子(基隆),鳳子(基隆),香子(文山區),綦子(新莊),萍子(基隆),萍子(苗栗),玉子(台南),雅子(台東),雲子 (澳門)。 毛小孩同參:法凈、法住(基隆),法來(基隆),法觀、法樂(苗栗),法果(板橋),法智(台南)。
一、慧學分享 關於第三則緣起法頌出處的原典法句,上周提到佛陀對尊者舍利弗、目犍連等一行人開示殊勝的教法,好令眾人於正法中生歡喜心,因有了法喜也就更能生起堅定的意志走向清淨的修行之路。 而所謂殊勝的教法,分為二:一是世間安樂行的三福業,即布施、持戒、生天(修定)之法。一是出離世間五欲六塵的解脫法行。第一部分上周已分享,也建議大家延伸閱讀印順導師的解說。接下來,出世間的解脫法行為何呢?從經文中我們只看到言簡意賅,直指解脫核心的二句話,即:「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 為什麼佛陀要呵責五欲呢?因為一般人總是無知或有意或無意使然,便隨興或隨性或隨潮流或隨眾,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中,順著內心深層的我見、我愛、我慢與我痴而行事;所求所行甚至是不知節制,索求無度,且視這一切行皆是身為人的合理化行為,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孰不知,天涯有盡,苦難無窮呀!有些人更漠視世間諸苦,反而窮盡一生追求浮華的享樂的五欲生活,任一個生命隨業漂泊人世間,且不斷流轉於欲界,一生又一生,苦無止息。為此,佛陀釋尊以自身經驗作證讚歎出離之究竟解脫果報,也就是出離五欲六塵的貪愛執取,止息了苦,入究竟的涅槃寂滅之法樂。 當,舍利弗與目犍連等人諦聽了這殊勝的教法後,「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自知得果證已,前白佛言:『我等欲從如來法中出家修梵行。』這是何其殊勝的法談盛會啊!一行人親聞了佛陀教示世間安樂法與出世間解脫法,心生勝解的信心與希求梵行心,進而請求佛陀容納一行人自今日起,歸依佛法僧,出家修清淨行。 於是,佛陀隨緣應許:「善來比丘!於我法中快修梵行,得盡苦源,即名出家受具足戒。」一句「善來比丘」即表達了接受一行人由在家而出家,成為僧團的一份子,過著無家之雲遊生活,這是多麼極簡的出家儀式啊!而且,佛陀更對新出家者鼓勵「於我法中快修梵行,得盡苦源」;只要能夠令正法入心,截斷無明生死根,盡生死輪迴苦源;如此,「即名出家受具足戒」,亦即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出家受具足戒者。想這是何其殊勝的乞受出家具足戒大典啊!雖僅是四句話,卻道盡了出家梵行的真精神。而這身分轉變的過程,沒有形式或儀式性的行為,也讓一顆在家心過渡到出家心顯得更純粹與清淨啊! 善哉!善哉!善哉!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透過修習止禪的安般念法,可以令心意識安穩下來,在安穩狀態中,就有寧靜、專注、正念;除此,我們當更加用功,以不放逸來成就安止定(禪那)的輕安、喜、捨等功德。平實的安般念法是成就發展實相智慧的基石,也可說是成就涅槃的助緣!所謂的安止定(巴利語:appanā-samāpatti),即指心能夠完全專一的狀態,這又稱「禪那」(jhāna),定力的境地,即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定,合稱四禪八定。 首先,端身正坐,或掛腿坐,或散盤,或單盤,或雙盤,保持身體的端正平穩;接著,集中精神力,把注意力由頭部往下一個部位一個部位覺知,作意想著「每一個部位放鬆,每一個器官放鬆,每一個細胞放鬆,從頭頂到腳趾尖放鬆,放鬆,再放鬆」。 身體放鬆,之後,緩緩移動注意力在鼻孔下這一個小範圍內,如實的觀察呼吸,觀察自然狀態下的呼吸,進,出,入息,出息;自我訓練心保持完全的專注,如實的觀察每一息,不需概念分別每一息在那覺察的瞬間之短暫性存在狀態。 過程中,若自己察覺到心思跑掉了,就只需要再把心思帶回來這個小範圍內,繼續專注的如實的觀察著每一呼每一吸。 現階段,我們要練習的是止禪的功課,讓專注力可以長時間關注單一所緣對境,所謂長時間,可以設定二十分鐘三十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如一小時或二小時為目標。當有了長時間的專注平穩心後,進而轉換「觀禪」的修持練習才能使得上心力。 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最後叮嚀 願所有眾生分享我們的福報與功德, 於現生遇值善緣,聽聞與修習正法,獲得真正的快樂、安詳、解脫、自在。 也願我們因勤奮修持每一個成就涅槃的助緣,而過著無執取、無憂苦的人生。 再次高聲朗讀第三則緣起法頌: 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 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 此是我師說。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