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談修行
2009/03/20 20:15:18瀏覽618|回應1|推薦2

(一)專一法門

  修持功夫,貴專一門。確定之先,應該反覆考慮,慎重研究;我的根機如何?我的志願何在?到底那一種法門適合自己?
  確定了功課之後,則須牢牢抱持,永不更張。萬不可看見張三念佛,便去跟著張三念佛。預見李四持咒,便又跟著李四持咒。王五參禪,你又學他打坐。自己必須心有主宰,深入一門,至死不渝,久後才有辦法,若要意志薄弱:『一腳踏著兩隻船』,『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必致一事無成,一切落空!

(二)常行不退

  立志精進,貴乎『綿長』。不可時冷時熱,忽緊忽鬆。有些人:心血來潮時,便拼命持誦禮拜,不眠不休。待興頭一過去,便又是多少閒散去了。這樣作法,不能算是正常的修行之道。
  會用功的人,並沒有甚麼『稀奇』,他只是保持著一種『常態』而已。明天還是如此。今年這樣,明年仍然這樣。綿綿遠遠,不慌不忙。這才是懂得精進的行人。

(三)辨魔治病

  在積極精進的過程中,有時可能會出現魔境。魔境者,障道之緣也。
  魔境的象狀,種類甚繁。有者忽罹疾病,有者災禍橫來,有者身心不寧,有者慾念轉盛,有者突生邪解,有者精神發狂,有者邪緣來誘,有者遇恐怖境………。
  這些魔境的出現原因,有者是因為戒行不貞,魔乘其便。有者是因為用功未得其法,發生故障。有者是從宿業所感,引發惡緣。有者是從自己的『識心』之中,迸激而出的幻象。有者則是天魔鬼神等,前來擾害………。
  行者倘遇此等境界,必須勇敢沉著,如法渡過難關。萬不可心慌意亂,退步不前,作魔俘虜。也不可意氣用事,冒昧盲衝。
  對治之法:第一:平時須要持戒清白。第二:須要立定為法犧,誓死不渝的大志。第三:須要痛懺宿業,發大道心。第四:在發覺有異狀時,暫把功夫放緩一些,採取所謂『退一步,進兩步』的辦法。第五:須要以『理』照破魔關。──應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的真慧,除去迷情,掃蕩佛軍。
  更須了知:吾人一念妙心,豎窮橫遍,清淨本然,無動無壞。十方虛空、世界、國土、眾生、萬事萬物,乃至所謂『魔境』等等,皆是吾人一念無明中所現物。既是吾人自心的塵勞影事,則何害之有?何懼之有乎?
  尤須了知:吾人現前的一顆身心,原是『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既然無我,魔能奈何哉?
  再者:吾人須深信,我今既為佛子,奉持佛法,佛法的神通妙用,無堅不破,無障不消。區區魔事,豈能礙我?
  又者:行人若能堅定道心,魔若相害;則我正好將此幻有之身命,佈施給他,回向大菩提道!
  古德云:『隨妄原為病,力遣亦成魔』。吾人固不該不怕著魔,但也不可太怕著魔。俗云:『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竹窗隨筆』(蓮池大師著)云:『魔大約有二:一曰天魔,二曰心魔。天魔易知,且置勿論。心魔者:不必發瘋發癲,至於褻尊慢上,無復顧忌;囚首褫衣不避譏嫌,而後為魔也。一有所著:如耽財耽色、耽詩耽酒、耽書耽畫等,亦魔也,豈惟此哉?妄意欲功蓋一時,名垂百世,亦魔也。豈惟此哉?即修種種諸善法門,妄意希望成佛,亦魔也。豈惟是哉?即如上所說諸魔,皆悉無之;而曰我今獨免於魔,亦魔也。微矣哉!糢事之難察也。』

(四)不可得少為足

  稍有功夫的行人,往往會嗅到人間稀有的『異香』。或忽覺身心輕安,異於常等。又或於吉凶禍福之事,每有一些預感。更或於夢境之中,飛空履水,見佛見光………。凡此種種,當知皆是虛幻不實,勿生執著。縱是實法,都不可執,況非實法?一切境界,現則任其現,隱則任其隱;我心如如不動便是了。
  功夫更深之際,還有更多更怪的境界出現。有時或忽而『廓然無物,一念不生』。有時或忽而『莊嚴妙相,瞥爾現前』。這些情況,全是修行過程中的一些可能出現的幻境。至多也不過是偶然一念相應,接近了『相似道』而已。距離真實的聖道,還相差十萬八千里。行人至此,若即起個住心,那實在是太幼稚太愚癡了!

(五)「朝暮課誦」與「單獨用功」

  近世通行的『朝暮課誦』,內容鎖碎繁雜,於真修實證上自難得力。這種定課,只不過是佛門團體生活中的一個『規矩』式的『公課』而已。吾人若果為生死打算,若果欲冀求真實受用,則各人必須自己訂定一個終身的專門功課,奉持不渝,始能奏效!
  目前所流行的『早晚定課』,『出家人』只可把它作為消受信施的『衣食住行』的因果之資而已。若以為每天作了『早晚定課』便算是有了『修行功夫』,那實在是還談不上甚麼『功夫』。凡是『出家人』必須在『早晚定課』之外,另有一番功行,那才可以算是自己的修持。
  如果真是能夠自動精勤的人,倒也方妨免除他的隨眾『定課』,讓他一心專精他一己的法門。但是末法濁重,真實可靠的人,也許不多。倘若有人假藉『專修』之名,而竟偷懶偷閒;則還是不如強制他去隨眾『早晚課誦』好了。
  或有少數既不自修用功,又不認真隨眾去作『早晚定課』的人,那實在會背負很大的因果的。所謂:『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慎之!

(六)守志奉道

  近數十年來,科學發達,社會環境驟然一新,『六塵』『五欲』更加熾盛。在每一個都市裡,諸如:電影院、戲院、妓院、歌廳、舞池、茶室、飯店、百貨店、留聲機、電視機………等等,到處都是五光十色,鬧鬧喧喧,搞得人們心花撩亂。男男女女們坦胸露腿,社交泛濫,毫無拘束,風氣早已敗壞不堪。
  為佛弟子,想要在這樣的人世間持戒修道,而使身心不涉垢染,勢必使出平生之力,立定沖天大志,誓死不渝,才有幾分把握。又必須戰戰兢兢,不捨晝夜,直前向道,不使剎那疏失道心,才有幾分安全。更必須遠離聲色貨利的場地,依止明師善友,才有幾分保險。
  大陸隔絕以後,臺島『出家耆德』已不多遇。如能不時瀏覽古德的警策著述,亦可為保持『精進心』之一助。下列諸書,學人慎勿忽之!
  『弘一大師講演集』、『弘一大師別集』、『僧訓日記』、『禪關策進』、『寒笳集』、『竹窗隨筆』、『欲海回狂』、『菜根談』、『一夢漫言』、『泰北行腳記』、『虛雲老和尚年譜』、『弘一大師年譜』、『影塵回憶錄』、『歷代高僧傳』、『慈舟大師紀念集』。

(七)『心、事』圓修是上乘

  『王陽明傳習錄(下)』有一段文記載著:門人在座,有動止甚矜持者。先生(陽明先生)曰:『人若矜持太過,終是有弊。………人只有許多精神,若專在容貌上用功,則於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有太直率者,先生曰:『如今講此學,卻外面全不檢束,又分心與事為二矣』。
  這一段文,我們若用佛門的語氣來解釋,則是說:學人不可專在『小節』上住力表現,因為一個人的精神和時間很有限,若過分的矜持『威儀』,必然會分散了體道悟道的心力,而脫離『本分功夫』太遠。『捨本逐末』,智者不為。所以我們只須嚴持『根本的戒法』,太體上過去也就是了。
  但陽明先生末後又說:學人對於自己的『行為』,卻也不可不加檢點。表裡身心必須配合一如,耐才是於『道』相應的功夫。
  陽明先生此語,當是『應病與藥,因人施教』之旨。吾人應知:所謂『過之、不及』,皆非『中道』。若能『心、事、內、外』兼顧合一,才是『上乘』。

發布日期:2009年03月20日星期五下午8.10P.M
資料來源:原載民國52年第八卷第二期中國佛教月刊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t1&aid=2765192

 回應文章

eagir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請賜教!
2009/03/23 09:12

楞嚴經: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之意?

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