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們通常把<語文>連一起講,其實<語><文>是兩個東西,國語是國語,國文是國文,是有區別的,國語重點是在語音<說>.<聽>,國文重點是在文字<讀>.,<寫>,教育目標自應分別看,不宜混在一起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語言與文字的區隔,就有過深刻的分析,他並且對西方的唯語音中心主義展開綿密批判,還特別稱許象形文字有助思想的深入,這也表示語言與文字是兩種不同的能力,有語言聽說能力,未必有文字讀寫能力,有文字讀寫能力,也未必有語言聽說能力,這在教材安排的認知上是應先弄清楚的,第二.現在高中還是屬於義務教育的階段,國民義務教育的基本原則應是培養作為國民生存/生活/生計在國語文上的聽說讀寫,能達到基本能力的目標以構建可互動的共同社會,這受教權,是權利也是義務,在這義務教育目標上所照顧的,應是比較多的國民平等權/基本權的考量,而不是在個別殊性培養的考量,對於個別國民在語文專業能力上殊性的培養,應該是留待大學或以上教育階段的事,故如果要檢討我們的語文教育整體方向與成效,應該分階段看,而不是從終局的目標來判斷,第三.如果要談教材文白比例,應打破科目別,把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等等也納入,以計算整體比,史地公民社會等科目教科書都是用白話文寫,相較國文課本的文言文,佔比根本不成比例,文言文如果再降低,恐怕會減損國民對文獻典籍閱讀能力,第四.如果我們認為有歷史縱深的.先民所遺留的知識經驗智慧.對我們現代人.即使在科技主導一切社會生活裡.對於我們的競爭生存或生活品質品味仍深具影響力,那麼教育單位對於要不要教古文,要用多少努力去教文言文,便是關於國民文化權/文化分享權/文化平等權的問題,不是假議題,我們拿個比喻,如果記載先民知識經驗智慧的古文獻是智海,看得懂古文獻便是打開那智海的鑰匙,這把鑰匙,如果只有少數人擁有,那麼就會變成智海被壟斷,那就是文化權不平等分享的問題,當然有些人會說,可以找專家來把古文獻都翻成白話,但是這樣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還是專家壟斷專斷,等於只有給魚,不給釣竿ㄚ,所以這個文白之爭,其實真正的關鍵是文化平等權的問題,至於有人把它導向要去儒家化/去封建教條化,甚至說要去中國化,那都是短視與歧路,試問中國古文獻,只有儒家嗎?只有封建教條的思想嗎?老莊/墨學/兵法/縱橫家,難道一無可取可讀嗎?老莊還是專解構/反建制的呢!再說,要去中國化不讀漢字,更是愚不可及,就算要台獨建國,一旦捨棄象形文字,另立語音的拼音書寫系統,切斷與漢文化的關係,也必是自掘墳墓自斷生機,不說別的,就說生存安全問題,如果台獨要將中國人當敵人看待,你不教不懂它的文字文化,後世代的年青人,如何瞭解他的對手?後世代對中國文字文化/中國人不夠瞭解,在國際社會的價值優勢也會降低,當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都競相在學習中文的時候,台獨你卻千方百計要擺脫中文的所謂束縛,以為這樣便是獨立,其實是自我孤立.文化權自棄! (另 據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第7條2項立法授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教育部)會同中央主管機關(文化部),即可研訂標準化之國家語言書寫系統。希望國家語言法的立法及縮剪文言文,不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另立拼音書寫系統為所有國家語言的書寫統一作準備,e.g.把<中華民國>改成zong far ming k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