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思親不傷悲
2018/11/22 19:57:44瀏覽391|回應0|推薦5

浮生千山路,捨得一念間……

小溪春深處,萬千碧柳蔭,不記來時路,心托明月,誰家今夜扁舟子。長溝流月去,煙樹滿晴川,獨立人無語,驀然回首,紅塵猶有未歸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涼淨風恬,人間依舊,細數浮生千萬緒。春遲遲,燕子天涯,草萋萋,少年人老,水悠悠,繁華已過了,人間咫尺千山路。《浮生千山路》詞:陳幸蕙,曲:陳志遠,鋼琴:米莉安

 

「爸!路,走累了!可以停下來休息了!好了!」

十六月夜,一條靜寂的光明大道,屬於您,您安詳捨報往解脫彼岸走去……

小雪日逢月圓,月下思親,綿綿無盡意,讀經迴向與您,願您解脫自在!

 

 

選讀:小部328-不可悲本生譚

出處:CBETA 電子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34-本生經(6)

〔菩薩=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家主人之妻亡故所作之談話。彼因妻之亡故,不去沐浴、不為食事、無意工作,彼唯悲哀不堪,往墓場悲歎,徬徨徘徊。然彼內心如家中之燈火,點燃預流向之根機。佛於晨起徧觀世界,覽見此人,佛思:「能除彼之悲歎,使彼得入預流向者,除予之外,別無他人,我將助彼完成。」佛於午食後托鉢歸來,攜同伴者至彼家戶口。主人出迎,表種種敬意,使佛就座,主人禮拜,坐於一方。佛云:「信士!何故沉默?」「唯然,世尊!予因妻亡故,悲思過深。」佛言:「信士!當壞者壞,思慮其壞是為不當。昔日賢人等妻死去,『當壞者壞』,並無愁思。」佛應彼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家,達成年後,於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藝,還來父母之前。在此本生譚中,摩訶薩為一少年之淨行者,彼之兩親,欲為彼尋娶,菩薩云:「予欲出家。」二人再三強迫,菩薩造一黃金人形謂曰:「如得此少女,則我娶之。」兩親派遣多人囑咐:「將此黃金人形坐於覆蓋之車中,巡迴搜索於全閻浮提,如發現如此婆羅門族之少女,於其處贈與人形,伴少女歸來。」

然其時有一積善業之人,由梵天世界降生於迦尸國之某市場村有八億財產之婆羅門家,名桑米拉巴西尼之少女。彼十六歲時,美貌可愛,貌如天女,具一切之相好。彼女之心未曾起有慾情,為一極度清淨行者。彼攜黃金人形搜尋之夥伴等,抵達此村,此處之諸人見此人形咸謂:「某某婆羅門之女桑米拉巴西尼如何出現於此處?」諸人聞此,均望婆羅門之家看望桑米拉巴西尼。彼女向兩親傳言:「予於雙親亡故後,即行出家,予無持家之意。」兩親曰:「吾女!汝欲何為?」於是受取黃金之人形,而由多人伴送少女。

菩薩與桑米拉巴西尼二人均在煩厭之下結婚,二人同室、同牀、同寢,但互不以慾情之眼相看,二人直如淨行者同住一處。其後菩薩之兩親死亡,彼於弔祭兩親之後,呼桑米拉巴西尼曰:「吾婦!予家之財產八億,汝家之財產八億,汝只取此財產,即可立家。予欲出家。」婦云:「公子!君如出家,予亦出家,予不能捨君不顧。」「如此請來。」於是二人將所有財產作為施物而與人,一切產業捨如唾痰,二人同入雪山之中,出家為苦行者,拾森林之樹根及果實以為食,長久期間住於其所。後為得鹽食與酸味之物,下雪山,次第遊歷,抵達波羅奈,住於王苑之中。女行者因食無味調理之飯食而罹患赤痢,不能入手有效之藥,身體非常虛弱。菩薩外出托鉢時,抱持彼女來至都門,使睡臥於一室板牀之上,自己前往托鉢。當菩薩尚未歸來之際,彼女已行斷氣,多數人等見女行者氣品高尚之姿,均圍繞而悲泣。菩薩托鉢回返,知彼女之死,菩薩曰:「當壞者壞,諸行無常,此乃運命。」彼坐於女行者之板上,將種種之食物一同混合而食,然後洗口。圍繞其處站立人等問曰:「此出家之女行者,為汝何人?」「此為予未出家時之妻君。」「尊師!我時不能忍耐而悲泣,君如何無有悲哀之心?」菩薩云:「此人如生活在世,對我尚有某種名份,今已往其他世界,一切亦均歸烏有,彼往他人之住所而去,予又如何可泣?」於是菩薩為多數之人等說法,唱次之偈:

吾婦!汝於多人中存在,彼等有汝我何有,然而我之有此愛,即我對汝不興悲。

隨其失亡者一一如興悲,常入死領土,觀己實可悲。

立坐與臥,又加行者,眼開又閉,無人思齡。

不完又易變,無疑為我身,殘者垂慈念,過去不可悲。

如是菩薩依此四偈,說明無常相狀之法,多數之人為女行者之遺骸料理善後。菩薩入雪山地方得禪定與神通,成得生梵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主人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桑米拉巴西尼是羅睺羅之母,行者即是我自身。」

 

 

選讀:小部352-善生居士子本生譚

出處:CBETA 電子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35-本生經(7)

〔菩薩=居士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喪父之居士所作之談話。彼因父親亡故而悲泣,徘徊各處,不能忘憂。佛見彼可有入預流果之可能性,佛於舍衛城托鉢步行之機會,由一沙門隨行,來至彼家,就預設之座,彼來向佛敬禮而坐。佛問:「信士!汝悲痛耶?」彼白佛云:「尊師!唯然。」佛言:「友!昔之賢人等聞賢人等之言,雖喪父親,亦不悲痛。」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某居士家,名為善生。彼達成年時,祖父死亡,彼之父親因父之亡故沉於深憂,由墓場持來骨片,於自己之庭前建立土塔,納入其處,每於外出他往,向塔供花,追思而悲歎;不作沐浴,不用塗香,不為食事,亦不看顧工作。

菩薩見此而自思:「予父自祖父亡故以來,悲傷而厭事,各處徘徊,除予之外,他人不能與父以覺醒。予將以一方便,使父止悲。」彼於都城之外,發現一頭死牛,持來水草,置於牛前謂曰:「汝食,汝食!汝飲,汝飲!」每一來者見彼云:「善生!汝瘋狂耶?何故以水、草與死牛。」彼不作任何之答。於是彼等往其父之所云:「汝子瘋狂,以水、草與死牛。」居士聞此語,失去對父之悲痛,而起對子之悲痛,彼急往子處云:「吾子善生!汝甚利巧,何故以水、草與死牛?」為唱次之二偈:

汝刈取綠草,頻頻云食食,死朽一老牛,何故與之語?

飲料與食物,欲起死之牛,恰如乏智者,汝之語無效。

菩薩聞此,唱次之二偈:

彼之頭如昔,手足尾亦然,耳亦如原狀,予思牛將起。

祖父頭手足,不見土塔側,父身空悲泣,可謂乏智慧。

菩薩之父聞此語自思:「予子甚賢,明辨此世與彼世當為之事為,為使予覺醒而為此事。」彼云:「吾子賢者善生!予悟『諸行無常』,此後予不再悲傷。如此子之作為,實可排除父之悲傷。」彼讚譽其子〔唱次之四偈〕:

如火注蘇油,吾心在燃燒,猶如水注火,彼消一切憂。

吾胸所穿矢,彼為我拔取,予為悲所擊,除予對父悲。

今吾得拔矢,離悲成無濁,青年!我聞汝之語,不泣亦不悲。

同情有智慧,恰如此善生,轉父之悲哀,彼能如是為。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居士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善生即是我。」

 

 

選讀:小部354-蛇本生譚

出處:CBETA 電子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35-本生經(7)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與幼子死別之居士所作之談話。此故事與妻死別與父死別居士之故事相同。此處佛亦如以前,往居士之家,彼出來禮拜而坐。佛問:「友!君悲痛否?」彼云:「尊師!唯然。我子亡故,故我悲歎。」「友!應壞之質者壞,應滅之質者滅,此非唯一人之事,亦非唯一村之事,於無量數大世界之中,三世界之中,無不死者。因此,被製作有為之物無一能長保者。一切有情,為應死之質物,所作之物,皆為應壞之質物。昔之賢人等,子死之時云:『應滅之質者滅』,而無悲痛。」佛應彼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波羅奈門外之村婆羅門家,依農事維持生計,支持一家。彼有一子一女,子達成年,由同等家世之家娶來兒媳。如此合女之使者,共為六人,即菩薩、妻子、女、兒、媳及使者,為一同互相和睦歡樂之生活。菩薩教他之五人而言曰:「汝等各自於應得之處行施,護戒法守布薩日,行生死觀,常念己等之死——此等有情,確實皆死,生則不定,一切有為之法皆是無常,為應滅之質者。須晝夜勤勞勉勵。」一同皆曰:「謹遵如命。」舉家應諾,勤勞勉勵,行生死觀。

其後一日,菩薩與子一同出往耕田,其子掘一塵堆,與以焚燒。其側有一蟻窩,中棲毒蛇,煙觸彼眼,蛇怒奔出自思:「必此奴所為。」以四毒牙向彼嚙噬,子即倒死地上。菩薩見子倒死,置牛來見,知子已死,將子抱起,使臥於一樹根之傍,以衣物覆蓋,既不哭泣,亦不悲哀:「應壞之質者壞,應死之質者死,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終當死去。」彼唯念無常,仍耕種田地。彼見一鄰人通過田側,問曰:「汝歸家否?」彼應曰:「諾。」「如是請於過我家時,向予家內言:『今日不必持來二人份之飯食,僅持一人份前來。前此女僕一人運來飯食,今日則四人一同著清淨衣裳,攜帶香與花前來。』」鄰人應諾而往,向婆羅門之婦依言轉告。「何人賴汝傳言?」「由貴主人所言。」婦人知自己之子已死,然未見表現痛心之狀,此心善積修練。彼女著清淨衣裳,手攜香花持食物與其他諸人一同往畑中而來,其中皆無一人哭泣悲歎者。菩薩坐於其子仰臥之樹蔭下進食,食事終了,皆集積薪木,作火葬堆,供養香花,施行荼毘,無誰落一滴淚者。彼等皆作死之觀念修行。

依彼等戒法之力,帝釋天之座,生起暖意,彼云:「究為何人使予由此所暖動?」彼穿鑿洞觀,知因彼等德之威光,使座發熱。彼起信仰之念,自思:「予往彼等之家,使其每人作獅子吼,然後使彼等之家,充滿七寶,予必須如此為之而歸來。」於是急往其處,立於墓場之側,問曰:「汝等何為?」「尊者!予等燒人。」「汝等並非燒人,乃在殺鹿燒烤。」「尊者!並非如此,予等乃在燒人。」「然則,彼為汝等之敵人?」於是菩薩云:「尊者!彼為予真實之子,非為敵人。」「然則彼為汝之可憎之子?」「尊者!彼實為予最可愛之子。」「然則何以不泣?」菩薩為說明不泣之理由,唱第一之偈:

如蛇捨古皮,己之身捨去,斯人已往死,其身無用時。

此被燒之身,不知親屬悲,故吾無悲泣,彼已往去所。


帝釋天聞菩薩語,問婆羅門婦曰:「尊夫人!死者為汝之何人?」「尊者!此為宿於予身十箇月,飲乳、取手、立足、哺育之子。」「尊夫人!父為男人,可以無悲,母親之心柔軟,何為不泣?」彼女為說明不泣之理由:

彼由彼世不招來,今由此世不告去,去時猶如同來時,此處又有何悲泣?

此一被燒者,不知親悲泣,故吾無所悲,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釋天聞婆羅門婦之語,問妹曰:「貴女士!彼死者為汝何人?」「尊者!彼為吾兄。」「為姊妹者,對弟兄應有愛情,而汝何故不泣?」彼女亦為說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我泣我身瘦,於我竟何益,親屬與朋友,徒增不快感。

此一被燒者,不知親悲泣,故此吾不悲,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釋天聞其妹之說明,問死者之妻曰:「尊婦人!此人為汝之何人?」「尊者!彼乃予之夫。」「為婦人者,夫死即為寡婦,成無依之身,汝何不悲泣?」彼女為說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如逐空中月,悲泣在少年,追逐死者悲,同為無效事。

此一被燒者,不知親悲痛,故此吾不悲,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釋天聞妻之語,問使者曰:「汝婦人!此人為汝之何人?」「尊者!彼為予之主人。」「汝曾受此人壓制虐待所驅使耶?因此,汝思彼死之為宜而不泣耶?」「尊者!非如汝所說,亦與主人不相符合,我等之少主人,堪忍力強,情深而有憐憫之心,彼為予抱於胸前而育成者。」「然則汝何故不泣?」彼女為說明不泣之理由:

恰如水瓶破,不能得再接,追逐死者悲,同為無效事。

此一被燒者,不知親悲泣,故此吾不悲,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釋天聞一切正語,起信仰心:「汝等善勵修行死之觀法。今後汝等無須以自己之手工作,我乃帝釋天王,我將持來無限之七寶,汝等勉勵勤行施捨,守持戒法,多行布薩。」帝釋教彼等後,向其家持來無量七寶而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居士入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使者是久壽多羅,女是蓮華色,子是羅睺羅,母是讖摩,而婆羅門即是我。」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