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問題也要從人的食物主權來看,我們要護衛食物主權,還是要從食物供應的質與量之間去取得某種平衡才好,首先,就質方面,我們要知道食品中,化學物質或毒素殘留要多低才百分之百安全,才完全不會造成任何健康風險,這問題恐怕沒有答案因為我們根本找不到「零風險」的食物,<近年食品安全事件較以往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分析技術快速進展。和傳統儀器相較,先進儀器的敏感度大約提升了千倍,達到了十億分之一(一ppb)層級。因此以往沒有問題的許多食品,反而被檢驗出含有一些有害物質。十億分之一,應可視為相當低的濃度但它仍然不是零濃度。若未來科學檢驗能力再提升一千倍,達到了一ppt的層級。屆時會有更多食品被檢出含有微量的有害物質,但一ppt仍然不是零,它只是比一ppb更靠近零的數字(何國榮教授:零檢出不是零濃度),純白開水隨便都可以檢出微量有害物質,因此零檢出,是否適合做為諸多食品安全的判定標準,在方法論上本就大有疑問,那些會去相信零檢出才代表「零風險」的,根本是理性主體被恐懼幽魂取代,自己在嚇自己,第二 從食品供應的量來看,依市場規律,食品供應量少,價就昂,窮人吃不起,而供應量的產出,又與質的要求規格有相對逆反的關係,生產過程的要求越嚴謹細密.品管檢驗越嚴格,產量就少,生產成本就越高,窮人的處境就越糟,因此我們認為為提高生產量,為降低生產成本,就有必要容許業者採用適當的工業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去增產,而在增產過程或為配送保存安全,難免會使用或添加物劑,讓健康風險因素增加,國家應訂出合理的容許範圍,但絕不是零檢出,輿論在撻伐業者黑心之同時,也應對業者留下可容許的餘地,不是敵對,想一棒就要把它打死,畢竟業者以企業化的經營來提供消費者足量且平價的食品供應,也是在幫助99%的人,對護衛人們食物的主權同樣有貢獻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