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11 10:38:37瀏覽218|回應0|推薦0 | |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因為怕爾後無人敢為使和也,黑道再惡也不敢惡醫者,因為怕爾後找不到醫者敢為其醫也,今民進黨訂國安五法.反滲透法之所為,當知兩岸爾後無可使和,無可互通者之巨禍也,趙翼在22史雜記論及明末書生教義派誤國,至可為戒,趙翼說: 書生徒講文理,不揣時勢,未有不誤人家國者。 宋之南渡,
秦檜主和議以成偏安之局,當時議者,無不以反顏事仇為檜罪;而後之力主恢復者,張德遠一出而輒敗,韓侘冑再出而又敗,卒之仍以和議保疆;迨賈似道始求和而旋諱之,孟浪用兵,遂至亡 國。 謝疊山所以痛惜於兵交數年,無一介之使也。 有明末造亦然,外有我朝(作者身在滿清故有此稱)之兵,內有流賊之擾,南討則慮北,北拒則慮南,使早與我朝通和,得以全力辦賊,尚可掃 除;且是時我太宗文皇帝,未嘗必欲取中原,崇禎帝亦未嘗不欲與我朝通好。 大凌河之役,祖大壽降於我朝,後雖反正,而其子侄已仕於我朝,是宜案以通敵之罪,而帝仍用之,是固欲藉大壽 為講和地矣。 (見邱禾嘉傳)迨大兵入牆子嶺,盧像升入援,楊嗣昌陰主互市策。 像升見帝曰:臣主戰。 帝色變,良久曰:款乃外廷議耳。 其出與嗣昌議。 (見盧像升傳)是和議之策,帝已與 嗣昌謀之。 (何楷傳:嗣昌方主款議,歷引建武款塞故事,楷與御史林簡友駁之。 )及陳新甲為兵部尚書,以南北交困,遣使與我朝議和,傅宗龍奏之,大學士謝陞在帝前曰:倘肯議和,和亦 可恃。 帝遂以和事諭新甲密圖之,而戒其勿洩。 是帝更明知時勢之不可不和矣。 言官方士亮、倪仁禎、朱徽等謁陞,陞告以上在奉先殿祈簽,和意已決,諸君幸勿多言。 士亮等輒群起劾陞去。 (見謝陞及二臣傳)新甲所遣求和之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新甲家人誤發抄。 (二臣傳如此,明史則云:帝手詔為其家人誤發抄)於是言者大嘩,交章劾奏。 帝迫於群議,且惡新甲之彰主過, 遂棄新甲於市。 (新甲傳)自是帝不復敢言和,且亦無人能辦和事者,而束手待亡矣。 統當日事勢觀之,我太宗既有許和意,崇禎帝亦未嘗不願議和,徒以朝論紛呶,是非蜂起,遂不敢定和, 以致國力困極,宗社淪亡,豈非書生紙上空談,誤人家國之明驗哉! 案明季書生誤國,不獨議和一事也。 如萬元吉疏言:孫傳庭守關中,議者謂不宜輕出,而已有議其逗撓者矣;賊既渡河,諸臣請撤關寧吳三桂兵迎擊,而已有議其蹙地者矣;及賊勢燎原, 群臣或請南幸,或請皇儲監國南京,皆權宜善策,而已有議其邪妄者矣! 即此一疏觀之,可見諸臣不度時勢,徒逞臆見,誤人家國而不顧也。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