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善的人際(6講-3)
2019/07/24 20:30:00瀏覽213|回應0|推薦6

20190724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 《阿含要略》1-01.0.03-03楊郁文老師談佛法,要點摘記:

 

接下來,關於「善人」之條件、類型、功能,將以「種種善知識」、「授與正法善知識」、「真人法」等子題說明。首先,針對種種善知識」提出三種分類:世俗善知識、出世善知識、究竟善知識,也引用佛典經文各別分述之。今天課授內容所談是出世善知識,即已入聖流者=四沙門果位 ( 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或說「七善人」及「無餘涅槃者」:

 

1. 佛陀以三種駿馬喻說明三種好人之自身條件(斷德、智德、福報),參閱:

 北傳雜阿含.917》、《別譯雜阿含.143》=南傳《增支部3集141

 北傳雜阿含.918》、《別譯雜阿含.144》=南傳《增支部3集142

 

01) 楊教授依上二部經彙整出四沙門果之自身條件檢視表。所謂自身條件為何?即:

 

01-1「捷疾具足」,指斷德。於四聖諦如實知,三結斷,得須陀洹(初果)。於四聖諦如實知,三結斷,貪瞋薄,得斯陀含(二果)。於四聖諦如實知,五下分結斷,少慢未盡,得阿那含(三果)。於四聖諦如實知,五上分結斷,慢已盡,解脫三有漏,得阿羅漢(四果)。

 

01-2「色具足」,指智德,能為人解說法。若有問阿毗曇、律,能以具足句、味,次第隨順具足解說,是名色具足。反之,有問阿毗曇、律,不能以具足句、味,次第隨順具足解說,是名色不具足。

 

01-3「形體具足」,指福報(福德),日常生活所需四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養具足。名聞大德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形體具足。 反之,非名聞大德不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非形體具足。 

 

02) 對身為出世善知識之四沙門果來說,不論果位高低,其自身條件皆須先具足「斷德」,如此才有實修經驗與證量為諸學人善說端正法、正法要、增上法。而對諸學人來說,唯有自己實修增上慧學才能辨識真正的出世善知識、真正的阿羅漢。

 

 

2. 關於出世善知識,也可以從「七善人」及「無餘涅槃者」之教說作辨識。此參閱北傳中阿含.6》=南傳《增支部7集55

 

01) 這部經記載佛陀以火花濺起喻教導七種善人之趣處,以及經由不執取而般涅槃。此七善人說,是指修「無我觀」的人,即使沒有證入涅槃,仍能夠隨各自不同的斷慧所斷除慢心的敏銳程度,來決定投生的境界,亦即往生到七種賢聖人的住處;又因為是「五下分結已斷」,故此七種善人是指七種三果阿那含之趣處。下面摘錄原典文句,及顏宗養老師於《菩提與人生》所作註解,供您參閱:

 

01-1 譬如:燒纔燃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上品)中般涅槃,是謂第一善人所往至處。

 

() 譬如麥麩被火點著,才看到火燃,馬上就熄滅。這位修行比丘也是如此,只有留下微細的慢心沒有斷除,但欲界的五種煩惱:貪結、瞋結、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已經斷除。可以從欲界投生到色界天,不再來世間投生,就在色界五淨居天之最高第五天(色究竟天)般涅槃,這是第一善人往生的地方,及涅槃的方式。

 

01-2 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上已即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品)中般涅槃,是謂第二善人所往至處。

 

() 譬如黑鐵燒得火熱,像透明可以穿透的燈火,用鐵鎚錘打,小火星飛上空中,一飛上去火紅的點馬上熄滅。這位修行人也是如此,少分的慢心,如飛空的小火星,一飛上去就馬上熄滅。欲界的五種煩惱結:貪結、瞋結、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已經斷除。可以從欲界投生到色界,就在五淨居天的第四層天居住,修證後證阿羅漢,證入無餘涅槃。這是第二善人往生的地方及涅槃的方式。

 

() 第一類善人和第二類善人,他們所觀照的主題和所斷的內容都一樣,唯一的差別是在對於慢心的覺察,一個是一起即覺,一覺即滅,如麵麩著火。第二是如燒紅的熱鐵,經過錘打後,才迸出火花,上昇空中才滅。所以不是生起即覺,是經過一段禪觀以後才覺察,覺察以後也不是馬上滅,是經過思惟慧觀才捨棄。因此前者是第五淨居天色究竟天般涅槃,後者是第四淨居天,經過修觀沉思上升到第五天般涅槃。

 

01-3 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從上來還,未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下品)中般涅槃,是謂第三善人所往至處。

 

() 第三類的善人,和前面相同的修行主題,斷證的內容也一樣,唯是對於慢心的生起,他的覺觀比第二類善人更慢,小火花上昇空中,又從上面掉下來,及至將近地面,但沒有落的就滅了。這類修行人,從欲界上昇到色界五淨居天的第三層天,經過禪觀修行上昇到第四層天,再經過禪觀修行,再到第五層天,然後證入涅槃。這是第三類善人往生的地方,和證入涅槃的方式。

 

01-4 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地而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生般涅槃,是謂第四善人所往至處。

 

() 第四類的善人,他的小火花經過昇空後,直到墮到地面才滅,所以投生到五淨居天的第二層,經過第三、第四、第五層天,一再禪觀,然後證入涅槃。他的覺觀速度和斷除的時間,又比第三類善人更長。這種對於自己捨除我、我所的捨心境界,依然有很微細的境界慢心在。

 

01-5 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少薪草上,若煙若燃,燃已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有)行般涅槃,是謂第五善人所往至處。

 

() 第五類的善人,小火花飛到空中,墮到地上,又點燃地上的乾草,只是乾草很少,有的生起黑烟,但沒有燒起來,有的燒起來,但因草少,燒完也就滅了。這一類的修行人,就他所投生的天,因緣變化多,必須經過長時精進的禪修,才可以斷除餘慢,入於涅槃。這一類的修行人,觀照自己捨我、我所的境界慢,比較不易看到,所以得加緊修行才可以觀破。(此處)經文說是行般涅槃,不同於前面的生般涅槃和中般涅槃前面都是不還果(三果阿那含)的聖人

 

01-6 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煙若燃,燃盡已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無行般涅槃,是謂第六善人所往至處。

 

() 第六類的善人,小火花飛到空中,墮到地上,點燃的是一堆乾草,有的生起黑烟就滅了,有的燃燒起來,因為草多,所以燒得比較久,才熄滅。可是沒有擴展到其他東西上。這類的修行人,所投生的因緣也很多,但是在投生的天中,沒有什麼特別精進的加行,可以說很懈怠,要在漫長的天道壽命中歷時非常久遠,但也因為天道沒有造罪的因緣,前面所修證的慧見,自然而然慢慢地斷除,殘存的慢心,最後歷時久遠而般涅槃。這是第六類的善人所往生的地方和證入涅槃的方式。經文說是無行般涅槃,也就是沒有任何加行,隨順自然,久遠時候入涅槃。

 

01-7 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煙若燃,燃已便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上流阿迦膩吒(色究竟天)般涅槃,是謂第七善人所往至處。

 

() 第七類善人,小火花飛上天空,墮下來落在很多乾草和柴木上,不但烟起、火也起,整個乾柴乾草,燒出熊熊烈火,又延燒到村莊,拓展到城市,延伸到山林,乃至空曠的林地。當村莊、城市、山林曠野所有的東西都燒完了,碰到大的道路,或水池河海,或平地,隔絕火苗,自然慢慢的把火給熄滅。這類的修行人,無論投生到色界天中,任何一個天中,必須更為久遠的一層一層往上昇,到五淨居天最上的第五層色究竟天,然後才能將慢心完全斷除,入於涅槃。

 

01-8 云何無餘涅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而已得證,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於現法中息迹滅度(指現法涅槃阿羅漢)

 

() 以上七種類型的修行人,都是修斷我、我所,可是對所捨的境界,樂著彼境界,執著在他所捨的法上,是故屬於不得入涅槃的七種過渡階段。只有當下捨盡,一塵不染,現證涅槃,則不來不往,也就是不再來人間,也不再往生東西南北其他天道,直接進入不生不滅,不來不往,不常不斷的涅槃中。

 

02) 七善人,都是修無我、無我所,都是斷五下分結,果位都在二果以上,但是單單一點點慢心未斷,透過對慢心觀照的遲速,延燒的範圍之不同,竟有七種不同的投生境界,及七種不同入涅槃的方式,所花的對治時間落差這麼多。可見佛法的精細、微妙、深厚,沒有佛陀開示,根本無從覺知,這一點點的境界慢心,影響這麼大;那我們所造的業,它的影響究竟有多深遠呢?假如我們不能以嚴肅的心態,徹底坦率全神貫注的認清自己內心的綑綁,如何可能解脫呢?

 

 

)【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1-01.0.03-03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平靜的覺知狀態。。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且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以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