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隨筆雜話十二則之四:佛學刊物須珍惜,多少學人心血成
2008/08/16 22:52:15瀏覽283|回應0|推薦1

  『佛學刊物』的內容,全屬勸善警惡,護法衛道,祖述教義之談。其中的作品,無論以那一種方式那一種體裁所寫出者,至少都不會流於邪見,脫離了佛教的常軌。
  若論古今行者的『修證』功夫,我們憑著肉眼,自難測度。若論『知解』問題,則古人今人之間,當不致有較大的距離。何況近世以來,學術昌明,繼承資料又多呢?
  『佛學刊物』,不僅可以導引新進的教友,由淺入深領會教理;並且可以用新的『語彙』新的『學理』,去剖析舊的言教。同時也足以幫助深造的教友,去理解更為高深的教義。
  譬如一個閱讀「華嚴經」的人:他事先如果未曾讀過「賢首五教義」「華嚴疏鈔」「華嚴探玄記」一類的書籍,則他很可能要覺得:「華嚴教海」一片汪洋。而難於領會「四無礙法門,法界緣起觀………」等義綱的,當然更不容易曉得「花、香、雲、樹………」等的「表法」意義了。
  但在一個常瀏覽「佛學刊物」的人,他便易於領料「經」中的脈絡與含義。因為他事先已從各種「佛學雜誌」上,吸收了一些梗概的介紹。例如「疊翠學報」(五十一年三月一日出版),第三卷第一、二兩期的「獅子吼」月刊等,即曾有介紹「華嚴」大義的作品。在其他的刊物上,也曾屢見闡述「華嚴經」的文字。
  不過閱經的人,不可認定別人的闡述為已足。我們必須把握全經的原文,深思熟慮,探本窮源,發掘別人所未發現的問題。至若那「向上一路」「第一義諦」則不僅是「佛學雜誌」摸它不到;就連那「三藏,十二部」教典,也都早成「剩語」了。

發佈日期:2008年08月16日(星期六)
資料來源:原載民國53年第3卷第5、6期獅子吼月刊及懺願室文集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t1&aid=213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