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17 20:30:00瀏覽429|回應0|推薦2 | |
20190417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 《阿含要略》1-01.0.01-02楊郁文老師談佛法,要點摘記:
關於〈由生得慧建立道德觀念〉,接著談「道德」之說。楊教授引用《佛說阿含正行經》說明不信道德等等,是無法停止生死苦。
「佛坐思念:『人癡故有生死;何等為癡?』本從癡中來,今生為人,復癡心不解、目不開,不知死當所趣向;見佛不問,見經不讀,見沙門不承事,不信道德,見父母不敬,不念世間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劇(受拷懲果報),是名為癡;故有生死,不止生死,如呼吸間,脆不過於人命。」(大正2,p0883c08)
佛陀靜坐時產生了「人癡故有生-死,何等為癡?」的念頭,進而深思生死輪迴之癡行。人們因為有無明癡情的緣故,所以影響到身心行為不斷地製造惡業,因此一直承受著流轉生死的果報。而今生會生為人,就表示內心還帶有愚癡;因為如果沒有愚癡的話,就已經能夠脫離三界的輪迴了。當我們還帶有愚癡,又於今生遇值佛法卻不知開啟聖-出世間的正見;生命處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使行善也還是有漏的善業,而且一不小心,很容易就製造十惡業,最後就會進入惡趣中輪迴了,所以當了知「道不可不作」呀!
「復癡心不解、目不開,不知死當所趣向」,這個「不解」有二種意義:一是不了解,二是不解脫。也許,雖能了解,但沒有解脫的能力。因此,說這個「解」有了解與解脫的雙層意義。若是了解-知道現在自己的手腳動不了,好像被綁住了一樣,那就要趕緊想辦法把結打開,否則不得自由,如不打開結的人之結果和不了解的人是沒有兩樣的!再者,每個人都有眼睛,但是閉眼就看不到面前的景物,可是如果沒有光線,也就是有無明,即使張開眼睛也看不到。因此「目不開」也有二種意義:一是眼睛不肯張開,二是因為無明所以看不見。最後,是「不知死當所趣向」,也就是不了解有漏的生死之各樣態。因此,我們要了解怎麼樣的行為會帶來怎麼樣的結果,會向什麼方向到什麼地方去投生;所謂六道(六趣)行為的模式為「道」,行為模式的後果即為「趣」。簡言之,行十惡道-造十惡業,視惡行為程度的重-中-輕-微會感得到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趣;而行有漏的十善道-造有漏的十善業,視福報的多寡會感得天趣-人趣;有修定力量的則可以到天趣中的色界或無色界,天趣與人趣相比,若以享福來說,天趣的福報比人趣豐厚一點。但是,站在學佛修法的立場來說,人間的環境勝過天趣,人的能力也強過於天趣。
「見佛不問、見經不讀、見沙門不承事」,也就是不知道有佛陀在,或知道有佛陀在但在佛陀面前卻不曉得要把握機會來請教;還是有佛典在眼前,可是一點也不想翻開來看經-思惟經文;而見到四沙門果,也不曉得奉事,也就是跟他來生活、來學習。這一段說的就是不知佛法僧三寶。
「不信道德、見父母不敬、不念世間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劇」,指出因為不清楚道德的法則,也不曉得修什麼道、行什麼道會獲得什麼樣的果,所以不會尊敬父母,也不能分辨世間的因緣果報,更不知道造極重的十惡業會落入泥犁(也就是地獄);當一落入地獄中會受拷打懲治,意思是說地獄的懲罰是相當難受的是極苦的。這幾句話說的就是不知因緣果的業報觀念,也就是沒有道德觀念,這就是癡;簡言之,因為癡,所以不信道德或者不知有道-果(德),結果就會胡作非為,致使無量生以來都處在有漏生死中,再加上現世又再製造惑業,於是又連累到以後的生死持續處於有漏的狀態中,不得出離,故說「不止生死」。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後,就當如前次所說「明為前相,生諸善法……」,令自己具世俗正見而生慚愧心,並且不放逸於改過遷善;唯有具足這樣的正行,才能生起聖-出世間的正見、正志、正行直至解脫、解脫知見。
二)【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1-01.0.01-02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