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生得慧建立正見(9講-5)
2019/05/08 20:30:00瀏覽584|回應0|推薦3

20190508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 《阿含要略》1-01.0.01-05楊郁文老師談佛法,要點摘記:

 

佛陀要我們從建立善根做起。所謂善根,就是要能明辨善惡及因緣果報,也就是要有正見。就是只要有正見,依正見的力量就能照破無明、排除邪見。邪見是邪道的第一位。無明是有漏十二支緣起的第一支。只要我們有正見就不會走邪道,有就能夠排除無明,也因此不會再有三界有漏生命的輾轉次第流轉。是故,我們要排除無明與邪見,就一定要先了解它們的意義,因此接下來要探討的主題即是無明與邪見,也就是關於〈由生得慧建立道德觀念〉,接著要談的無「無明」之說。而什麼是無明呢?楊教授引用《雜.298經》說明何謂「無明」?

 

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不知於,不知內外;不知,不知,不知業報;不知,不知,不知;不知,不知,不知,不知;不知,不知因所起法;不知不善,有無罪不習,若、若染污清淨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無間等知-現觀),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1.「不知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前際是過去世,後際是未來世,前後際是指前際和後際之間的中介,即今際,也就是現在世。今際只有一生,前際與後際有無量生,所以這句文意是說不相信有三世,就是無明。

 

01) 我們的生命、生活是在時間軸上一直不停往前走。以一期一期的生命來說,無量的前世是一種狀態,今世由生到死是一種狀態,後續還有無量的生死,就這樣在時間軸上往前進行。因此有人說我們從結生的那一剎那開始,實際上就是朝向死亡的那一剎那前進。

 

02) 三世除了說明一期一期的生命外,也說明了心念的剎那生滅乃至即生即滅。當一個心念,一個剎那的時間是現在,但這個心念剛結束,下一個念頭就來到現在,之前那個念頭即成為過去。

 

03) 佛法說凡生必有死。要求長生不死,就是妄想、邪見,這都是因為有無明的關係。要明白生命的狀態永遠是無常,如果是常就不會有過去、現在、未來。而無常有兩種狀態,它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改善生命、生活,另一方面則可能讓生命、生活更加惡化;所以我們了解無常主要是為了把握無常來改善生命,這也是佛陀建立十二因緣之三世二重因果的重要意義

 

2.「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內是指個人自己的身心。外則指個人身心以外的,包括外在的器世間、外在的社會,舉凡個人以外的所有有情、所有的人事物都是。

 

01) 但隨著生活情境的不同,內與外的範圍界定也會跟著變動,譬如在家庭裡,內是指個人自己,家人就是外;若是在整個社會裡,有時可能以家庭為內,有時可能以鄰里、公司、學校、國家等為內,那麼其他的就是外。

 

02) 內與外之間會互相影響。外在的人事物會刺激們的內心,內心則會配合外在的刺激產生種種反應,反應則有健康、正當的,也有不健康、錯誤的。健康、正當的就是善行,就會得可愛、可樂、可意的果報。不健康、錯誤的反應則會與人結怨或造成環境的汙染,最終都會回過頭來傷害了自己。

 

3.「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業與報在時空中進行,凡夫生活展現的狀態不外乎是業和報而已,不是在造業,就是在受報。這個造業要與起惑合在一起看,因為要起惑才會造業。這裡主要是說明業分為惡業和善業,善業又分為有漏的和無漏的。造什麼業受什麼報,這是法性使然。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造惡業,即使不能執行無漏的善業得道果,也要退而求其次,造有漏的善業得人天的果報。

 

01) 延伸閱讀:

不善心之思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8869338

由生得慧建立正見(9-3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5339211

 

4.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若欲增長道業和道果,一定要親近三寶才會有機會開展。當我們真的了解業報、道業、道果是最可貴的,也就自然會關懷護持三寶,希望三寶能在人間長久地維持下去,因為這是我們生命最究竟的依怙處,可以在生生世世流轉中還能有三寶可以親近、可以歸依。

 

5.「不知、不知、不知、不知三寶中真正能使我們改善的是法寶-正法,而不是依靠佛陀或賢聖僧伽所謂的加持;但是若沒有佛陀將正法說出來,沒有賢聖僧伽的傳承,也不可能有正法傳到我們面前。而法寶中最主要的就是四聖諦法,四聖諦涵蓋了染淨的因果十法界的有情都是處於苦集滅道,沒有離開這一種生存模式。

 

6.「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因所起法是指果。這句就是說若不知道有因果。造業為因,受報為果。集苦的因導致苦的結果,修道的因則導致滅「惑業苦」的結果。所以因和果一定要分別得很清楚,不能錯弄了因與果。

 

7.「不知 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這一連串法句主要是強調我們要能分辨什麼是於道有益的、什麼是於道無益的。

 

01) 善-不善十善業道是善。十惡業道是惡。有漏的十善業道相對於離漏的十善業道,仍屬不善。

 

02) 有罪-無罪罪就是罪過,就是有過失。造惡業當然有罪,只要惡業排除了,那就無罪了,也就是善。

 

03) 習-不習:習就是親近的意思。有益於道的親近當然是親近善法、親近善知識,因為善知識可以教導我們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然後得善的果報。反之,如果常常親近不善的人,遲早會被誤導走向集苦的染的因果之中。因此,惡法以及不善的人士千萬不要親近,應當要遠離。延伸閱讀:正是時候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8456815

 

04) 劣-若勝雖然相是善道,但仍有殊勝-低劣之分。殊勝的是解脫道,較低劣的則是人道、天道。而惡道也一樣視所造惡業的重、中、輕、微而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的分別。所以不僅善與惡要分明,善和惡之中也分有等級差別,這也應當要分明。

 

05) 染汙-清淨: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全部是染汙的人道是有漏的善,當中有漏的部分還是具染汙的;唯有離漏的八支聖道,離漏的涅槃道、涅槃趣才是完全清淨的。

 

8.「分別-不分別」:原文是「分別緣起」,於此根據《雜.750經》補上而改成:「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

 

01) 分別-不分別:前面的分別是指正確的分別,我們必須要執行的。後面的分別是錯誤的分別。一般常說的無分別心,是指不要有錯誤的分別心。什麼是錯誤的分別?是以有我-我所的見-愛-慢去分別。在理性上有我見-我所見,在感性上有我愛-我所愛,在意志上有我慢-我所慢。將這些我-我所的見-愛-慢的分別去除,就是無分別。

 

02) 雖然語言文字上是講「無分別」,但其實這個「無」還是含有分別的意義。用另一種說法就是「擇滅」,即抉擇來消滅錯誤的分別,所謂「擇滅無」,這個「為」就是指錯誤的分別。

 

03) 修行需要分別什麼是健康、什麼是不健康的心態,還有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分別的準則就是正見。勿誤會所說的無分別就是不要有分別,而認為凡有

分別就不對;其實有善惡、是非的分別是正確的,否則要如何有效地改過與遷善呢?

 

9.「緣起-非緣起」: 緣起包括因與緣,以及因緣所成法。非緣起就是不符合因緣果,這對人事物發展之原理的分析不符合實際,也就是沒有正確的因緣果報的觀念。

 

01) 關於因果的討論,大致可以分為二大類:第一無因有果,第二有因有果。有因有果又分為一因有果多因有果。多因有果又可分為有自性、無自性。

 

02) 無因有果,絕對是大錯特錯。一因有果,也不對,因為單一的因,沒有其他助緣,是絕對不會有結果形成。而多因有果,也不對,多因表示有一個主因和多個助緣,但因與緣是有自性的,這種情況下還是不會有結果的。

 

03) 佛法雖也說是多因有果,不過是無自性的;要無自性的因,加上無自性的助緣,才會有結果,而這個果也是無自性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分別得很清楚,不能只要聽到說因果,就以為是正確的。

延伸閱讀:由本體見到無本體想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6351397

 

10.「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這是說於六觸入處是無明的狀態。六觸入處是修行的關鍵點,從此「觸點」而朝向無明或明的發展,就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是聖凡的分水嶺。

 

01) 生活是從根、境展開,當根與境相接觸即會形成;當根-境-識合會而生則會生。這一連串緣生反應本來是,但是對聖人凡夫來說則受會有無明的差異反應,也因此聖凡開始分道揚鑣。

 

02) 凡夫的無明反應,就是於樂生貪、於苦生瞋、於捨生癡,這樣就落入三愛的範圍,導致後續的四取三有,然後開始有漏的生死流轉不止,這就是十二支緣起的有漏的增長法。反之,沒有三愛、四取、三有的明的反應,就成了十二支緣起的有漏的損減法,這是聖者的明反應。無論有漏的增長或損減,都是在生活中進行。只要能六觸入處有明,就是朝向無漏戒學、無漏定學、無漏慧學、正解脫學在反應;反之,就是在製造六道輪迴。

 

03) 無無間等:就是沒有無間等。無間等就是現觀,也就是明。因此無無間等就是指無明。沒有現觀,那就是癡闇、就是無明、就是大冥。我們千萬不要有無明,可是只要沒有般若慧,就一定有無明。我們要如何避免產生無明呢?就是要及早建立善根,透過信學開發信根、信力,而有了正見的正信,也就是開法眼了,當開法眼後就能現觀了。

 

 

)【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1-01.0.01-05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平靜的覺知狀態。。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且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以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