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08 14:53:52瀏覽1338|回應0|推薦0 | |
1. 降低敗血症發病率
2. 提高兒童及成人敗血症存活率
3. 進一步提升公眾及專業人員對敗血症的瞭解和認知
4. 使敗血症患者能夠獲得更多適當康復治療的機會
5. 全球敗血症負擔評估和敗血症控制及治療干預的影響將得到顯著改善
本部落格站在推廣病人安全的立場,依舊希望把今年度的新知,利用這個時候加強宣傳一下。
Sepsis是很多病危的病人,在臨終之前共同走過的一段病程,它與手部衛生、Bundled Care、管路安全、給藥安全、手術安全、有效的醫療溝通,甚至病人/家屬積極參與醫療,Early Warning Scores, Rapid Response Team等病安熱門話題都習習相關。 凡人或一般民眾對它的認知程度,在國內並沒有自己的參考數據,之前在美國據說只有44%的民眾聽過,但格主推測國人不可能會比英、美及日本的民眾更有概念。 光看該國多數網站上所宣導的資料,及他們的醫界為了普及民眾衛教對於敗血症的正確觀念,而展開的各項活動如:在車站前廣場發文宣資料及針隊高中生以上開講的次數,大概就知道了。 在專業知識方面,由於今年2月美國與歐洲的學術團體共同宣佈了敗血症的新定義(Sepsis-3),該內容同時也已刊登於2月的JAMA雜誌上,由於2001年以來,敗血症的定義已被沿用15年,在病理生理學方面近年實有很多進展,因此借此機會,必需讓不是在急診或ICU有業務的醫療人也來吸取一下新知。
根據日本m3.com不久前對醫師族群的一個調查,他們發現這個新定義公開後已經過半年,但仍有大半的醫師對它有誤解。 另外一個突破是,全球二十幾個國家的學術界,在今明兩天利用網路串連起來,以視訊模式舉辦第一屆世界敗血症學術研討會(1st World Sepsis Congress, www.worldsepsiscongress.org),讓任何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免費登記參加,歡迎上網共襄盛舉。 想到,近年出席費不斷漲價的其他領域的國際醫學會議,此大會籌備單位的用心,實在另人敬佩與感動。 目前有一些關於敗血症的公衛數據會說話,全球推估每天有一萬人以上,是死於敗血症,或平均每3-4秒就有一人。在美國的死亡率是每10萬人口,每年11人左右,英國說是每年死3.7萬人,而日本宣稱每年有11,000人死於敗血症,且是10年前的1.6倍,但全球每年的發病增長率推估為8-13%。 事實上有很多病人的基楚(原始)疾病並非敗血病,而直接死因卻是敗血症,像這種情形在死因的統計資料中,通常會被歸納為病人死於原來的疾病,因此可推測敗血症致死的案例應該是上述幾個數據的好幾倍。 當年世界連盟(GSA)推出WSD時,公開發表的新聞稿說:病患如在一小時內就能獲得診治,其存活率可達80%以上,如拖到6小時後才發現與治療,存活率只剩30%,可見治療的關鍵時刻多麼重要。 往年全身性炎症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被認為是敗血症診斷基準的基本架構,因為這個概念的涵義太廣,恐怕Ove-triage,所以新的定義已將它排除,把診斷基準分為適用與ICU的SOFA及ICU以外如急診和一般病房的qSOSA,重點是:意識狀態的變化,收縮期血壓100以下,每分鐘呼吸次數大於22次,三個其中有任何2個,就能診斷為敗血症。
有學者建議記住RGB(Respiratory rate的R, GCS的G及Blood pressure的B),或HAT(Hypotension, Altered mental status, Tachypnea)就對了。而古老的單純SOFA如被用在評估ICU病人,其信效度早就已受肯定,沒有爭議,所以在此就不在多談。 結論是,專家發現病菌或病源體經常以肺部、泌尿道、腸道及皮膚為攻擊目標而使敗血症發病,每家醫院都應該要有一個Up-to-date Protocol,做早期診斷與治療。根據美國的CDC,醫療照護者能提高警覺做到的是:
1、遵照感控計劃與指針行動 2、教育病人及家屬關於敗血症 3、觀察病人狀況,越頻繁越好 4、如發現早期警示徵兆,儘快行動。 根據英國2015年的NCEPOD study, 學者Plowright今年4月在Nursing Times專為護裡人員寫的一篇Review Article,值得參考。 <延伸閱讀>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