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談,以澄所觀
2013/08/13 08:19:37瀏覽188|回應0|推薦1

選讀  大般若經 第七會 005

佛典來源:三藏法師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574,第七曼殊室利分之一

 

「曼殊室利!設有問汝:『有情界者,為有幾何?』汝得彼問,當云何答?」

「世尊!我當作如是答:『如佛法數,彼界亦爾。』」

( 佛法數,若八萬四千法門,若八萬四千煩惱,若八萬四千眾生。

  八萬四千,喻很多的意思。

 

又六祖惠能大師云: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前者,依世俗諦說一切法,度一切心;即我,人,眾生,壽者。

後者,依勝義諦說無一切心,無一切法,即無我,則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有情,指具生命情識者。

依有情所趣之處,而說五趣,或說六趣。

「五趣」,五種所趣之意。又作五道、五惡趣、五有。

即有情所趣之處有五種分別:

    1) 地獄   2) 餓鬼    3) 畜生    4)     5)   


《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謂:

「趣」為所往之義,

此乃諸有情所應往、所應生、結生之處,故稱為趣。

亦即由過去善惡業所招感的異熟生之果體,稱為趣。

「六趣」,即於五趣之外別立阿修羅,又作六道。

此則多出於大乘佛典中。

此六趣可分三善道:阿修羅、人、天;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曼殊室利!設復問汝:『有情界者,其量云何?』汝得彼問,復云何答?」

「世尊!我當作如是答:『有情界量,如諸佛境。』」

佛陀在證果時云: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依此可說,眾生,是未覺悟者;佛,是已覺悟者。

若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有無量無邊的佛。

因為十方無量諸佛,乃由十方無量眾生所證得。

 

「曼殊室利!設有問言:『諸有情界,為何所屬?』汝得彼問,復云何答?」

「世尊!我當作如是答:『彼界所屬,如佛難思。』」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有情眾生當繫在何處?當繫念佛、念法、念僧、念戒。

1) 念佛,念佛陀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

2) 念法,念佛陀所說經藏、律藏、論藏能利益眾生。

3) 念僧,念梵行僧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之良善福田。

4) 念戒,念戒行能生自律力,能除眾生之諸惡煩惱。

若一心能繫於佛、法、僧、戒,其心將如佛心之不思量也。


「曼殊室利!設有問言:『有情界者,為何所住?』汝得彼問,復云何答?」

「世尊!我當作如是答:『若離染際所應住法,即有情界所應住法。』」

離染際為所應住。

離染著前際(過去)、中際(現在)、後際(未來),為所應住。

離染著不善及善法,為所應住。

依勝義諦正觀一切法皆畢竟空,空亦復空,實相非相皆不可得也;

依世俗諦凝視一切法的苦、空、無常、無我,實相非相唯假相,暫時存在也。

是故,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以清淨無染心行一切法,

生滅心於生滅相中無染、無著、無住、無願。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