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第四品釋解 -妙行無住分第四
2008/03/05 08:07:55瀏覽2722|回應0|推薦2

金剛經第四品釋解 -妙行無住分第四

金剛經三十二品三十二幅畫作,
因佛法而生。
以線條與色彩詮釋金剛經精義,
同證觀者的自性。
以何觀?如是觀。


題名:金剛經第4品—妙行無住分
年代:2007
素材:油彩‧畫布
尺寸:80x100 cm (40F)


佛乘宗第三代法傳人 李善單
導師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在修行上面有二大含意:第一大含意,你要成為菩薩,須具有大福德、大威德、大智德三者。若做財布施則有大福德,若行法布施則有大智德,若為無畏施則有大威德。所以菩薩具三德相──大福德、大威德、大智德。也就是你的布施三寶──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第二個,門規第一條第三句──圓修十度,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度。第一度的「布施」就是初地菩薩,你要成就初地菩薩乃至圓証,就是要布施,二者都一樣的意思。華嚴經十地品就講得很清楚,布施就是初地,要修初地就要布施。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講金剛經,表面上講空,事實隱藏很多的「有」涵意在裡面,他告訴眾生如何修到一個菩薩。他前面先講概論,我們第一節已經知道所講的東西,要先吃飯──隨緣保任的部份;在第二節有人問法,或者叫前言,第三「大乘正宗」的部份,是整個金剛經要講的總綱,那麼從總綱延伸下來的第一件事情,第一個修行法則(修法)就是布施。有吻合於他講的華嚴經十地品裡面的初地菩薩:眾生如何修到初地菩薩?第一個就是要做到布施。

在佛乘宗而言,要修成菩薩的果位,要具有三相(三德相),就是三種布施。為什麼很多人修行都在同一個層次上面而無法突破?因為這點做不夠!你想要突破你的層次,這點很重要。你對布施的心法、精義要去瞭解並且完全實証。「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那麼「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如何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是什麼意思呢?那麼「菩薩於法」這個「法」又是什麼意思?法就是本體、法性。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和他的自性佛位相應的時候,也就是對於一切的外相,沒有起任何的「我有什麼好處」「我所求」的心態之下來做種種的布施。所以他告訴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你(修行人)在這個法體裡面,應該無所「住」──沒有侷限的。以任何相、任何的可能,沒有侷限都可以做布施,就是統合無畏施、財布施、法布施。

菩薩於法,對於這個真正的法、法體、法性、自性佛位,他所謂布施應該具備幾個條件:第一、應無所住,「住」就是限制,所以我們講,當一個修行人住自性佛位時,做任何事都是對的;沒有任何限制,以種種善不善法的相來做布施調伏眾生。也就是不規定怎做才是對的。以種種相的教化。「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這個一切的布施,都是聲光色三者合一,直超三界,並不落入八道內的布施,「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八道內的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的布施就是出三界,出八道外的布施,所以八道內、外的布施差別很大,你用「淨食三昧」法就是出八道的布施;八道內是以相有施為主,所以他叫你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於相,於法、在於佛性、法性來做(佛乘大法,法統傳承來做)。

例:捐錢來做慈善,你做一個財布施,沒有問題,是一個布施,但是八道內的布施;你捐出去的那筆錢,在拿出去之前把它念九字禪,這就是八道外的布施,為什麼?因為有法,有法統傳承。所以在第四品裡面所講的觀念,當你住於自性佛位的時候,應無所住是叫你不要住於八道內的種種相,前面第三品就告訴我們「菩薩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他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就是八道、三界內,他叫你應無所住,就是不要落入三界、六道內而行於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應該怎樣的布施才對的呢?不住於相的布施才對,就是住於「體」。

什麼叫做不住於相?所做的跟所承受的,就如同你的右手交到你的左手,你的左手幫助你的右手是一樣的。不住於相,為什麼能夠不住於相?因為在一合相,在體;當你的左手被夾到的時候,右手去搬開來,你的右手不會對左手說:「你欠我一個人情。」你跟眾生也是這個意思,做到一合相的時候,我在幫你的任何事情,都是完全的同等,沒有任何的念頭在幫你。所以在修行上面,外法界的一切善、一切惡也都在平等裡面──善不善法平等。同樣的,你的內法界的一切善、一切惡,也善不善法平等!這很重要,你內法界的善出來的時候,沒有什麼了不起;你幫助一個人根本沒什麼了不起,善不善法平等,一切的圓覺一合相,平等就是一合相就是圓覺,你幫助一個人沒有任何了不起,因為你的一切善與不善都是平等,外法界對你一樣,你對外法界也是一樣。

那另外一個問題出來了?我現在破口大罵任何一人,隨便欺負一個人,隨便說人家長短,反正善不善平等,李導師說的,到時候有問題,李導師扛。我告訴你,你要做不善的部份,可以,但請你住於自性佛位時再做,不然,不關我的事,是自己造業。

我們講的善不善法平等的理是指住於自性佛位,合於本體而言;那麼怎麼修到這個境界?還沒修到這個境界時,惡的念不起,善的部份不慢;善的部份不會認為自己了不起,惡的部份不會浮現出來;先定在這個階段,定到久了,善不善法就可以平等了。

他說:「菩薩應如是布施」怎麼樣呢?「不住於相、何以故」就開始解釋,「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他說做一個修行到很不錯的一個人,他行一切布施的時候,都沒有著意念於他所布施的對象、所布施的物。他與所布施的一切外法界都在一合相,這樣他所顯現的大福德(我們剛剛所講大福德、大威德、大智德),他現在講的這個「大」,福德是福德,為什麼要加一個「大」字?凡是「大」即名為「聖」,「大」就是「聖」,佛乘宗每一個東西只要加上一個「大」字,就指的不是三界內,都是超凡,所以講大福德,要講菩薩的意思。

他說,你能跟你所行的一切做到一合相,福德就不可思量;不可思量就是大,為什麼?因為你的內法界的個人的「相」和外法界的「任何一個相」做一合相時就等於跟整個法界做一合相,既然和整個法界做一合相就等於體大。 

講金剛經一定要以佛乘宗的「十大一如」來講,不然金剛經根本沒辦法講,對十大一如不瞭解,聽佛乘宗的金剛經會聽不懂。你的內法界,你自己的相,外法界有另外一個相,當你行布施的時候,你沒有任何的差別相,就是一合相,只要你內法界跟外法界的任何一個相就夠了,成一合相的時候,這個外法界的一個相就可代表整個法界的無量相,這是所有佛法的幾個基本精神之一,為什麼?因為佛性是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所以對一外法界等於十方無量眾生法界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可以引用這一佛乘大義?因為一合相的定義就是體大,體涵蓋到一切無量相。同時體大的另一個定義是佛性,本體就是佛性,法性就是佛性,佛性的定義之一就是一即無量!所以為什麼你對於外法界一個相行布施而不住這個相,跟他做一合相的時候,他的福德不可思議呢?那一剎那一即無量和你做一合相,因為你對他這樣做的時候,你不住於相的那一剎那,等於你做的那件事情就是對整個法界無量的眾生(過去、現在、未來)在做,當然不可稱量,當然是無盡的,一定的道理。

我在講的金剛經是佛乘宗的金剛經,不是解釋文字理。我為什麼講是佛乘宗的?上品華嚴的金剛經就是我現在講的這個,不是人類的金剛經;上品華嚴的金剛經和人類的金剛經有點不一樣,在文字典籍記載裡面有看到,有人到淨土裡聽到中品的妙法蓮華經,嚇一跳,為什麼?因為和娑婆世界有很多不一樣,精神一樣,可是裡面有好幾段的文字不一樣。上品華嚴的金剛經和娑婆世界的金剛經會有很多你所以為文字理的觀念不太同,所以你沒有十大一如的觀念,自性華嚴的觀念,上品華嚴的觀念,來看金剛經,看不懂;看得懂的是文字解,也聽不懂我在講的。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在上品華嚴只用了四個字──「其大福德」。「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虛空就是你往東方一直跑跑到無窮無盡、到你所能夠知道、想到那裡嗎?須菩提說沒辦法;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後,全部方向都沒有辦法想像,無窮無盡之處是如何?如果你做一合相,不住相布施就是一合相,你跟整個法界做一合相剎那的布施,等於布施於整個法界。藉法之力!為什麼?因為你皈依法。由法入自性,佛乘宗的五皈依和顯教的三皈依,那裡不一樣?佛乘宗是五皈依,一般顯教是佛法僧,皈依三寶;在密宗裡面,「僧」特別提出來「師」。佛乘宗將「法」再特別提出「自性」。所以你必須依法而入。菩薩應該怎樣?如佛陀所說的「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住在什麼境界呢?前面叫人家不要「住」,這裡又叫人家「住」。住不住所以「空不空」,住在一切都「不住於相」,住於「本體」,住於「自性佛位」。

不可思量的大福德是如何的不可思量的方式?所謂不可思量是沒辦法以人類或八道內眾生的推理、推論思惟等等能夠瞭解就稱之不可思量。那麼八道之外或是佛乘宗所謂八道之外,進入聖境界之後,對於這「大福德」多少都有瞭解。那麼大福德起源的架構,不可以八道內思惟方式所呈現的,到底是如何的一個境界到底是如何的不可思議?有幾個基本的觀念,對於福德的這個架構,到底是怎麼樣子,為什麼福與慧對於一個修行人是這麼的重要?這個慧主要就是指這個法,依這個法顯現出兩者,一個稱之為利根,一個稱之為慧根。周教授師証相似法身後講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話,她說利根不等於慧根,又說先走的不一定先到。

修行就是這樣子,有些人一開始感應一大堆,相應也不少,結果到某一個階段反而容易被打下來。有些人修行無所求,有些人修行默默的基本功課紮實的做,一步一步走就到了!紮實的走,根基做得好,基本功課做得好,就是慧根。

那麼這個福德,他的架構和定義,這個不可思議的大福德,它源自於何處?為什麼不可稱量?因為它源自於「佛性」,所以它是無量、無邊。為什麼「不可思議」?因為一切的思惟,一切的言語、一切的文字,乃至於一切所有的形容都無法說盡這個佛性,所以叫做不可思議。因為你以任何方式來講都沒有辦法將佛性表露出來、表達出來,所以當你能夠吻合佛性所行,而這個佛性就是一如,這個一如就具有十大(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這個十大裡面的互轉,其中有個是「德大」,你應合了這個德大,你以相大轉動了德大;那你本來在「體」,你十大只要開始互轉就轉不完,互轉既然轉不完,自然不可思議,不可思量。為什麼?因為十大有無數無限,它第一轉就有三十七億,再來是二干七億乘以三十七億,無量的乘下去,這不可思量。所以為什麼這個福德,這個不住於相的福德,如此如此的不可思量,原因就在這裡。

所以當你做一件好事,住於相時,只有一;做一件好事,住進去就是善因得善果;你做一件好事不住於相的時候,就得到無量:所以釋迦牟尼佛是非常懂得做生意,告訴大家一個做生意的好方法;投資一賺到無量,投資一賺到一那太辛苦了。

引用網址 : http://www.sundon.net/BOOKS/king/4.htm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bat405&aid=166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