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13 09:40:05瀏覽1485|回應0|推薦0 | |
不久前剛談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世界衛生組織一再呼籲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是近年多種抗藥性細菌的增加,讓較大型醫院都相繼成立了把關或審核機制(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簡稱ASP或AST) 。
英國的研究報告更推估在2050年,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的病人數,可能多到超過因癌症死亡的病人,目前各家醫院的AST在運作上,可能有很大的差異,要證實它有很好的成效(Measure the success)更是困難。 理想而言,All hospital should have AST that serve all patient types, 也就是說不管病人年紀多大或多小,這個AST團隊都要能提供諮詢把關的功能,以減少抗藥性的產生並改善病人的預後。 美國CDC建議組成AST的7個理想條件(Core elements),從表面上看來,似乎不是很難做到,至於能做到什麼程度,因為不是格主的專門領域,通常只有看到皮毛,在此不方便深論~
但文獻及有名的Guidelines(WHO, 美國及歐洲CDC)當中,常會提及應包括各種感染症的Consultation,例如為了”de-escalation”而建議更換藥物,抗生素的定期監控,使用量的調查,針對院內特定設控的某抗生素做檢討,與修訂使用方針(原則),定期製作菌株抗生素抗藥性圖譜(Antibiogram),及血液培養陽性病例的積極介入等等。 最近美國兒科感染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發表了一篇關於美國在2011-2015年間,每年有將近7萬名年齡19歲以下的孩童,因為使用抗生素發生副作用而去掛急診。
看了以後,雖然覺得產生的問題,沒有像抗生素抗藥性那麼棘手和嚴重,但數據還是相當可觀,不容忽視。 最常被使用的抗生素是Amoxicillin,最常發生的副作用(就診原因)是過敏反應,且最常發生在2歲以下的幼兒,但最重要的結論是,有多達1/3或以上的抗生素給藥,其實都是沒必要的,而且這個數據有可能還低估抗生素給藥的副作用發生率,因為有的孩童有症狀並沒去掛急診,另外因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症所引起的嚴重腹瀉,通常不會在急診被診斷出來。 總而言之,抗生素的使用,不是只有抗藥性的問題,動不動就開處方給抗生素,甚至跳級給到第三代或高價抗生素的醫師,在臨床上這麼多年來並不罕見,這些非常基本的問題,應該要靠誰來把關與導正呢?
以PICU為例,學者Araujo da Silva(2018)在一篇系統性綜說論文的結論中提到,在多數醫院裡負責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的團隊(?),實際上並沒有發揮太大的功能。 國內的現況可能也不是太理想,或許大家都要重新思考AST的定位,一方面從內部自我強化,另一方面期待外部稽核時,能對落實把關的制度從嚴要求。 <延伸閱讀>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