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增上善學概說(5講-3)
2019/03/13 20:30:00瀏覽602|回應0|推薦2

20190313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 《阿含要略》1-00.0.00-3 楊郁文老師談佛法,要點摘記:

 

修習增上善學之前,我們必須先正確地了解四個關鍵詞,即:增上、、有漏善、無漏善。接下來,這周是說明何謂善?

 

1. 何謂 善?

以阿含學-阿含道的立場來看,什麼是善呢? 

01)《雜.788經》云: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善是:「得 可愛、可意、可念果」。 

02)《雜.791經》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 善是:「得 人、天、涅槃」。 

上述就是佛陀所定義的/,即使是日後大乘的經論都是承襲這樣的定義再予說明。 

 

2. 《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29p80)的說明,供大家參考: 

且經中說,有三種:、惡、無記。其相云何?頌曰:『、不安、非業,名善、惡、無記。』 論曰:『如是名為(、惡、無記)等業相,謂:1.安隱業說名為 善,能得可愛異熟涅槃,暫永二時,濟眾苦故;2.不安隱業,名為不善(惡),由此能招 非愛異熟,與前安隱性相違故;3.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

 

01) 楊教授釋義引文: 

經中說業有三種,所謂善業、惡業、無記業。要如何認識它呢?這裡以偈頌的方式來回答,也就是「安、不安、非業」。那麼安的就是善業不安的就是惡業不屬於安與不安的就是無記業。《阿毘達磨俱舍論》進一步的解釋,所謂「善等業相」是指善業、惡業、無記業的相。簡單說:若內心安定、生活安隱就是善業的相若心不安定、生活不安寧就是惡業的相凡不歸屬於善、也不能歸屬於惡者即無記業。

 

02) 另針對安隱業,說名為善,能得可愛異熟、涅槃,暫永二時,濟眾苦故。」如是釋義: 

02-1 安隱業就是善業,能得「可愛」的「異熟」。異熟就是可分為三種:苦、樂、不苦不樂的捨,是為三受。我們的身心感受變化萬千,有時肉體快樂、內心歡喜,有時肉體痛苦、內心憂惱,有時好像苦樂都不是(不苦不樂)。樂受一定是可愛可樂可意的,可是苦受就不一樣了,會變成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而這個安穩的善業之果報不但可愛,也是可樂、可意;不過真正可愛、可樂、可意的果報,不是人天福報,是究竟的涅槃。

02-2 關於異熟,這可以從農作物的成長來理解。譬如:蘋果,要先將種子種在土裏,然後長芽吐根、長成蘋果樹,才能開花結果。從種子成「熟」為蘋果,蘋果的樣子已經「異」於從前種子,因為變易而成熟,所以稱為異熟。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時間的變遷來說「異」,而從播種到成「熟」已經過一段時間,異時才成熟 所以說異熟。因此這個可以從兩種角度來掌握:一是強調外形的變化。二是強調時間的變遷。什麼是「可愛異熟」呢?可愛、可樂、可意的果報,就是讓人喜愛(可愛)、讓人快樂(可樂)、讓人稱心如意(可意)的感受。 

02-3 涅槃有暫(暫時)與永(永久),也就是部分與全部的分別。初果須陀洹、第二果斯陀含分別只是三結斷、貪瞋癡薄的涅槃;而第三果阿那含只超脫了欲界的煩惱,色愛與無色愛都尚未斷除,所以初果至第三果屬於部分的涅槃果。而第四果阿羅漢、辟支佛陀、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的涅槃是屬於全部的、究竟圓滿的、永久的涅槃。

02-4 我們的生活就是在造業與受報中度過,作惡業受惡報、作善業受善的果報;然而,善業還有離漏的善業和有漏的善業之分別若是有漏的善業仍是承受三界輪迴的報應:轉生人趣或天趣享福,那是有漏的善報。做了無漏的善業———修解脫道,也就是修善、信、戒、定、慧等增上學,就會得道果———四沙門果、辟支佛陀、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的果報,這是離漏的善報,才是真正的善報。從天到地獄等六趣(六道)還在三界,唯聖者已從三界的範疇超脫出來。

02-5 我們造安隱業得涅槃果是為了什麼?為了「濟眾苦」。濟就是渡。我們走上解脫道,最後一定能到達涅槃的彼岸。因此,濟眾苦,可說是度到沒有惑業苦的彼岸,亦即滅苦的意思。但是,誰來濟渡我們呢?其實是自己,不是靠上帝、或任何造物主,也不是靠佛菩薩,也因此佛教特別強調的是自力濟渡,唯有靠自己依法奉行才能得到救濟。 

 

3. 另外,楊教授列舉玄奘法師《成唯識論》的說法,小編將這部分詳列於下周有漏善內文,以凸顯實修之要

 

)【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1-00.0.00-3 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