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在國會怒罵教育部長,引起社會各界廣泛討論,中研院學者陳嘉銘投書媒體,主張尊重師長撤離公共領域,聲援學生,我們尊重這是他個人的自由,他的論述十分細緻,但卻是頗值得商確,他說<在民主溝通過程中,社會中的有力者,因為社會和文化資本優渥,他們通常翩翩有禮,善於使用理性和悅耳的語言,心情寬裕,在溝通上擁有極大的優勢和魅力。反之,社會中的無力者,因為受到不公平待遇和基本利益被剝奪,他們心情激盪,無法輕鬆使用理性語言,必須充滿情緒的抗議,發出渾沌、嘈雜、激烈、粗糙、使社會不愉快的聲音,因此他們的聲音特別不被主流社會歡迎。
因為民主溝通目的在平等道德考量每個人的基本利害,所以民主的溝通倫理,首先要求我們必須蹲下來,以邀請和歡迎的主動姿態,傾聽和理解,無力者發出的渾沌、嘈雜、粗糙、充滿激烈情緒的聲音。學生的發言情緒,始於過去到教育部前抗議教育商品化和高學費政策多次,遭冷漠以待。學生作為抗議的無力者,我們要求他們沒有情緒、翩翩有禮、心情寬裕,是我們對民主溝通的不尊重>。陳嘉銘這段敘述,對學生.弱勢的關懷算是非常體貼細緻,但是卻值得商確,首先,對於無力者發出的渾沌、嘈雜、粗糙、充滿激烈情緒的聲音,民主社會講究的應是包容,包容與尊重之間,還是要有分別的,不應誤導方向,其次,陳文的論述<一般民主國會的禮儀設計,人民位階最高,互動禮儀上要給予列席人民最高的尊重,次之是他的代議士,再次之才是政府官員>是有問題的,一般而言,人員位階最高,高於代議士及官員,這是基本的民主原義無異議,但在這裡的人民,指的是整體的人民,不能往下降到特定的人民,道理很簡單,因為代議士背後所代表的還有更多特定以外的人民,每一個代議士背後都是廣大的人民,你說在國會特定列席人民的禮儀位階高於代議士,那麼你把代議士背後另外那一大群人民的尊重擺在那裡?如果照文章的論述,以後每個人都要求代議士讓他列席國會或人民被利用列席國會,那麼整個代議民主體制還能運作嗎?第三陳文主張<講堂的歸講堂,公共的歸公共,讓尊重師長從公共領域撤離,回歸可敬的講堂,才是真正恪守民主平等尊重的原則>。這樣的論述也是有問題的,不要把國會當真空管包裝,以為可與社會隔絕,國會是社會多元價值主張的互動.溝通及說服.角力的場所,一個真正講實質平等的民主國會,是越能廣納民意,越尊重多元社會價值的國會,難道尊重師長不也是一種社會價值嗎?幹嘛要撤離!如果是真正要恪守民主平等尊重的原則,就不應該把社會尊重師長的價值倫理從國會殿堂撤離,如果撤離,反而是一種不平等.不尊重,再說,尊重師長也不能自閉式的僅用狹義在理解,尊重師長往外擴展,就是敬老尊賢.敬重專業,在國會裡,難道就不需要講究國會倫理嗎?國會議員之間難道就不需要講究敬老尊賢.敬重專業嗎?國會敬老尊賢.尊重資深議員,難道這也違反尊重平等原則?大學生在國會怒罵教長,這是社會多元價值在衝撞,包括對民主制度本身的衝撞,引起社會廣泛討論,這很平常,但是民主的真正底線是理性討論溝通,不要因偏執論述而自我矛盾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