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27 20:30:00瀏覽633|回應0|推薦3 | |
20190327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 《阿含要略》1-00.0.00-5 楊郁文老師談佛法,要點摘記: 修習增上善學之前,除掌握如何建立善根——操作增上善學,我們還必須先正確地了解四個關鍵詞,即:增上、善、有漏善、無漏善。接下來,這周是說明何謂無漏善?
1. 何謂 無漏善?
造作有漏的善業可得人天的福報;若要得到真正的福報一無漏的涅槃果,一定要造作無漏的善業。對正信的佛教徒來說,正確地理解何謂無漏善,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至少要知道學佛的目標是什麼與採取哪一種修持法。下面,是楊教授引三段經文詳說何謂無漏善-無漏善業-無漏的涅槃果。
01)《出曜經》卷11 (大正4,p 0667c01) 云:「至誠甘露說,說法無有上,諦說義如法,是為立道根。至誠甘露說者,與人說法當修諸功德,如來法者,甚深微妙善住安隱,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泥洹為滅盡,能意御亂,與人說法不懷懈怠,是故說曰,至誠甘露說也。說法無有上者,出言真正輒有所度,趣道之要由是通達,是故說曰,說法無有上也。諦說義如法者,如念真實本際清淨,亦不顛倒不懷虛詐,如法者名句身句味句,真如法性亦不變易,是故說曰,諦說義如法也。是為立道根者,無漏善法永離塵垢,至解脫門逮無礙道,是為立道根也。」
何謂無漏善?根據上面《出曜經》引文可知:無漏的善法是「永離塵垢,至解脫門,逮無礙道,是為立道根也。」無漏善法能讓我們隨緣將三界的塵垢擦拭乾淨,將繫結一一解開;但是,如何去辦到?得要靠般若慧;而般若慧是由修習三無漏學獲得,換句話說無漏善法就是三無漏學。
0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9 (大正7,p0374c09) 云: 「善現(另譯:須菩提)!云何名為出世聖法,諸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宣說、開示、分別、顯了說名法施?善現!一切不共異生善法,若正修學令諸有情超出世間安隱而住,謂: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脫門,八解脫,九次第定,四聖諦智,波羅蜜多,諸空等智,菩薩十地,五眼、六神通,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諸如是等無漏善法,一切皆名出世聖法。若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宣說、開示、分別、顯了如是諸法,名為菩薩出世法施。善現!此中,云何名為三十七種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善現!如是名為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以出世聖法來說明什麼是無漏的善法。出是出離、超出;世是世間的簡稱,是有漏的世間;因此,能超離有漏世間的善法,即是無漏的善法,亦即出世聖法。
世是時間,間是空間;空間有長、寬、高等三維,再加上時間一維,故又稱四維或四度空間,即所謂的宇宙,而我們就是生存在這個時空範疇之中。世間本身是中性的,不是善也不是惡。但是,若我們在這個時空中做了壞事,起惑、造業、受有漏的苦,那我們的身心就是處於染汙的惡的世間;所以說:凡夫有漏、有取,就是處於染著的世間;凡夫若能轉凡成聖,那就是出世間了,但是,即使是出世間了,聖者還是生存在這個時空中,只是可以擺脫有漏、有取的生活模式,將原有的染汙排除、結縛打開,就像是蓮花出於淤泥而不染。蓮花並沒有離開蓮花池,只是一點都不受汙水沾染;即使碰到了,水珠也會直溜溜地滑掉了。為什麼呢?因為蓮花和荷葉上有奈米化的小凸起。而出世間法,就好像是將身心予以奈米化一樣,不需要離開中性的世間,就可以不再受有漏的惑業苦。
經文:「正修學令諸有情超出世間安隱而住,謂: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脫門……,諸如是等無漏善法,一切皆名出世聖法」佛陀的意思是說,若將出世的聖法加以整理,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等,其中,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它們都是無漏的善法,是能出世間、轉凡成聖的有效方法。
0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3 (大正7,p0793a05) 云:「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普於現在斷諸有路絕戲論道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展轉乃至入無餘依般涅槃界,如是乃至正法滅已,於其中間所有諸佛波羅蜜多相應善根;若佛世尊授菩薩記,(修)波羅蜜多相應善根;若佛世尊授獨覺記,(修)觀察緣起相應善根;若佛世尊授聲聞記,彼所發起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若有學位,一切有漏、無漏善根;若無學位,無漏善根;若佛世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若為利樂一切有情,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若餘無量無數佛法;若佛世尊宣說正法;若於正法精勤修學勝解安住彼諸善根;若於正法,諸異生類所種善根;若諸天、龍、阿素洛(阿修羅)等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乃至傍生(畜生)聽聞正法,及聞法已所種善根;若佛世尊般涅槃後,諸人、天等所種善根。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隨喜之心。復持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有學位」,是一個名相,是相對「無學位」而說的。無學,是表示已經諸漏盡,不用再學習三無漏學的人,也就是諸漏盡的阿羅漢。有學,就是還有剩餘的漏未盡,還要學習三無漏學的人,指的就是初果須陀洹到四果阿羅漢向的人。「若有學位,一切有漏、無漏善根」,有學的人只有部分漏盡,所以說有漏、無漏善根;譬如須陀洹,雖然三結斷,沒有三結的漏了,但其他相應貪嗔痴的漏都還在。而只有無學位,也就是阿羅漢,所有的漏都永盡了,才是「無漏善根」。道果雖是分證的,但不論有學或無學,也都是修行三無漏學,也都具五分法身,即: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只是,五分法身若以滿分為十來說,須陀洹果已經有十分之一,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層層增上提昇,一直到漏盡的阿羅漢就是十分之十,也就是圓滿具足了。
我們辛苦地修行不僅是為了自度,也要為了度他;這一種對他人的關懷,是需要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美德。所謂「大」就是圓滿,誰最圓滿呢?佛陀。所以,我們以佛陀的慈悲喜捨為模範,也為了能充實度他的智慧,所以還有無量無數的善法有待學習;又為了度化一切有情,還需要花費四大阿僧祇又十萬劫 〔據《南傳菩薩道》之說,此書由緬甸的明昆三藏法師(1911-1993)依據南傳的《佛種姓經》等等資料編成;北傳大乘佛教說:菩薩從發願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長遠的時間,和諸有情有效地結緣度化。故經云:「若為利樂一切有情,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若餘無量無數佛法」。而且,在修諸善法時,更要發起清淨的隨喜心與迴向心行,如經云:「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隨喜之心。復持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2. 叮嚀:聞法-思擇正法-順正法行
01) 佛陀說法的方式有法說、義說、法次法說。我們聽法一定要掌握法的義理、得到法的利益;而且,法說具有法饒益、義說具有義饒益、法次法說具有梵行饒益;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於日常的清淨行 (也就是令身心究竟淨化的無漏善業)。淨化身心的目的是要將身心中的惑業苦完全排除,這樣就不會再造惡業、或有漏的善業,最終也就能得到涅槃。涅槃不是什麼都不動,只是惑業苦不再活動,而五分法身還會繼續成長茁壯,及至貪永盡、瞋永盡、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的究竟涅槃。
02) 一一法都是無常、無我,佛法隨順法的特性,同樣是無常、無我,也會有流變。現今距離佛陀時代近二千六百年,而且佛法在傳播的過程中,的確有人心懷不軌,假藉佛法的名義來騙取暴利,無形中對人、對佛法的純粹性產生了傷害,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佛法在傳播過程中漸漸失去原貌,除了有心人圖謀不軌外,還有一種是出於善意,也就是擔心佛法的原貌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沒有辦法接受,只要一接觸就馬上拒絕,連聽都不想聽,所以只好先投其所好,用對方喜歡聽、能接受的方式來說明佛法,可是行之久遠之後,反而會形成誤解。是故,當今我們接觸的佛法,可能是正法,也可能是像法或末法之說。說這一段話的目的,是要讓同學們注意到,佛法在流傳過程中,會因種種人為因素而產生流變。因此,在聞法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揀擇,特別是要從佛教史、佛教思想史的概念來思考之。
二)【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1-00.0.00-5 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