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因果報應
2011/02/16 09:36:39瀏覽392|回應0|推薦1

自古至今人類都是活在弱肉强食,適者生存的不公平社會之中,强者對弱者欺壓掠奪,不曾收斂,只是在方式上由野蠻趨於文明,而本質未變。

 

世世代代的人始終抱著一個理想,盼望有朝一日,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終將實現於人世之間。儘管這個希望不斷的遭到破滅,仍有少部份的人不放棄這個理想,而堅持奮鬥。另外大部份的人,則設法為生活四週發生的不公不義,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以舒緩鬱悶不平的心情。於是,因果報應的觀念應運而生,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其實因與果是我們把兩件各自獨立的事件,根據主觀的善惡報應規則,以人類有限的判斷能力,一廂情願的把兩者聯結在一起,稱先者為因,後者為果。不幸的是,馬上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怎麼辦呢?只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後加上兩句自我安慰的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代代相傳,為了達到圓滿合理的解釋,因果報應被發展成一套複雜的模式: 

現世報或隔代報:

凡是善惡因果關係附合普遍接受的共識,而且能夠被眾人親身見聞者,可分為現世報及隔代報。現世報就是當事人自食其果。隔代報就是福禍延及子孫後代。這兩種報應是旁觀者最常論斷置啄,並以善者為師,惡者為誡。

 

前世之因或來世之果:

發生在當事人身上的報應,如果與眾人期待的因果共識完全相反,善行者得到惡報,或惡行者反得善報,也就是一個人無惡不作卻富貴顯達,或者樂善好施卻霉運不斷,由於無法解釋,我們只好將它歸屬於前世之因或來世之果。前世之因是假設此人上輩子作了某些事,才會有現在的下場。來世之果是寄望此人當下反常的報應,必會在下輩子得到應有的懲罰或賞賜。 前世之因及來世之果,都是一般肉眼凡胎的人無法查證的。不過它填補了因果報應規律的最後缺口,而把現實社會中不公平的現象,取得某種妥協與平衡。

 

各種宗教的主要教義都涵蓋了善惡因果報應,以附合或號召勞苦大眾的期盼與追隨。所有的宗教都是“出世”的,也就是召告世人不必再寄望於這個敗壞的世界,而應該共同去追尋另一個極樂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縱使敗壞,人在世上的生命雖然短暫,我們仍須積德行善,為來世或永生的賞報作好準備。基督教的十誡,佛教的各種戒律,都規範了世人的善行準則。

 

儒家的“入世”思想不可能發展成一種宗教,因為儒家只重視建立一個理想而有秩序的當今社會,不去討論前世來生以及天堂地獄的問題。這種入世的主張,對於眾多渴望藉著因果報應來獲得心理平衡的普世百姓,是沒有太大吸引力的。但是兩千多年以來,儒家思想卻深得統治階層的喜愛,用它來規範老百姓的行為與思想。它也是長者教誨幼輩的工具。禮運大同篇所憧憬的理想社會,始終是遙不可及的。芸芸眾生仍然熱衷於因果報應、天堂地獄、輪迴轉世所提供的心理慰藉。

我家客廳牆上掛著一幅石刻拓本,是鄭板橋寫的“難得糊塗”四個大字,下方有一段小字寫道:“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大智若愚的板橋道人能夠超脫因果循環的糾葛而無拘無束。虔誠的宗教信徒殷切的盼望末世的公義審判,或來世的救贖;能夠安然達此境界者,的確令人羨慕。只有我這種自尋煩惱的人,還在鑽牛角尖。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unafrog&aid=488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