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肥皂盒
2016/05/19 12:24:41瀏覽245|回應0|推薦0

記憶裡第一次和祖父互動是他教我如何用肥皂洗手。尚未唸幼稚園,應該是三歲左右。祖父祖母當時住在高雄郊區的林德官,現在五十歲以下的高雄人很少知道林德官在何處,我只記得祖父家是一棟雅緻的日本式獨門獨院住宅,位於高雄女子師範學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與五權國小之間的僻靜小巷裡,總共有十戶人家。 對我這個小童而言,父母帶我到祖父家是一件大事,我家住在前鎮河南岸草衙里附近的沙仔地。啟程離家,穿過前鎮聚落,於鎮北搭乘2號公共汽車,沿著成功路北上,在成功國校轉乘高雄客運,往鄉間駛去,柏油路變成土路,沙塵飛揚,車身劇烈搖晃,到站下車,驚魂未定,車子揚長而去捲起一陣風沙,鋪天蓋地而來,十分狼狽。 到達祖父家,先不許進門,站在院子裡,兩臂平伸呈“大”字狀,祖父從玄關墻上取下一支“拂塵”在我的全身上下拍打一番,才准踏入大門。這似乎是一種儀式,讓我有再造新生的感覺,心中十分順暢。

祖父家有一股特別清香的氣味,畢生難忘。 進門之後,緊接著是洗手洗臉。日式澡房,水泥地面,大小木桶各一,板凳一個,水龍頭靠牆而立,一只小竹籃放著肥皂以鐵絲掛在龍頭上。祖父蹲著,讓我坐板凳,他很仔細的教我如何把手洗乾淨,一邊解說一邊示範,我很認真的跟著作。洗完把手擦乾,離開澡房之前,祖父不經意的指著小竹籃說“你看竹籃子沾得全是潮濕的肥皂垢,如果有人能發明一種不會沾肥皂的肥皂盒,就太好了”。不知是什麼原因,我一直記著這句話。幾十年來,每次有機會經過商店的廚浴用品區,都會留意一下,始終沒有發現‘合意’的肥皂盒。 被肥皂垢困擾的人,不止我一個人,一九八九年遊歐洲,在瑞士阿爾匹斯山區的觀景台,公共廁所提供遊客洗手的肥皂,是我見過最有創意的設計,一塊肥皂形狀及大小像田徑賽的鐵餅,餅之中心鑿一小孔,從屋梁上垂下一根繩子穿過小孔,懸掛之高度正好在洗手枱上方,遊客只須伸手在肥皂餅上搓兩下,便可完成洗手的動作。這正好與禪宗和尚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謀而合,將肥皂盒捨棄,不就免除肥皂垢的煩惱了嗎?

八零年初,瓶裝洗手液的盛行,並沒有取代肥皂盒。 最近回台灣住在妹妹家,發現洗臉臺上的肥皂盒,採用一個方形瓷盤套著橡皮筋,相互垂直構成一個彈簧網,網上擺著一塊肥皂,取用放回十分容易而且肥皂盒及橡皮筋上不沾任何肥皂垢,多年來的困擾終於獲得解決。打聽之結果,原來是我的外甥的傑作。幾根橡皮筋把肥皂架空,因此解決了肥皂盒的積垢問題,取材簡單,這種創意可以媲美迴紋針的發明,讓我們這些後知後覺者產生“這麼簡單,我怎麼沒有想到”的感歎。 問題之解決似乎來自毫無緣由的靈光閃念,也許隱藏在此簡單結果背後的,是心思能量的累積醞釀,最終導致設計創意的瞬間爆發。即古人所說的“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unafrog&aid=5776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