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05 17:35:59瀏覽394|回應0|推薦0 | |
日前,法友問起「正法、像法、末法」之說,各代表甚麼意思呢? 關於這「正像末」之三時說,可連結參閱佛光大辭典。 簡言之,「正法、像法、末法」,是指佛法住世的三期變遷。 若從解說正像末之說的經典屬性類型來看,多屬漢傳大乘佛教思想系, 尤其有特別強調末法思想,及提出末法時期當修淨土法門之舉。 又傳統教派廣說現今是末法,總有些威嚇之語境,吾不喜如此說。 佛門中有言: 「學佛一年,佛在心中。學佛三年,佛在眼前。 學佛五年,佛在天邊。學佛十年,向佛要錢。」 然,吾視這三個時期的說法, 乃是一個修行人或佛弟子依此「正像末」來自我檢視, 檢視己心己行是否掌握了佛陀本懷意而修行, 更自惕勿入信仰圈的垢病,當依於法舟自力踐行在「正法」大道。 藉此緣起而向最貼近佛陀時代的阿含部教法溯源,並重新定義「正像末」之說。 一說 ) 正法,是佛陀與佛弟子,以清淨身心住持著正法。 像法,是佛陀入滅後,由有正見正信正行的佛弟子住持著正法。 末法,是正見正信正行的佛弟子極少,而附佛異說者與專行異方便法者多。 二說 ) 正法,是佛陀在心中。 像法,是佛在嘴邊。 末法,是佛在天邊,甚至無影無蹤了。 三說 ) 正法,是心靈世界。 像法,是精神世界。 末法,是物質世界。 四說 ) 正法,一念心,在正法上,就是處在正法。 像法,一念心,時而在正法,時而離正法,就是像法。 末法,一念心,永離正法,就是處在末法。
就讓自己活在正法時空裡,專注做好法工之責, 為自己與他人的法身慧命及為佛教而住持正法吧。
選讀 雜阿含906經 佛典來源:CBETA電子佛典,大正藏第02冊,雜阿含經卷3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何因何緣,世尊先為諸聲聞少制戒時,多有比丘心樂習學; 今多為聲聞制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 佛言:「如是,迦葉! 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眾生善法退減故, 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迦葉。 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 如是,迦葉! 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 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 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 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 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 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迦葉!有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 1) 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 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依猗而住。 2) 若法、3) 若學、4) 若隨順教、5) 若諸梵行, 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 是名,迦葉!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 迦葉!有五因緣令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何等為五?若比丘 1) 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2) 若法、3) 若學、4) 若隨順教、5) 若諸梵行, 大師所稱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迦葉!是名五因緣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 是故,迦葉!當如是學: 『於大師所,當修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 大師所讚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佛說是經已,尊者摩訶迦葉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