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18 14:03:44瀏覽2647|回應0|推薦1 | |
所謂醫療廢棄物指的是什麼,並非人人皆懂,即便是在臨床單位的工作者,因為醫療廢棄物的範疇實在太廣了,學問很大,格主已經當了醫師四十幾年,也不是全懂,但一直認為擁有正確的新知識,對病人安全有絕對的幫助,所以不能裝懂不上進,而必需提出來跟大家共同學習。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器材的質與量也有不斷躍進的趨勢,理所當然,醫療廢棄物的產生應該也是隨之快速成長。
一般而言,即便是一般垃圾處理也有法律規範,更何況醫療廢棄物有別於一般垃圾,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有感染性、爆炸性和毒性等等原因會導致醫療環境的不安全,而傷人又傷己甚至會因觸法而被罰款。 近年由於民眾對垃圾分類的知識已普遍提升不少,但醫療人對在醫院裡產生的廢棄物,一定會覺得也很複雜,雖然產業界廢棄物引起的公害如河川的污染也很可怕,但院內員工或負責醫療環境衛生的單位主管,甚至外包單位,都覺得很切身需要的知識是,禍害比較早期就會出現的「職災」如針扎事件、HIV陽性血引發的所謂職業感染症,原因只是,因為有人亂丟針具導致醫護人員被針扎,而發生猛暴性肝炎或愛滋病,這樣的突發例子,或許只是冰山的一角,無論如何,職安與病安兩者習習相關。 「病人安全」已經包括病人、自己人(員工)及醫療環境都要安全的條件。本文以下旨在複習醫療廢棄物的基本概念。 醫療廢棄物主要可分成兩大類,即感染性及非感染性,除了後述的放射性廢棄物以外,通常也能分成可燃與不可燃兩種,以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感染性廢棄物基本上指的就是,因醫療行為的介入所發生的垃圾或拋棄物,原則上有沾到或接觸到病人血液或體液(分泌物)的就算是有感染性,如使用過的紗布、脫脂棉、綿籤(棒)、繃帶、石膏、褥墊、紙尿褲、空針(針筒)、針頭、縫合用的針線、手術用器械、各種置入體內的管路(導管)、洗腎及體外循環管路、體溫計、壓舌板、備血或檢查用試驗管、手套,其他如病源體(Pathogen)、有機溶劑、血品、有可能感染他人的病源體在其中,或附著在上面的手術切除組織或器官及殘肢。
但空針,刀片及已經破損的玻璃製品,不管是否使用過,一律視為感染性廢棄物也是業界的共識。 詳細請參考環保署公告的宣導網。 另外,到底是否感染性廢棄物的判斷基準,還有以下幾個參考條件:A、與血液、血清、血漿、身體分泌物相關,或有沾到這些東西的尖銳物品,或屬於病理科或檢驗科微生物檢查組的業務範圍者
B、產出廢棄物的地點是感染科,結核病棟(房)/隔離病房,急診,鏡檢單位,加護中心,燙傷中心以及開刀房等 C、於法定或特定好幾類感染症的檢查,與治療行為發生後及排出或釋出的拋棄式醫衛材等等。 醫院裡的非感染性廢棄物,主要是由橡膠、塑膠、紙及布等成分的醫衛材產生,另有X光片,通常也是被分類為產業廢棄物。
此外,以開刀房為例,有一大半的拋棄式製品,其實都只是一般廢棄物,雖然處理這些廢棄物也是需要一筆龐大的花費,但遠比把它當作感染性廢棄物來處理會便宜多了。 格主相信站在醫院經營者的立場,幾乎所有醫院都有積極想要「減重」的計劃,其關鍵作為應該是細心或有耐心地將廢棄物分類,把處理方式不同的兩者正確區分開來。 在台灣有很多住院病人的探病訪客(家屬及親友),習慣從院外帶來大量食物,一起在病房聚餐或享用,因此製造很多非感染性垃圾,對醫院而言,可說是一種困擾。 在日本並沒有這樣的文化,但他們的學者發表,連同醫院員工估算在內,每天每人平均發生1公斤的垃圾量,似乎是很正常,不知國內醫療院所的平均值和建議值是多少? 而在日本的大學附設醫院,感染性廢棄物的產量大概是佔全廢棄物(不含排泄物)的10-12%,而在中小型醫院,可能分別只有佔8至3%不等。 最後還有被分類在「其他」的醫療廢棄物,既不是「感染性」也不是「非感染性」,但還是值得一提,代表性的有兩種,並非罕見: 1.放射性物質,例如放射性醫療器具,及接受放射線治療(RT)病人使用過的紙尿褲 2.固定病理標本的有毒藥品福馬林(Formalin) 以上這些基本常識,對醫院在職及新進員工教育都相當重要,對全民其實也很重要,但即便是半專業人士的一般醫護人員,要全面提高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水準,好像也不是很簡單,因為醫改會曾經統計過,醫院外包處理廢棄物的廠商遭投訴的主因之一,就是「亂丟醫療廢棄物」,因此人人都有責任監督這些沒有公德心的人(各行各業?),並協助減少醫療廢棄物對環境衛生的威脅。
除了依規定配合丟棄以外,醫院更要慎選有水準並有證照資格的業者,委託他們妥善處理。有某些醫療廢棄物經過中間處理,還是可以回收再利用,但目前的數據顯示回收率相當低,所以這也是今後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