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善的人際(6講-2)
2019/07/17 20:30:00瀏覽212|回應0|推薦2

20190717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 《阿含要略》1-01.0.03-02楊郁文老師談佛法,要點摘記:

 

接下來,關於「善人」之條件、類型、功能,將以「種種善知識」、「授與正法善知識」、「真人法」等子題說明。首先,針對種種善知識」提出三種分類:世俗善知識、出世善知識、究竟善知識,也引用佛典經文各別分述之。今天課授內容所談是世俗善知識:

 

1. 北傳雜阿含.91》、《別譯雜阿含.91》=南傳《增支部8集55

01) 這部經記載佛陀回應一年輕婆羅門所問:在家人當行幾法,可得現世安樂?又當行幾法,可獲得後世安樂?值得您仔細閱讀全文,並歡喜信受實踐之。於此,僅摘錄關於善知識之文句,供您參閱。

02) 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落魄)、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91

03) 云何名為近於善友?若族姓子近於善友,而此善友資性賢良,終不姦盜,亦不放逸飲酒醉亂,吐出實言不為欺誑,與如此人共為親友,未生憂惱能令不生,已生憂惱能使滅除;未生喜樂能使得生,已生喜樂能使不失,是名善友。 (別譯雜.91

04) 什麼是善友誼?婆羅門!這裡,凡善男子居住在村落或城鎮,在那裡,他結交那些屋主或屋主之子:年輕的德行成熟者或年長的德行成熟者、信具足者、戒具足者、施捨具足者、慧具足者,與他們一起談話,參與會談,他隨學信具足者信具足的模樣;隨學戒具足者戒具足的模樣;隨學施捨具足者施具足的模樣;隨學慧具足者慧具足的模樣,婆羅門!這被稱為善友誼。  (增支8.55)

 

 

2. 北傳雜阿含.1000》、《別譯雜阿含.137》=南傳《相應部1相應53

01) 商人之導師,遊行善知識。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1000

02) 若遠至他國,行伴名為親。於自居家中,慈母最為親。於生財利所,眷屬乃為友。能修功福者,是名後世親。 (別譯雜.137

03) 商隊是出外人的朋友。母親是在自己家中的朋友。當生起需要時的伙伴,是一次又一次的朋友。自己所作的福德,是那來生的朋友。(相應1.53)

 

 

3. 北傳雜阿含.978》=《別譯雜阿含.212

01) 云何惡知識現善友相者? 內心實恥厭,口說我同心,造事不樂同,故知非善友。 口說恩愛語,心不實相應,所作而不同,慧者應覺知。是名惡知識現善知識相,與己同一體。云何善知識與己同體者? 非彼善知識,放逸而不制;沮壞懷疑惑,伺求其端緒。 安於善知識,如子臥父懷,不為傍人(離間),當知善知識。  (.978) 

02) 屏處極毀罵,百千種誹謗,面前而讚歎,言是善好人。實能辨諸事,詐偽而不實,智者應當知,此是怨詐親。出言詐親善,所作無利益,智者應當知,此是怨詐親。云何於親友,愛重如己身?不應於親友,伺覓其過失。親友心願同,相念常不忘,如是之親友,不為他沮壞,應當恒敬念,愛重如己身。  (別譯雜.212)

 

 

)【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1-01.0.03-02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平靜的覺知狀態。。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且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以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