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前幾期的『中佛月刊』上,曾刊載過明本法師的『佛教文學的寫作方法』一文。內容精晰,自不待言。
看了那篇文章以後,筆者也曾幾次想寫一篇類似的文章;供獻出一已之見,用為學習寫作的佛教青年的參考。
這幾天偶然想起從前的舊稿『略談無師自通的寫文章法』一文,內容頗覺相近。找出一看,果然除了沒有『佛教』的氣味之外,完全談的是『文章的寫作方法』。
所謂『佛教的文章寫法』和「一般的──佛學以外的──文章寫法」,在其『運思、結構、煉句、潤文……』等等寫作方法上,原是沒有二致的。其不同處,只是『佛教文章』的內容,在專門闡述『佛教的教理』;而『一般的文學』,則分別走其各自的『思想路線』而已。
由此以觀,我們已可了解;只是把『佛教思想』注入『一般的文章寫法』之中,則它便成為一篇『佛教文學』了。進而言之;只要學會了『一般文學的寫作方法』,就會寫作『佛教文學』的──只要你同時理解佛教的教義。
茲以『公式』表明於後,以助學習寫作的佛教青年們的理解。
(佛教思想,佛學常識)+(文章的寫作方法)=(佛教文學的寫作方法)
根據上述的理由,我便把這篇舊作抄繕出來,投給『中佛月刊』的主編,請予刊出,以了筆者這份心事,藉供佛青的參考,並作為明本法師那篇大作的共鳴。
這篇舊稿曾於民國三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浙江日報』上發表過。十七年前的作品,在今天看起來,連我自己都覺得萬分的貧乏與幼稚。好在需要我寫的許許多多的道理和問題,在該文中所介紹的幾種書籍裡,都已有了極精詳的闡述。讀者欲窺全豹,自可向那幾種書籍裡去探取。
文中所介紹的書籍,後列四種,是我這次投稿時所添列的。──以上這些枝節,都是我應該向讀者聲明的。
謹將舊作原文錄出如下:
錄文
略談『無師自通的寫文章法』
本月十五日本報的『社會服務欄』有一篇『徵詢無師自通的寫文章法』。我讀過之後,覺得此一問題是很廣泛而煩瑣的。似乎無法用少數的文字,把它概括而適當的申述出來。不過由於受著一縷『不甘寂寞』的心情的主使,所以才冒昧的向汪霞先生作一個簡略的介紹。
第一:文章是甚麼?
『論語』曾說過:『……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這裡所揭標的『文章』一辭,據一些學者們的解釋:『文者紋也,章者彰也。……內在的道德學問謂之文,外在的行為事業謂之章……』。至於那『夫子的言性與天道』,乃是『形而上』的問題,甚至已是『超理性』的境界,所以那就『不可得而聞也』了。
──這是一些關於『文章』的廣義的說法、
至於汪先生所說的『文章』,不過是專指『文藝』而言,專談『寫詩作文』的方法而已。所以我們也就無須泛論了。
第二:為甚麼要寫文章?
『為甚麼要寫文章』?這個問題,是要視乎寫文章的動機或目的而下定義的。有閒階級的人,多數是為了所謂『遊戲文章』而寫文章。環境拂逆的人,也許是為了發抒牢騷而寫文章。功利主義分子,仄可能是為了名聞利養而寫文章。至於生活困窘的人,或者又是為了幾個稿費而寫文章了。……這些寫文章的動機與目的,都是偏激的,變態的……。歪曲的……。寫文章的真正使命與意義;應該是『為人生地,為藝術地,……』。因為『文學』是『文藝』的主脈之一,所以它也應該具有『真、善、美』的內容質素。『文學』可以淨化人心,『文學』可以促進人類文明,『文學』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因此:寫文章的動機與目的,便應該是為了傳播智識的,發揚道義的……。
此一問題,本極難以『一語道破』。因非本文『主題』,所以也只好暫置不論了。──不過再補充一語,那就是:若站在『純藝術』的立場來說:連所謂『動機、目的』雲者,都不該粘著。寫文章只該說是『發乎情,言乎志』而已。可是這『情』與『志』,和那『動機與目的』為同為異?這又是一個不易分辨的問題了。
第三:『無師自通的寫文章法』究竟如何?
解答這項稕問題,我們認為應該著重在兩個要點上。──第一是『文字的修養問題』。第二是『人生的體驗問題』。
所謂『文字的修養』,具體地說:就是多讀、多看、多寫作、多研究。先把文字的運用技巧,搞得熟煉而精巧。
所謂『人生的體驗』,明晰地說:就是深入社會,面向群眾,領受人生,接觸世故。觀察人間各種現象,體認人生各種深義……。
舉例來說:寫文章比如一席佳餚盛筵。──『人生的體驗』是材料,是酒肉菜果等具體的物資。『文字的修養』是人工,是調配烹飪的技術。
僅有優良的技術,沒有較好的物質,是不可能把這一席飲食做好的。但只有肥甘的物質,而無優良的技術,也是無法做得甘美適口的。──這就是說:沒有優良的文字修養,文章固然寫不好。但若缺乏豐富的人生體驗,也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因為:『文字的技巧』只是文章的表達工具。而那『人生的體驗』,才是文章的所有內容。所以前哲們說:『練達人情皆學問,洞明世事即文章』。
不過這『練達人情皆學問,洞明世事即文章』一語,乃是強調『人生的體驗』的重要性之談。至若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語,則又是偏重『文字的修養』之談了。已經行世的書,我們固然不能否認他是古今學者的經驗與見解的記錄。但人生的領域,是深廣而無涯涘蒂。人生的演變,是剎那萬千的。所以我們不能只吸收他人的一些智能為已足。謝冰心女士曾說過:『學問未必都在書本上』(見『冰心文選』)。所以我們必須於『讀萬卷書』之外,還要去『行萬里路』才可以。
總之:古今以來,所有的文章和詩詞,都是從活動的具體的社會人生裡,攝取的一些影片或記錄而已。而這些『影片』或『記錄』──文學,除了有關『是象』以外,它也已充分地做到了『表情達理』的工作。
以上所說的話,雖然似覺拉雜;但這些都是在討論著『文章寫法』的主題,並無外溢之談。至於寫作方法的所謂:『起承轉合。立意、構思、佈局、措詞……』,再如,『語氣、韻調……。千呼後應法,雙管齊下法,一呼百諾法,單刀直入法,畫龍點睛法內……』等等;筆者覺得:學習寫作的入門,似乎沒有理會那些名詞,也都是產生在『文章』以後的東西。因為必須先有了一篇『文章』或『詩歌』,而後才有那些檢討和批評的語語彙。那些東西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無用,但究竟還是無助於一篇『文章』的完全以前的。倘若甘願循守那些格局板眼下手寫作;其文章的結束,輕則變成『削足就履』,『遍體鱗傷』『支離破碎』了。
如果讀者一定樂於知道那『寫』的『法』字,那我只好介紹幾本有關的書籍,以免本文多費篇幅。
一:『文藝十二講』(胡斗南著)
二:『文藝論集』(郭沫若等六人著)
三:『文學問答集』(夕汐編)
四:『文章寫作研究』(上海三通局『小叢書』,作者失記)
──又列各書,在大陸時期見之。
五:『談文學』(開明書店出版)
六:『詩論』(開明書店出版)
七:『談美』(開明書店出版)
八:『藝術知識講座』(五洲出版社出版)
──又列各書,臺灣有售。
再如學習寫作的步驟,最好是先從寫『日記』寫『書信』下手。因為『日記』有如一本生活的賬簿:平實記錄,比較容。『書信』好像在和對方(親友們)談話。也有甚麼話,寫甚麼話,也很容易。而這兩者的內容,又都是執筆者的切身情事。所以可以隨心應手,不費周章。至於久久練習,成了『作家』;則其『文章』的成就高低,便須視乎其『文字修養,人生體驗』的功夫如何而定評了。
若問讀書應該如何讀起?筆者以為應該先從『敘事』和『抒情』遞文章讀起。因為『敘事』和『抒情』的作品,一則容易引發初始讀書的青年們的興趣。二則容易瞭解消化。等到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並煉成了文字的理解力之後,再轉讀『理論』的和『科學』的艱深的書籍。如此這般就不難『一通百通』了。
筆者本文,限於篇幅,尚未盡意。如蒙學者高士,有以教正;則不僅筆者與汪老先生幸甚,亦本文讀者之幸了!
(本文原載民國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浙海日報』)
剩語
最後:我們希望有志於學習寫作的佛教青年們,都能夠立下決心,把定恒心,多多學習,踏實用功;把自己培成一個能篤行有實學的佛教人才,然後再發表登精湛更深厚的言論。那養才能夠自利利他,紹隆大法!
目今佛教刊物雖多,作品也還不少;但真正夠深度的成熟作品,能有幾許?而能把佛經的內容容與形態,推陳出新,迎合時代的作品,又有幾許呢?
有些人們自己不能寫不能講,他偏要說:『寫,就把佛教寫好啦?講,就把佛教講好啦?禪宗許多大德不立文字,人家怎麼都修成了呢?……』。這種人的論調,多半是出於嫉妒之心。反問他自己:既不能寫,也不能講,可是又比別人多『修』了甚麼呢?
至於唐代以降的『禪宗』的『不立文字』,固屬是『禪家本色』。但有時也是『因病施藥』,想把當時偏溺於『文言事相』的積弊,糾正過來,有時則是『隨機應變』,不得不收拾『文言事相』放浪形骸,以求保全佛教於『教難』之下。這些都是佛教的一時『權宜』,而非佛教應有的『常態』。執此而斥文字,其愚孰甚?可惜有部份懈怠分子,竟拿『禪宗』的『放浪不拘,不誦經,不習教』來作他們『偷懶、放肆』的『遮羞盾、護身符』了。
其實,就連那達摩初祖,還不是以『楞嚴經』來啟印行者嗎?六祖慧能大師,也還以一卷『金剛』而傳心法。其餘的許多『禪宗』大德,也多數是『扇入經藏』的同時而修『禪』的。而且其中間有『誦經持咒』的也不在少數。如何說是『禪宗』門頭根絕文字呢?
雖然『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但若『離經一字』,也是要『便同魔說』的。智者大師誦『法華』而入定,太虛大師讀『般若』而開悟。文字行者只要能『隨文入觀』,也容有『因指見月』之機也。
還有許多寺院,只是重視『勞工』的住眾。對於少數喜歡研究教典的『知識份子』,他們認為是『懶蟲、廢物』,而不願容納。即便留你住下,他也要想盡方法刁難你,折磨你,使你無法用功。
另有一些人們說:『假如大家都看經都學法;那麼寺務誰辦?田園誰管?經懺誰幹?生活怎麼辦?……』。──但我們請問:在今天的臺灣寺院裏,有百分之幾的人,肯看經學法?又有百分之幾的人,能夠看懂那些經典呢?
現在在作『苦工』的人數,,和作『經懺』的人數,已經是太多太多了;可是佛教好了沒有呢?──假如大家都肯『革面洗心』,懇懇切切發真實心,踏踏實實持戒修行;一齊放下『經懺』不作『苦工』。然後再看我們的佛教,又將是一個甚麼局面?──不患沒有感應,不患沒有轉機。只嘆沒有決心,只嘆沒有誠意,只嘆不能篤行罷了!
視看『天主、耶穌、基督』各教,其幹部如『神父、修士、修女、傳教先生小姐、牧師、司鐸……』等輩,殆皆為知識份子。『博士』以下,最低也是『中學』的畢業生,而又得去接受兩年以上的『神學院』的教育。至於『大學』出身的高級幹部,也得再去梵諦岡修學六年。因為他們的『人才』真是『人才』。他們的『幹部』,是『優秀的幹部』。所以他們才能夠僅拿著那本薄薄的『聖經』──『新舊約全書』,再風行全世!
再看看:以我們那『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極精緻微而至高深』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何以竟被『束之高閣』,而受多數世人目之為『保藏很好的古董』呢?
佛教之所以衰敗至此,究其根因,固然是由於『破毀戒行,不知團結,組織鬆廢』有以致之。但『缺乏優秀的出家群眾,沒有傑出的僧尼幹部』,也委實是佛教沒落的主因之一。目前中國佛教僧尼已近萬人,在這麼多的僧尼中,請問有幾位是『博士、碩士、學士』呢?就連那『中學』出身的分子,又有幾人呢?在這個『核子時代』的文化高潮上,我們如何肩得起如來家業?
須知時代已經在急劇地演變著。學術思想,日新月異。人智開明,一日千里。我們這許多只受過『小學』教育,甚至是『文盲』的出家教友們,今後將憑著甚麼去教化那廣大的社會群眾呢?若說『自修』,我們又修了甚麼?
我們應該覺醒了!我們自己已沒有用,但還可以及早去培植下一代。並可隨時支援現有的極少數知識份子。使我們都能有適可的生活環境,以便他們得以專心修學。俾為日後振興教法的梁柱,從而挽救『江河日下』的佛門。切莫以為『出家不講根基,學問不干佛法』。試看釋迦老子,也曾是五印度當時的『文武蓋世』的太子。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三迦葉……諸人,也都是當代的一些聞人。我國在滿清以前,出家還得經過考試。這些不都是足以證明了『根基』與『學問』的重要性嗎?
至於『學問』於『佛法』的關繫,在『佛教日用文件大全』的幾篇『序文』裡,幾位大德早已說得極為中肯。所以這裏我就不再贅言了。
總而言之:佛教若要振作起來,除了須要『嚴淨毘尼,加強組織,團結合作』之外,就是得『講求學能,篩制出家,提高僧尼素質』。基此:我們就應該誘導我們的佛教青年,正視學能,學習寫作了。
發佈日期:2009年09月09日星期三晚上10.52P.M
資料來源:原載五十五年第十一卷第一期中國佛教月刊
普陀文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