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經語體化的我見
2009/03/22 21:36:44瀏覽604|回應1|推薦1

  近世以還,伴隨著文學的革新運動,每見佛教徒中有人倡議:謂我佛教經典,文理深邃,意韻幽微,難於瞭解領會;似應普遍譯成『語體文字』,以求平易近人。發此論者,考其用心,固亦非不善美。然而若從另一角度,仔細冷靜思量,使我們會感到佛經的文字艱深,亦自有其妙義在。
  第一:江味農居士著『金剛經講義』有云:『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故可作種種釋』。(卷五第一二九頁)。──佛教經典,其中的一句一偈,既虌涵蓄著若干的意義,故如進行演譯『語體文字』,則必致剖析堆砌,七零八落,化簡賅而為繁冗。如此,則如來的一代時教,必將益成迂迴氾濫茫無涯涘的卷帙了。
  第二:佛所說法,本自法法皆圓。但『末法』後來人,見淺見深,各隨其人。凡情聖智,霄壞懸殊。故對於教典的理解,實不免由於『見仁見智』之殊,以致錯綜紛歧,失其大旨。因此,吾人將佛經譯成『語體文字』,實不易『上契佛心,如「如實義」』。
  江味農居士云:『………古今來多有學「圓純大教」,而竟說成「別教」,甚且有走入「人天教」者。………』(金剛經講義卷五第一二九頁)。可不慮哉?
  第三:佛教行人,對於佛的言教:『既能受持,還須讀誦。以經中義蘊無窮,時時讀誦,更能薰習增長,則受持之力,日日進步也』。(金剛經講義卷三第二四頁)
  佛教經文,既亦為讀誦之用,如果譯成『語體文字』,則其文辭章句,必致拉雜平乏,失其省悟之機。
  第四:佛法的微妙義理與無窮受用,乃自嚴淨律儀,精誠感格,久煉實磨中,一旦契證而得。其豁然貫通,廓然大悟的境界,雖然最初容或藉助於文字的尋索;但其真實的得力處,仍屬性分中事。
  『金剛經講義』有云:『當知凡事由自己領悟得來者有受用。何則?當其領悟時,即其得受用時也。比從外面由見聞得來的有益。所以古德說法,每不盡情吐露者因此。蓋防塞入悟門也』。(卷二第一二二頁)
  須知經文的奧妙與高貴處,也就在於蘊蓄涵泳,使人不易輕率悟得之中。吾人要想『入佛知見』,也惟有從這『不易輕率悟得』的費解之中,深深體會,久久思維,才會有個驀然識得的希望。如將佛經譯成『淺白文字』,雖可不費思索,一讀便解;但亦不過是『文字相』的執取之便而已。其於佛陀的『第一義諦』之機,相去奚止千萬億里?更何況古今大德,註釋經典的疏解,已經是『浩如煙海』。又何勞我們再去譯成白話,或致『點金成鐵』之失乎?
  第五:有些經典如『阿彌陀經』『梵網經』『地藏經』………等,其原文已夠平顯,讀來已頗易懂,皆已無須在去平白化了。
  再如『金剛』『楞嚴』………等經,若僅以文句詞藻而論,也都沒有特別離奇古怪之處。其所以難懂者,乃其文理之含義,『不可言說』之真理耳。豈關『文字』事乎?
  古來大德,譯經纂文,早已思之又思,考之又考。小至一字一句之微,都已推敲潤色煞費苦心了。如來教海,浩浩經論,其成就出現的因緣,又豈是率爾所致者乎?
  第六:至於談因果,揭『四諦』,闡『十二因緣』,勸戒殺放生念佛………等的淺白書籍,古今來著述已多。諸如『安士全書』『龍舒淨土文』『佛法導論』『到光明之路』『出機淨業指南』『佛法要論』『佛學指南』『出苦非航』『釋迦佛傳』………等,汗牛充棟,不勝指陳。已經足夠一般士女們的入門研究之用了。如果先從這些平易通俗的小書中,打個佛學常識的根底,再去研讀經典,也就不難領會的。因此,我們又何須一定要把『佛經』譯成『白話文』呢?
  同時我們縱能把經『語文化』了,若僅是『依文解義』的話,那不仍舊是『三世佛冤』嗎?又豈如在艱深的文理中,鑽了又鑽,嚼了又嚼;一旦豁然貫通,而得其實乎?
  總之:筆者也並非樂於『護古』而好事者,實因譯經為語文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故而為此贅文,提供諸上善人參考。不肖如筆者,又豈敢妄議哉?

發布日期:2009年03月22日星期日下午9.30p.m
資料來源:原載48年第三卷第五期中國佛教月刊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t1&aid=2771988

 回應文章

eagir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應機隨緣.....
2009/03/23 09:01

佛經~實踐'佛法"之鑰,佛法因實證而真如了然

不了義,千經萬綸總也是"閒文字"......

師父!賜教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