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建構阿含道藍圖(21講-21)
2019/02/20 20:30:00瀏覽603|回應0|推薦2

20190220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阿含要略》:0-03.0.05-21【研習阿含】,要點摘記:

 

下面聲聞道。聲聞道的覺悟,是透過四預流支 (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 ),由老師帶領而見道 修道證道的。聲聞就是聽聲音。誰是聽聲音的人呢?學生;學生是由聽老師的教導來學習的。雖說是聽老師的聲音,但事實上佛陀的身口意都能影響學生。「身」是神足示現,也就是神通;「意」是他心示現;「口」是說法,是為學生教誡示現。

 

1. 聲聞道次第之概說

 

聲聞道的次第之前已簡介過 其中表列出來的是楊教授比對四部阿含、五部尼柯耶中有關道次第的經文,然後歸納出來的。參考的經典包括《中.45經》《中.49經》《中.52經》《中.54經》《雜.346經》《雜.1242經》等等,有些經說明得比較整齊詳細、有些則比較簡略,將這幾部經互相補充,可以得到完整的理解。另外在阿含要略P.0-33有一個更詳細的【聲聞道次第表】,是將這一些經典的內容全部排比出來,有興趣者可請購參考;若將此詳表次第要項作簡述,大致如下:

 

增上善學善人→慚愧→不放逸→增上信學親近善知識→恭敬順語→樂見賢聖→樂聞正法→觀法義→受持法→翫誦法→觀法忍→生信→增上戒學生信→正思惟→精進→正念正智→具威儀法→護諸根→三妙行→增上定學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擇法→正精進→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增上慧學見淨勤支→度疑淨勤支→分別淨勤支→道淨勤支→【正解脫除淨勤支→無欲淨勤支→解脫淨勤支→解脫知見=涅槃

 

聲聞道是要從確定自己是善人、好人開始,才會想找比自己更好的人去親近學習。但重要的是,要找的是能提供正法給我們的善知識,這樣才能展開四預流支的操作,從此走上阿含學、阿含道來修行。

 

 

2. 聲聞道次第之解說

1)增上善學

聲聞道的開始是善人,如果是一個好人、善人,會求,一旦發現比自己更好的人,在他們面前會感到有一點慚愧、羞恥,所以會想要見賢思齊、想要改過遷善。僅是想還不夠,更需要不放逸地實踐。

 

2)增上信學

改過遷善是整個學佛過程中相當重要的關鍵,也因此會提醒自己要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面前,要恭敬順語樂見賢聖樂聞正法。親近賢聖不是偶像式的崇拜,而是要聽他的教導,然後再來改善自己的生命、生活。有時老師會主動說法,有時候不會,此時我們就要請教佛法,只要請法,善知識一定會說明。可是聞正法聽到的只是法說,更重要的是要把握這一些法說的內容、還有它的意義,這就是觀法。既然知道這樣的法有用,就要受持法受持的意義很廣,首先要憶持,即聽聞佛法後 要完整地記憶下來,不僅不能漏失,順序也不能紊亂、顛倒。再來要「作持」,即實踐,亦即要將聽聞到的法應用在生活上。受持法以後,還能不斷在咀嚼、反覆思惟,好像把它當個「玩具」般地翫誦法要是能開法眼、如實知見最好了,如果不能,也要有觀法忍。什麼是?這要回到賢聖的位階來說明。開法眼以後是入初果,此時就進入法流,是聖人了。在這之前是賢人,一共有七賢,由高至低分別,是世第一法、忍、頂、煖、總相念住、別相念住、五停心;其中煖、頂、忍、世第一法又特別稱呼為四善根觀法忍就是忍位的賢人,其實世第一法也是忍位,但因是開法眼前的最後一個心路,之後就成聖了,所以特別標舉出來。什麼是煖位呢?我們聽聞佛法、思惟法義,內心常有一種充實感而感到暖洋洋的,就如爬山身體會發熱一樣,所以就用煖來形容這個階段。頂位是指對佛法的理解已達到圓滿,該聽到的也都聽到了,此時就如爬到了山頂一樣。可是頂位的人還不能忍,就像山頂很尖,能站立的範圍有限,所謂無立錐之地,因此很難站穩。但是忍位的人就不同了,他可以勉力站穩在山頂。為什麼?用愛樂、或用理智的力量來忍住聽聞、思惟到的佛法。仔細來說,忍有知、情、意三個面向:用理智,這是基於對佛法有高明的知識和學識,所以雖然還是用意識分別的,但能認容。用感情,這是基於對佛法的喜愛,所以雖然還沒有認識得很清楚,仍然會不斷追求。用意志,這是一種認定,所以堅決不改信。所以忍位雖然還沒有開法眼,可是對佛法充滿了知情意的提昇,其中感情的力量較強的,也就是信根增上的人是隨信忍,理智的力量較強的,也就是慧根增上的人就是觀法忍。但我們不能永遠用忍的,最好還是要用如實知見、用現觀。忍位的人若知道不能永遠用忍的,會向上一步,而生信也就是建立信根,所謂正見的正信。

 

3)增上戒學

隨信忍而不忍即達到信解脫,由觀法忍而不忍即成為見到者;見到者與信解脫者就是聖人了,而所有的四沙門果位都是見到者、信解脫者。正見的正信會影響意志,而有正思惟,也就是正見的正志,以《金剛經》的五種菩提來說,就是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是第二度發心,再度的發心會加強後續的精進正念正智,以及持戒(具威儀法→護諸根)、修心,最終有了見淨勤支。而從正思惟到三妙行為持戒的範圍。

 

4)增上定學

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擇法、正精進、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這是修心()的範圍。

 

5)增上慧學

見淨勤支、度疑淨勤支、分別淨勤支、道淨勤支是慧的範圍。了解名色,也就是了解蘊、處、界、根、諦法門,就是見淨勤支。了解名色之緣,也就是了解四聖諦和十二支緣起法門,就是度疑淨勤支。分別淨勤支,也稱為道非道知見淨,即分別什麼是道、什麼不是道。無常不斷是道,無常(斷滅見)不斷(常見)是非道。苦是道,絕對的樂是非道。什麼是絕對的樂?不修八支聖道而妄想透過婆羅門教的方法達到梵我合一,得到和大梵一樣的樂,可是事實並沒有這樣的樂。所謂樂,只有相對的,而也要從苦來理解,即所謂三苦性:苦苦性()-壞苦性()-行苦性()。再來,無我是道,有我我所見是非道。由此可知,透過無常、苦、無我法門就能提昇到採用分別淨勤支來修行。透過分別淨勤支才能真正在解脫道上、清淨道上修行,也就是道淨勤支。

 

6)正解脫學

除淨勤支、無欲淨勤支、解脫淨勤支則是解脫的範圍。修行的結果就是除、無欲、解脫淨勤支,也就是有厭、離欲、滅盡的效果。厭三結而令三結斷、貪瞋癡薄是除淨勤支,這分別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辦到的;離欲是斷欲界一切煩惱漏,也就是五下分結,這是無欲淨勤支,也就是三果阿那含果辦到的;滅盡是滅盡三界一切煩惱,包括五上分結也斷了,這是解脫淨勤支,唯有第四果阿羅漢才能辦到。

 

由此可知,阿含道就是善學信學戒學定學慧學解脫學,是一條明確的道路。它不說玄、不說妙,不說他方、不說來世,只談生命、生活的改善,而且是非常樸實、是實際可行的。行者不要因為樸實而輕視了它。

 

 

)【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0-03.0.05-21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自我練習:遍身放鬆法及止觀禪法。

首先,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其次,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

最後,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