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善的人際(6講-6)
2019/08/14 20:30:00瀏覽271|回應0|推薦1

20190814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 《阿含要略》1-01.0.03-06楊郁文老師談佛法,要點摘記:

 

關於「善人」之條件、類型、功能,以「種種善知識」、「授與正法善知識」、「真人法」等子題說明。前我們已聽聞了種種善知識」之三種分類:世俗善知識出世善知識究竟善知識及「授與正法善知識;最後在此單元引用《中阿含.85經》說明「真人法」,讓我們了解:成為真正的阿羅漢之善士,決定於漏盡的內涵;無關於出身高貴、相貌端正、精通三藏、善說論辯法、頭陀行、四禪八定等等。

 

 

1、楊教授如是釋義:「真人」是善士,也是阿羅漢的別稱,合起來的意思即是「成為阿羅漢的善士」。怎樣才算是真人、才算是阿羅漢?我們對於人的種種身分,常存有既定的概念,而這些概念往往是外在可見的形象或成就,若以此來推論對方的身分,容易產生誤解,尤其是對漏盡的阿羅漢來說。《中阿含.85 經》列舉一般對修行有成者的既定概念,然後一一超越,且點出成就阿羅漢真正的原因;由此經文我們可以知道,成就阿羅漢是與出身、長相、口才、人緣,乃至頭陀行、修定沒有必然的關係;而值得親近的善知識,也不能僅由上述種種因素來決定,是必須從其內涵是否具足三明、心解脫、慧解脫而決定

 

 

2. 學習閱讀原典,理解何謂「真人法」?由《中阿含.85經》=《增一阿含17品9經》= 南傳《中部.113經》摘錄如下:

 

01)《中阿含.85經》

真人法者,作如是觀:『我不因此是豪貴族故,斷淫、怒、癡。 』或有一人不是豪貴出家學道彼行法如法,隨順於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養、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諦法者,不自貴、不賤他,是謂:真人法。……端正可愛故,……不端正可愛才辯工談故,……無才辯工談;是長老,……非是長老,不為王者所識及眾人所知,亦無大福;……諳阿含慕,多學經書故,……不諳阿含慕,亦不多學經書;持不慢衣故,……不持不慢衣;過中不飲漿故,……不斷過中飲漿;知時故……不知時;初禪者……非有想非無想處,世尊說無量種,若有計者是謂愛也。』彼行法如法,隨順於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養、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諦法者,不自貴、不賤他,是謂:真人法。

 

02)《增一阿含17品9經》

彼云何為善知識之法?於是,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我豪族家生,此餘比丘不是豪族家。』……『我今持戒,此餘比丘不持戒行。』……『我三昧成就,此餘比丘意亂不定。』……『我智慧成就,此餘比丘無有智慧。』……『我能得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疾病醫藥,此餘比丘不能得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疾病醫藥。』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利養,不自貢高,亦不毀他人,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03) 南傳《中部.113經》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高貴的出身來歷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從貴族出家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高貴的出身來歷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顯赫財富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從顯赫財富家族出家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顯赫財富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知名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知名的有名聲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知名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利得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衣服、施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利得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多聞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多聞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多聞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持律的狀態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持律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持律的狀態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說法的狀態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說法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說法的狀態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住林野的狀態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住林野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住林野的狀態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穿糞掃衣的狀態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穿糞掃衣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穿糞掃衣的狀態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食施食的狀態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食施食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食施食的狀態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住樹下的狀態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住樹下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住樹下的狀態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不以一座食的狀態而貪法走到遍盡,或瞋法走到遍盡,或癡法走到遍盡,即使不是一座食者,但,他是法、隨法行者,如法而行者,隨法行者,在那裡,他應該被尊敬,應該被讚賞。』他只在道跡裡做,既不以那一座食的狀態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初禪等至無等同彼的狀態為世尊所說,因為,不管以任何方式思量,實際上都不是想的那樣。』他只在無等同彼的狀態裡做,既不以那初禪等至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第四禪等至無等同彼的狀態為世尊所說,因為,不管以任何方式思量,實際上都不是想的那樣。』他只在無等同彼的狀態裡做,既不以那第四禪等至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虛空無邊處等至無等同彼的狀態為世尊所說,因為,不管以任何方式思量,實際上都不是想的那樣。』他只在無等同彼的狀態裡做,既不以那虛空無邊處等至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識無邊處等至無等同彼的狀態為世尊所說,因為,不管以任何方式思量,實際上都不是想的那樣。』他只在無等同彼的狀態裡做,既不以那識無邊處等至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無所有處等至無等同彼的狀態為世尊所說,因為,不管以任何方式思量,實際上都不是想的那樣。』他只在無等同彼的狀態裡做,既不以那無所有處等至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善人像這樣深慮:『非想非非想處等至無等同彼的狀態為世尊所說,因為,不管以任何方式思量,實際上都不是想的那樣。』他只在無等同彼的狀態裡做,既不以那非想非非想處等至而稱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比丘們!這也是善人法。 

比丘們!善人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想受滅,以慧見後,他的諸煩惱被滅盡,比丘們!這位比丘無論什麼都不思量,無論在何處都不思量,不以任何方式思量。 

 

二)【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1-01.0.03-06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平靜的覺知狀態。。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且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以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