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習阿含概述 (八講-6)
2018/08/15 20:30:00瀏覽163|回應0|推薦2

20180815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阿含要略》:0-03.0.03-06【研習阿含】,要點摘記:

1.研究佛法、學習佛法,一定要把握佛陀 說法的原則跟主要方式:

1) 說法的原則,請參閱<研習阿含概述 (八講-3)>複習。

2) 說法的方式,請參閱<研習阿含概述 (八講-4)>,及<研習阿含概述 (八講-5)>複習。

而身為佛弟子,在了解佛陀說法的原則和方式之後,就要配合著它來學習。

 

2.聲聞弟子學習的原則:

1) 學能產生 厭-離欲-滅盡 而導致究竟涅槃之法。

2) 學 八支聖道

3) 學 三無漏學

4) 學而修習之,及至成就「五分法身」慧命

 

3.我們務必要把握「學的定義」,即:能導向厭-離欲-滅盡的學習。

 

4.聲聞弟子學習的方式:

 

1) 親近善說法師 (指出家法師與在家居士) / 參閱《雜阿含.26經》

   ≒ 親近善男子 / 參閱《雜阿含.1125經》

  是這一位說法者所說的內容會讓你產生正確的學,而有厭-離欲-滅盡的效果;

  這樣的法師才能稱作善說法師。

 

2) 成就多聞  / 參閱《雜阿含.25經》

   ≒ 聽聞正法 / 參閱《雜阿含.1125經》

  雖然聽聞了好多佛法,但若沒有正見、正志、正行,沒有厭-離欲-滅盡的效果,

  那還不能算多聞,也就是還聽得還不夠多。聽法之後,要進一步成就「多聞」。

 

3) 內正思惟法義

   ≒ C.內正思惟 / 參閱《雜阿含.1125經》

  學佛必須靠自己正思惟,別人替你想沒有用。「正」是強調不是胡思亂想,是如理作意。

  是要合情-合理-合法。

 

4) 向法次法實踐 / 參閱《雜阿含.27經》

   ≒ D.法次法向 / 參閱《雜阿含.1125經》

  是向「法、次法」而行。第一步是「法」,第一步之後的下一步是「次法」;

  修行,一定要先明白第一步是哪一些方法,第二步是哪一些方法,

  第三步又是哪一些方法,然後地逐一實踐,才可能有道果的收穫。

 

5) 成就見(現)法涅槃 / 參閱《雜阿含.28經》

   ≒ E.(現)法涅槃 / 參閱《雜阿含.1125經》

   親近善說法的法師、成就多聞,再加上內正思惟,向法次法而實踐,

   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就(現)法涅槃。

   見法就是此時此地;發現煩惱漏是此時此地,排除煩惱漏也是在當下進行,

   不是在來世與他方。

   而涅槃就是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0-03.0.03-06-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修持止禪「安般念」法,以培養穩定的「覺知力」;一段時間後,在觀察呼吸的過程裡,漸漸感受到鼻息進出範圍的身受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身體表層上的感受,若覺知心還算穩定,就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如實觀察這些感受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從中增長些許「平等心」去接受各種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等。就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etdharma&aid=114107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