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中土阿含起始
2015/12/01 17:30:26瀏覽165|回應0|推薦0

中國佛教初期佛學譯經大業,

乃由西域安息國(今伊朗)三藏法師安世高奠定下基礎。

對精通佛教聖典中的經藏、律藏、論藏等三藏者,

則以「三藏法師」尊稱之。

博曉經藏,且精通阿毘曇學與禪法的安世高,

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到洛陽,從事翻譯工作,

及至靈帝建寧三年(170年),約二十餘年。這期間先後譯出:

安般守意經、十二因緣、轉法輪、八正道、禪行法想、修行道地經等等諸經。

其是將印度禪觀引入中土的第一人,而其主要傳播的佛學思想體系,

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之毘曇學和禪定理論。

毘曇,梵語abhidharma (阿毘達磨),指對法,謂:能對所問之法。

然,對於小乘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未能在中土廣為弘傳而大放異彩,

實感可惜矣!未能在中土深根之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是值得細細探究呢。

 

下面選讀《佛說阿含正行》是安世高的譯著,

我們可以透過這部小經,一窺小乘佛教在中土初露之法跡。

若把這部小經的文句結構,與幾百年後被譯出的中土北傳四部阿含作比對,

則顯露了一種「拼裝式」的阿含正行之譯經軌跡呢,

其中少了說法者與聽聞者的互動模式或情境及說法因緣等等脈絡。

也許,安世高在所能獲得的文本數量是極有限的情況下,

其採用「另一種集結」方式來呈現阿含正行,當彼時不得不的最上之作法吧。

 

至於,北傳四部阿含之譯出時間,大致是如下:

 

1) 十六國時期姚秦(384--417年)弘始(399年九月-416年正月)年間

由罽賓(今喀什米爾)三藏法師佛陀耶舍與中土涼州(今甘肅武威)竺佛念

共譯《長阿含經》,共二十二卷,內有四分三十經。

第一分諸經為有關佛陀之記載;第二分為修行、教理之經典;

第三分為外道之論難;第四分論述世界之生滅成敗。

 

2) 東晉(317年─420)年間罽賓三藏法師瞿曇僧伽提婆來到中土,

於隆安二年(398年)譯《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

《中阿含經》,共六十卷,內含二二二經。

揭示四諦、十二因緣、譬喻,及佛陀與弟子之言行。

《增一阿含經》,共五十一卷。

係彙集各類法數之經典,因其是由一法至十一法等諸法數之彙收,故稱「增一」。

 

3) 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元嘉(424年—453年)年間來到中土的

中天竺(今中印度)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菩提達摩的老師)譯《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五十卷,彙集了短而雜的經文而成,故稱「雜」阿含。

 

就此而言,千百年後的我們能遨遊法海中飽嚐法味,

不管是南傳巴利文系,不管是北傳漢文系或藏文系等等,

確確實實,是一大福報呢。

今佛弟子更當珍惜法緣,且歡喜信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道不可不作,經不可不讀。」

 

選讀 佛說阿含正行經

佛典來源:CBETA電子佛典,大正藏第2冊,後漢安息國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諸比丘言:

「我為汝說經,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

  語深說度世之道,正心為本。聽我言,使後世傳行之。」

諸比丘叉手受教。

 

佛言:

「人身中有五賊,牽人入惡道。

  何等五賊?

  一者色,二者痛痒,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識,

  是五者人所常念。」

 

佛言:

「人常為目所欺,為耳所欺,為鼻所欺,為口所欺,為身所欺。

目但能見不能聞;耳但能聞不能見;鼻但能知香,不能聞;

口但能知味,不能知香;身體但能知寒溫,不能知味。

是五者,皆屬心,心為本。」

 

佛言:

「諸比丘!欲求道者,當端汝心,

從癡但墮十二因緣,便有生死。

何等十二?

一者本為癡,二者行,三者識,四者字,五者六入,六者栽,

七者痛,八者愛,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

施行善者,復得為人,

施行惡者,死入地獄、餓鬼、畜生中。

佛坐思念:『人癡故有生死,何等為癡?』

本從癡中來,今生為人,

復癡心不解目不開,不知死當所趣向?

見佛不問,見經不讀,見沙門不承事,

不信道德,見父母不敬,不念世間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劇,

是名為癡故有生死。

不止生死,如呼吸間,脆不過於人命。

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識去心去意去,是三者,常相追逐。

施行惡者,死入泥犁、餓鬼、畜生、鬼神中;

施行善者,亦有三相追逐,或生天上,或生人中,

墮是五道中者,皆坐心不端故。」

 

佛告諸比丘:

「皆端汝心,端汝目,端汝耳,端汝鼻,端汝口,端汝身,端汝意,

身體當斷於土,魂神當不復入泥犁、餓鬼、畜生、鬼神中。

視人家有惡子,為吏所取,皆坐心不端故。

人身有百字,如車有百字,

人多貪好怒,不思惟身中事,

死入泥犁中,悔無所復及。」

 

佛言:

「我身棄國捐,遮迦越王憂斷生死,欲度世間人使得泥洹道。

第一精進者,即得阿羅漢道。

第二精進者,自致阿那含道。

第三精進者,得斯陀含道。

第四精進者,得須陀洹道。

雖不能大精進者,當持五戒:

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兩舌,四不婬妷,五不飲酒。」

 

佛言:

「人坐起常當思念是四事,何等四?

一者自觀身,觀他人身。

二者自觀痛痒,觀他人痛痒。

三者自觀意,觀他人意。

四者自觀法,觀他人法。

內復欲亂者,心小自端視身體,

飽亦極,飢亦極,住亦極,坐亦極,行亦極,

寒亦極,熱亦極,臥亦極。

臥欲來時,當自驚起坐,坐不端者,當起立,

立不端者,當經行,心儻不端者,當自正。

譬如國王將兵出鬪,健者在前,既在前鄙復却適欲却著後人;

沙門既棄家,去妻子,除鬚髮,作沙門,雖一世苦,後長得解脫。

已得道者,內獨歡喜,視妻如視姊弟,視子如知識,無貪愛之心,

常慈哀十方諸天人民,泥犁、餓鬼、畜生,蜎飛蠕動之類,

皆使富貴安隱度脫得泥洹之道,見地蟲當以慈心傷哀之。

知生不復癡,能有是意,常念師事佛,如人念父母,

如獄中有死罪囚,有賢者往請囚,囚黠慧常念賢者恩。

比丘以得道,常念佛如是,念經如人念飯食。」

 

佛言:

「諸比丘!轉相承事,如弟事兄,

中有癡者,當問慧者,展轉相教。

問慧者,如冥中有燈火,無得陰搆作惡,無得諍訟。

見金銀當如視土,

無得妄證人入罪法,無得傳人惡言,轉相鬪語言,無得中傷人意。

不聞莫言聞,不見莫言見,

行道常當低頭視地,蟲無得蹈殺。

無得自貪人婦女,無得形相人婦女。

自思惟,去貪愛之心,乃得為道耳。」

 

佛言:

「欲求道者,當於空閑處坐,

自呼吸其喘息,知息短長,

息不報形體皆極,閉氣不息,形體亦極。

分別自思惟:『形體誰作者?』

心當觀外,亦當觀內。

自思惟歡然,與人有異心,當是時不用天下珍寶,

心稍欲隨正道,意復欲小動者,當攝止即還守,意即為還。

譬如人有鏡,不明不見形,磨去其垢,即自見形。

人已去貪婬瞋恚愚癡,譬如磨鏡。

諦思惟天下,皆無有堅固,亦無有常。」

 

佛告諸比丘:

「持心當如四方石,石在中庭,

雨墮亦不能壞,日炙亦不能消,風吹亦不能起,

持心當如石。」

 

佛告諸比丘:

「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去,不相顧望,

前者亦不顧後,後者亦不顧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

人心亦如是,一念來一念去,如草木前後不相顧望,

於天上天下無所復樂,寄居天地間,棄身不復生。

 

道成乃知師恩,見師者即承事,

不見師即思念其教誡,如人念父母,

意定乃能有一心,便有哀天下人民蜎飛蠕動之類。

 

坐自笑我已脫身於天下及五道,

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餓鬼道,四者畜生道,五者泥犁道。

 

得阿羅漢者,欲飛行變化即能,

身中出水火即能,出無間入無孔亦能,

離世間苦取泥洹道亦能。」

 

佛告諸比丘:「道不可不作,經不可不讀。」

 

佛說經已,五百沙門皆得阿羅漢。

諸沙門皆起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