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01 20:30:00瀏覽254|回應0|推薦1 | |
20180801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阿含要略》:0-03.0.03-04【研習阿含】,要點摘記: 1.關於佛陀的教化,可由佛陀的教授、教誡之原則與方式來全面掌握。其原則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三明)、慧(般若)、正覺、向於涅槃。」另,其方式可由六個面向得知,即:1)法說、義說。 2)法次法說。 3)先說端正法,次說正法要。4)說增上法。5)四事之教。6)俗數法至第一義空法。接下來,我們依這六個面向逐一理解。實際上,佛陀教化的方式與原則應當配合在一起理解。若能體會佛陀說法的方式,更能把握佛陀說法的原則。
2.法說、義說 1) 佛陀說法的方式有法說、義說、法次法說。法說是為了讓我們得法饒益,義說是為了讓我們得義饒益,而法次法說則是要讓我們獲得梵行饒益。 2) 梵行,就是清淨行,使身與心皆清淨化。清淨行,要注意到法次法。法是第一步,而次法則是下一步,後續的每一步就是次法。法次法的另一種說法即道跡。唯有一連串的腳印才能成為道跡。成佛的道跡有幾步?很難計算,但我們可以用時間大概地推算。釋尊從初發心開始踏上第一步,一直到賢劫在菩提樹下完成最後一步,一共經過四大阿僧祇又十萬劫的時間。而佛陀的每一步都是在地球上完成的嗎?不見得。一位佛陀所影響的是一個 三千大千世界的空間範圍,而三千大千世界不是指三千個,是三千相乘,也就是十億個世界。雖然,時間這樣漫長、空間這樣廣泛,但不用害怕;要擔心的是 自己的正見能不能維持。只要正見維持,即使時間再長,即使東、西、南、北跑來跑去,正法就永遠能持續、能開展。 3) 何謂法說?以十二緣起為例,「無明」是一個法、「行」是一個法,十二支的每一支都是一個法說。無明-行,是一個法說,也是法次法說;因為是兩個法次第輾轉而起。 4) 何謂義說?即說明具有什麼內涵,說明這一些內容和功能的,就是義說。以「緣無明有行」來說,是一個法說,也是法次法說;因為是兩個法次第輾轉而起。而所謂義說,就是我們還要進一步弄清楚,何以無明會造成無明的行,又是怎樣的影響力,它的前因與後果是什麼。除此外,還要了解「因為-所以」,也就是前因-後果;不只是了解「因在前、緣在中、果在後」,而要掌握住 為什麼有這一些「因-緣-果」。 5) 真正對「緣起」的了解,不是在這個「名相」,而是在「因為-所以」。因為有無明,所以有行的結果;因為有無明和行的因-緣,所以有識的結果……。這一種「因為-所以」的必然性,就是「緣起性」。「緣起性」就是「法性」,就是「心性」,就是「佛性」,也就是禪宗大作文章的「明心見性」。所見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法性,就是緣起性=此緣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舍利弗尊者在聽到〈因緣頌〉之後就開了法眼,因為他掌握住緣起性,即「現觀緣起」,也就是看出緣起性;而說「見法-得法-入於法」,實際上也是緣起,也是緣起性。 6) 接著引用《雜阿含.298經》詳細說明之。下列僅摘記精華的「義說」分析,還請您反覆聽聞楊教授之精闢解說: 6-1.「分別緣起-非緣起」,其關鍵在是否如法,若如法則符合緣起,不如法則是非緣起。 6-2.「於六觸入處不如實知」,修行的關鍵就在生活中六觸入處是處於明或無明。 6-2-1 所謂根-境-識三合生觸,實際上根-境-識三合就是生活的過程。從一張開眼睛開始,不管主動、被動,六根即對六境;睡覺時,五官雖然不對五境,可是白天接觸的印象變成法塵、法境,也在影響我們。 6-2-2 觸生受-想-思。受是感受,感受從觸來,可意觸則生樂受,不可意觸則生苦受,可-不可意觸則生捨受。想,六根對六境,有總相知,我們由此認識外界。而思,是指受和想會落入我們的心田裡不斷耕耘,不斷胡思亂想。而這樣的狀態,就涵蓋了知-情-意,即我們的心 ── 心情(受)、心意(思)與心智(想),然後身-口-意隨之反應出來,而造惡業、善業或道業就在這當下。 6-2-3聖人在生活過程中,都是啟動八支聖道在操作,所以六觸入處一定是明。而凡夫-無明,因此一直在加強惑-業-苦的三輪轉,也就是強化六道輪迴。
3. 法次法說 1) 法次法說有兩種,一種是修行的次第,一種是說法的順序,而這裡指的是說法的順序。其實說法的順序,若說到修行,也等於是修行的次第了。 2) 佛陀說法有一定的順序,就是符合因-緣-果、合乎人-事-物發展的過程一一地說出來,不會以緣為因、倒因為果。是故,佛陀說法一定「如法而說(即:如法說)」,一定「隨順說法的次第而說(即:法次法說)」,可是弟子們不一定做得到,但好弟子因為已經了解佛陀說法的要求,一定會按照佛陀所說的來說(即:如說說)。此處,引用《雜阿含.95經》來說明之。經文:「為如說說,如法說耶?法次法說,不為餘人以同法來訶責耶?」意思是求佛陀證實他所說的確是「如佛所說 而說,如法正確地說,對法隨順次第地說,不會被他人加以指責說錯法」,這是求佛陀印可,就相當於核對印鑑一樣。
二)【根本佛教講座】-《阿含要略》0-03.0.03-04-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我們繼續修持止禪「安般念」法,以培養穩定的「覺知力」;一段時間後,在觀察呼吸的過程裡,漸漸感受到鼻息進出範圍的身受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身體表層上的感受,若覺知心還算穩定,就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如實觀察這些感受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從中增長些許「平等心」去接受各種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等。就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