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的交際場中,人與人間的往還相處,應酬接務;其間所遭受的冷暖炎涼,眉高眼低;和各人的社會背景財勢名位,是頗有關聯的。達官貴人,自然有人恭維禮敬,客套奉承。寒微下賤,則不免一旁冷落,遭人白眼。尊卑榮辱,固然也許是各人的罪福所感,因緣果報。但世人眼俗。,仰高睨下,差別看待,也屬確有其人。
在過去,這種人情味道,原只限於『社會人情,世俗風氣』。但時丁末法,佛教徒間的情誼,也歲著時代的潮流,而『江河日下』了。
據說弘一大師,曾應某一名剎之請,隨來迎僧,前往報聘。大師一路逕行先至。寺僧見其衣單襤褸,儀態蕭然,對他不加理睬。師不得已,只好掮起行囊,飄然而去。迎者後至,詢師消息。寺僧問曰:『師行貌如何,待從幾人』?僧曰:『衣衫破舊,貌如寒土,行履清簡,獨來獨往者是大師』。寺僧驚愧,急遣人追之返寺,禮遇有加。
類此軼逸事,聽來不知凡幾。僧團如此,居士更不待論。筆者這多年來,眼見耳聞,教友間的情感道義:推心置腹,溫熙可近者,固然所遇有之,然而冷冷淡淡,疏遠不堪者,亦屬不少!
久學先進的善男信女們,因為已有相當的學佛基礎,當然不會由於人情冷酷的影響,而生怨離,退脫信念。但每有一些新進信眾,信仰未深,他們抱著一腔期望,參加法會,觀摩佛教。如果遇會了一些慈藹熱誠的教友,殷勤護念,方便鼓舞,自然容易促使他(她)們對佛教發生好感,從而深入向上。但假如碰上一些習於世故,泯滅天真,缺乏熱情的先進居士們,冷淡相待,『敬遠』拒人,便很容易使他(她)們沮喪失望。從而離心離德,重歸社會濁流。事實所見,殊堪痛惜!
釋迦世尊,他以王子出身,貴為人天導師,尚且眉毛拖地,接引擔糞夫的尼提出家。更將傭工理髮的優波離,序為諸大弟子的師兄,接受王子們的禮敬。這種大悲平等的精神,真是何等「驚天地,而泣鬼神」?
我輩凡夫俗子,所享有的流水功名浮雲富貴,若與佛陀比較,相去奚止『須彌,芥子』之差?言念及此,則我們還有甚麼值得傲視他人呢?
同時貧病微賤眾生,今生他不及你,過去未來你或者又不及他。今生你慢他,將來他慢你。你還有甚麼『了不起』?
何況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皆是六親眷屬。愛之護之猶恐不及,如何還敢加以輕慢?又何況貧病衰殘眾生,乃是吾人之『福田』。世間設無苦難眾生,吾人將回向何處培植福德,行菩薩道?經云:『若能敬事一切眾生,便同聖一切諸佛』。所以我們若能澈底醒悟,良知用事,則必能毫無猶豫的以一片赤誠,看待一切同道了。
我們再想想看:連一些政治黨團,尚且倡導『同志愛』的精神。各種社會『幫會』組織,且知痛癢相關,崇尚『義氣』。即彼儒門,也還講求:『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我們佛教既以『同體大悲』為標旨;那麼加何可以不去創導親愛精誠的『情感與道義』呢?我們即使是沒有充分的財力物力惠施於人,但至少也應該流露著一片純情,予人以一些親切溫暖才是!
這些年來,由於我們未能重視此一『情感道義』問題,對於佛教的興衰隆替,已可能『不無影響』。今後,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尚義樂群的德性,融匯情感,團結互助;我想這也是一件頗應鄧視的教運工作!
發布日期:2009年03月15日星期日下午12.31p.m
資料來源:原載民國48年6月1日覺世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