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善的人際(6講-4)
2019/07/31 20:30:00瀏覽506|回應0|推薦4

20190731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 《阿含要略》1-01.0.03-04楊郁文老師談佛法,要點摘記:

 

接下來,關於「善人」之條件、類型、功能,將以「種種善知識」、「授與正法善知識」、「真人法」等子題說明。首先,針對種種善知識」提出三種分類:世俗善知識、出世善知識、究竟善知識,也引用佛典經文各別分述之。今天課授內容所談是究竟善知識,即: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 (釋尊、世尊、佛陀)。對佛弟子而言,無疑的,佛陀才是頂尖、究竟的善知識,因為佛陀教法能夠引導諸學人自力修習入究竟解脫。

延伸閱讀:原始佛教的一乘道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6762501

 

 

1. 進入經文之前,先了解何謂「半梵行」?何謂「全梵行」? 

01) 何謂「半梵行」?佛典記載尊者阿難認為,一位沙門修學成就,一半是靠善友,一半是靠自己的努力。當今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this is half of the holy life (這是聖潔生活的一半)」。 

02) 何謂「全梵行」?佛典譯辭也作「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或「梵行全體」。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this is the entire holy life (這是全部的聖潔生活)」,並舉例說明:以小孩來說,不可能說「多少來自父親,多少來自母親」。此外,楊郁文教授解說我們從初發心修學到證果的全程,是必須根植於善友,也須自力不放逸修習。

 

 

2. 北傳雜阿含.1238》、《別譯雜阿含.65》、雜阿含.726》、增壹阿含4410》=南傳《相應部3相應18》、《相應部45相應2

 

 

01)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全梵行),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指世尊)常為諸眾生作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有漏的結生、出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今生)脫於生(脫離有漏的生活模式),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即時)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見通達涅槃之道法:見法、見道),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1238)

 

02) 善知識、善友、善伴乃是梵行全體(全梵行),又,善友伴者不與惡知識、惡友、惡伴而為徒黨,何以故?我以善知識故,脫於生死,是故,當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如是之事,應分別知,佛所說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乃至不與惡友、惡伴、惡知識等而為伴黨。」(別譯雜阿含.65)

 

03)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全梵行),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輕安)、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雜阿含.726)

 

04) 阿難!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阿難!當比丘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八支聖道、必將多修習八支聖道。 而,阿難!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的比丘,如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呢?阿難!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而修習正見;依止遠離……(中略)修習正志……(中略)修習正語……(中略)修習正業……(中略)修習正命……(中略)修習正精進……(中略)修習正念;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而修習正定。阿難!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的比丘,這樣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 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阿難!由於以我為善友,生法的眾生從生脫離;老法的眾生從老脫離;病法的眾生從病脫離;死法的眾生從死脫離;愁悲苦憂惱法的眾生從愁悲苦憂惱脫離。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相應部3.18)

 

05)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 「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將引善道以至無為。」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復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於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為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羅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這一段佛陀過去世典故,請延伸閱讀:北傳增壹阿含432》= 南傳增支部841)若當,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有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別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 (增壹阿含44.10)

 

 

2. 究竟的善知識所具備的條件為何? 善知識要有「證德」、「教德」、「達實性」及「悲憫」、「巧為說」:印公,《成佛之道》所云:「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摘文如下,供您參閱:

 

佛曾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說為預入聖流所必備的四大條件 這可見親近善知識的重要了。怎樣才算是善知識呢?這不是因為他徒眾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場中多知多識。因為他有:一、「證」德,指三學修證:戒清淨成就,定成就,觀慧成就。二、「教」德:深入經藏,成就多聞,能開示導引學眾,進修大乘正道。三、「達實性」:實性是正法的別名,這或者由現證慧通達,或是從聞思教理得通達。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是能清淨(為利益眾生)說法。五、「巧為說」:成就辯才,能善巧方便的為眾說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識了!可是末法時代,全德的善知識,是難得遭遇的;而修學佛法,卻又不能沒有師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經上說: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親近。涅槃經》說『四依』──四種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參閱0396c18-0397a22):初依人(第一種善士),雖沒有斷煩惱,證實性,但已能通達佛性義十六份之一。總之,末世善知識難逢,如於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長處,勝過自己,也就不妨如法親近了。

 

 

)【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1-01.0.03-04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平靜的覺知狀態。。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且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以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