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整建臺灣佛教方略蒭議
2009/05/04 22:53:03瀏覽514|回應0|推薦1

  佛教的義理,是永恆不變不易的。但佛教於人間所展現的姿態與風範,卻往往是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的。筆者從前於大陸沿海的半個中國,曾目睹那些城市和鄉間的佛教;越向晚近時期,越向某一方域,就越是衰敗而靡爛!不但佛教如此,就連那一般的『世路人情,社會風氣』,也大致如此。及至來到臺灣,故眼此時此地的佛教,就更感覺是:『百孔千瘡,體無完膚』了!
  身為佛弟子的我們,立足於這一個現     再粉飾太平,諱疾護短;則本教前途,勢更不堪設想!今天:從憂教傷時,進而教   這實在已該是『義不容辭』的事了。
  不過此一工作,內容浩繁,意義重大。我們將應從何下手?怎樣整救本教的時弊?則勢須澈底檢討,虛心認錯;繼之以通盤的規劃,果敢而全面的推行;然後才會有幾分『起死回生』的把握。
  筆者願就管見所及,略陳其整建的「方案」數點於後,以為有志於復興臺灣佛教的諸大德們參考之一助,尚望有以正之!
(一)強化組織
  佛教徒的人與人之間,寺與寺之間,一向是很游離散漫的。地域觀念,派系觀念,師承觀念………,都仍然存在著。
  我們知道:社會上的任何事業團體,若想促進其整體事業的茁壯發展;都非得首先奠定其健全的組織不可。有了合理的完整的組織,然後才能夠集中意志(一心一意),集中力量(人力、財力、物力),創造出彪炳的續緒!組織工作的重要性,我們可從『組織的原點和力效』一書加以瞭解;茲不贅述。至於佛教的組織工作內容,至少應該顧到下列的幾項。
  一、教徒的吸收與考核。
  二、教徒的登記與統計。
    (僧、尼、俗眾,分別統計。性別、年齡、籍貫、教育程度………逐項統計。)
  三、教徒的權益與義務之研訂。
  四、教徒的聯誼與互助。
  五、教產(公有寺產,私有寺產)的調查,登記、統計、與管理、運用。
(二)整飭律儀
  律儀是佛教的人格的規準(規矩、準則),律儀是佛法住世的命脈。所以佛教徒,必須能夠嚴淨戒行,始可成就其個人的道業,進而保持教團的生機。今後我們必須特別提倡戒行,整肅律儀。雷厲風行,毫不寬縱。
  對於現行的『戒本』條文,除了應予遵奉及講解外;並須把它審慎而精密地譯成白話文字(語體文)。俾使人人易解,而利修持。
  『管子』有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試想:以一個政治性的功業,尚且須要把根基建立在道德的法度上;何況學佛是一種『頂天立地,澈古通今』的聖賢事業?
(三)建設『教育』,制訂『學制』
  『佛學』是囊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智識的學術。『佛教徒』是廣大社會群眾的導首。──我們若要擔得起這一份工作的重擔,勢必先把本身的道德學問充實起來不可。因此,建設佛教教育──僧教育,便成了相當重要的課題。今天,雖然已經有了一些僧尼的機構(佛學班、院);但多是一些『各自為政』的『私塾』性的教育單位。既沒有規定的『學制』,也沒有標準的『教材』,更缺乏優秀的『師資』。因陋就簡,鮮有成效。從光復到現在,二十年來似乎還未見培育出來幾位像樣的人才!
  今後的佛教教育,我們認為:勢必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聯合創辦。去作有計劃,有步驟的推行,才可能獲致『作育人才』的效果。辦教育的人,必須以恢宏的氣度,大公的決心,徵用全體佛教的人才,來為全體佛教創業。從前那種『只用自己的人,來為自己作事』的陳腐自私觀念,必須揚棄淨盡乃可!
(四)劃一服制,整肅儀容
  佛住世時的出家大眾,以及今天的泰、緬等地的僧尼;他(她)們的服飾,都是很能夠奉守佛制,身披袈裟,儀容整齊的。待佛教傳入我們中國之後,由於氣候及習俗的影響,便漸至演變得不成樣子了。從前的中國僧尼們,平時則著『海青』(大袍)。課誦或集會,則外加『袈裟』。勞作時則僅穿短衫長褲。晚近以來,以上述的一些服裝之外,又有了萬出時的『長衫』『太虛褂』;以及日常穿用的『二衫』『長背心』等等。服裝的色素,既出現了『黑、黃、灰、藍………』的眩雜;服裝的質料,也用盡了『棉、麻、府綢、尼龍、達克龍、特多龍………』的品類。五光十色,不一而足,都在競求時尚,而背棄了樸實莊重之道。──僅憑著這些『七長八短,雜亂無章』的服式,就可以令人想象到;今天的中國佛教,是何等的沒有組織,沒有紀律,沒有前途了。
  『戒律』乃是約束佛教徒『衣、食、住、行、育、樂』的規範。服飾雖然似乎是一種『外觀』的小事,然而『外觀』也正足以表徵『內行』的。外之不齊,內何以端?所以我們必須『表裡一致』(『心理』與『行為』合一。),始克促進身心的淨化與聖明!
  至於今後『出家眾』的服制,究應如何制訂?我們認為:縱然不可能澈底回復佛住世時的穿著,但至少也該作到以下幾點:
  (1)廢除『海青、長衫、二衫,、太虛褂』等。既可節省費用,又可消除服式的雜亂冗繁。
  (2)貼身服裝:一律穿用現在流行的『對襟長短衫』和『長褲』。冬季則加棉花製作,以禦寒冷。樣式不變。
  (3)一年四季,不論晝夜,除了如廁、睡眠、勞作、臥病之外;無論何時何地,均須外著『袈裟』,以正僧相。『袈裟』款式,按今日泰、緬等地僧伽的式樣栽製。以便接近佛制。
  (4)鞋襪:可沿用現有的『僧鞋』(羅漢鞋)『僧鞋』(羅漢襪)的式樣。
  (5)男眾的服飾,通身著用黃色。女眾的服飾,通身著用加啡色。俾資有別。──或男女同用一色,亦可。
  這樣作:既可簡化『衣』的問題,又可檢少財力的開銷。尤其是:可能成為扶持律行,肅儀容的一大助力!
(五)托缽乞食。
  整頓今日佛教的另一要項,就是今後的僧伽們,須要重過『托缽乞食』的生涯。
『托缽乞食』的益處,至少可有下列幾點:
  (1)可以消除財志產的墮落風氣。
  (2)可以免除『家庭化』的耕植工作,炊爨工作。
  (3)可以建立『旅泊三界,人生如寄』的出塵向道的心理。
  (4)由於『乞食』的活動,可使佛法廣佈於人間。
  (5)可以根治『出家人』的懶惰情緒。
  (6)迫於『乞食』的生活,必然會自肅自戒,不敢毀犯律儀。
  (7)推行『乞食』的清苦生活,可以杜絕社會上的無賴遊民,混入佛門寄生。
  不過,『托缽乞食』一事,一向有人認為:對於我國的風土人情不符,恐怕無法實行得開。但我們認為:若有決心,絕非難事。試觀今日各寺的募款,有的動輒數萬元,數十萬元,乃至數百萬元。像那樣龐大的款項,尚且可以募化到手;何況『托缽』所乞的一缽飯菜呢?此事──乞食──能否行得開,並非關繫於國土人情的符合與否?癥結乃是在於:我們的僧伽們肯否去開闢此一風氣。至於北方大陸,冬季酷寒,遊乞不易;則可過渡數月間的集體炊爨生活。
  柴米等物,可由大眾分頭求乞,共同享用。
(六)男女別居,僧俗不混
  僧尼雜居一處,俗人寄生佛門。──這兩件事,乃是臺灣佛教最大的『致命傷』。以孤男寡女的僧尼,同居一寺,再攙雜一些俗人。天天接觸,日日相逢。凡夫慾種,實不免舉心染著;甚至有滋生問題之處。這種作派,不但於觀瞻上不成體統;而尤其於『戒律』上,大相違背。『出家』男女,若不別居,則等於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未能繩於『本分』!言念及此,易勝浩歎?!
  若想重振戒律,復興大法;大勢所指:實在應以規復『男女別居,僧俗不混』的往例,而為當務之急!從今以始,必須嚴格實行:『尼眾住庵,比丘住寺,俗人回家』的限制,才是正本清源,名正言順的『治本』之道。此一決策,除應由佛教當局負責促執行外;並應由經濟能以自立,生活可以自主的大德們,率先以身作則,發起『帶頭示範』作用。
  此一『男女同居,僧俗混住』的嚴重惡習,若不及早澈底糾正;則佛教的其他事業,無論作得如何輝煌,都非佛門之幸。
(七)選賢任能。意見公開。恢復考試得度制度。
  (1)重新整頓今日的中國佛教,今後更必須虛心而公開地,從廣大的佛教徒中,去徵用為教團(教會)服務的優秀工作幹部。絕不可只拉溱一些自己的就近人手,而做『班底』。
  (2)佛教當局,除了例行的公事及普通會務外;更應該給與教友們以『質詢、檢討』,以及『建議』的機會。
  (3)世道淪喪,莠民日增。在大多數的『出家人』裡,確實已有一些是由於生活所迫,或以其他,不純正的動機,而混進佛門裡來的人。為了防止教團的腐化,保持佛門的清嚴;今後似應恢復往昔的須經考試及格,始得『得度出家』的制度。否則:一任濫收徒眾,濫傳戒法;則不僅將會貽害佛教,並必然徒為社會大眾增加無益的消費負擔。
  以上所談到的一些問題,乃是復興今日佛教方案的粗略標的。至於應有的具體計劃、辦法,則須博採眾議,就教高明,妥填研訂,才可付諸實施。不過那些事項,已不是本文一時所能臚列的了。
  最後我們還須強調的一點,就是:各種行式方面的改進,固足以挽回佛教的頹勢;而心理方面的革命,尤其能以影響佛教的存亡。諸如:團結合作、愛護後學、安頓比丘、廓除私心等等;都是今天特別值得我們深思切省的一些問題。──所謂:『革命必先革心』;人人均須『自我作起』!惟願執教團牛耳的諸大德們,幸能注意及此!

發布日期:2009年05月04日下午10.53P.M
資料來源:原載民國54年第四卷第三期獅子吼月刊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t1&aid=291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