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再被誤解的手術安全把關(運動)指標
2010/11/30 11:21:05瀏覽1523|回應0|推薦1

格主最近連續接獲病安同好來電,請教如何提報手術安全把關資料給醫策會,由於格主並不清楚,整個計劃中收案者期待看到的成果是什麼,因此不敢潑任何人一把冷水,只好一一婉拒給意見,總覺得仍然一片「霧煞煞」的醫院還不少。

格主推測150家當中,只有少部分是真正OK,有部分剛才開始導入,另有部分已經開始與外科醫師角力了,且互相爭執;也有醫院純粹做個樣子給人看,不但已經草草訂好SOP並公告實施,但卻完全隨興執行因為根本沒人在管!

理由很簡單,就是院方高層不支持.....,其實病人安全文化仍然普遍低落的今天,很多開刀房,即便是在醫學中心也都很掙扎。

格主覺得有必要藉棉薄之力,在此BLOG上強調幾個正確的概念,以免目標泡湯,令人失望。

針對本來就已經在執行安全把關的醫院,應該不成問題,但也有可能將錯就錯一直錯下去的醫院。

格主親眼看到的案例,是有些原來已經狀況外的醫院,為了同儕壓力,「輸人不輸陣」的精神,硬是訂出白紙黑字,強迫自己報名手術安全把關運動,並規範手術標記只限於全身麻醉案例,被誤導的另一原因,是把Sign In翻譯成麻醉誘導前,沒錯「麻醉誘導」這句話,通常只用在全身麻醉,所以,有醫院就訂出,非全麻手術就可不用把關這般荒謬的規定!

該院另明文規定,標示者如在上刀(執行手術),則可由他人(非跟刀者)代理做Site Marking,這是偷懶又不負責的人做的事,不是擺明了做假,只求假成績!

更離譜的,也是開錯刀(Wrong Site Surgery WSS)的根源,另訂不易或不方便做標記的部位可劃在手圈上!!這真是自己閉門造車發明的天大笑話~

完全摧毀了Site(手術部位)Marking(標記)的意義,也証明了WHO所提倡的手術安全查核表(SSC),沒被訂定條文者充分瞭解!

的確這次手術安全把關指標的提報工作,在有些醫院是落在沒有醫護背景的病安工作者手上,他們心想只要應付應付,不要留空白就好,但又不敢亂報離譜的數據,所以才來電找本人諮詢。

其實這幾家報名參與者,很想退出或反悔,但卻沒有勇氣.......!

我的建議是病安工作要講究誠實,請勿造假,以免壞了整鍋粥~

格主必需強調,所有開刀病人,無論是做局部或全身麻醉,所有住院及門診手術以及侵入性治療(Operative & Invasive Procedures),都需做安全把關。

Sign In(麻醉誘導前)又等於Briefing、Time Out及Sign Out又等於Debriefing是WHO SSC的三大把關期,總項目可多達19-29項!

此次安全把關運動指標的分類,5項必選及Optional可自選6項的做法,似乎就是製造最大混亂、誤會、誤解的主因,國外也有這種Misunderstanding。

WHO 明講,可以彈性自訂(Modify)SSC,但不能偏離Key Elements,所以我們台灣正想收集的Data,Timing不太對(?)恐欠缺完整性(Comprehensiveness)。

請切記,它只能提供醫院參考,不代表所有的應查核項目,請不要再誤導別人或自我誤導。

此刻讓我想起,上個月在美國JHH上的最後一堂課,是由品質Director擔任講師,她引用一張Mayo Clinic B. Waters的ppt,上面寫著 "To Move an Organization Forward, Measure What You WANT, Rather Than  What Is EASY To Measure",報名參與者,請不要有這樣的心態(為了簡單了事),貴院才會進步。

此次安全把關的指標提報事宜,有很多項都很容易做到,如血氧監測、困難插管的術前評估、出血量大於500ml要備兩條IV Line,或CVP Line及點滴等,對麻醉科全是基本常識,相信必有很多人選擇提報。表面上看來,達成率很高很爽,但真正意義很大嗎?

前述4個Item,加上以兩種方法辨識病人(Two Identifier)及手術標記,共6個Item都已包括在WHO SSC的Sign In裡面,應該是一體的,卻被拆開來讓大家自選,這也是被"誤"熬熬的原因之一。

Joint Commission自2004年,實施至今的Universal Protocol=2-Identifier + Site Marking +Time Out。

其實UP,另包括Documents(同意書、病歷、X光等) 及Equipment(麻醉機、開刀器械、植入體...等),就是整個安全把關的基本骨架,尤其針對預防開錯刀是必備的常識,如再能加上劃刀前1h的預防性抗生素給藥,及紗布/器械的清點機制,手術安全度當然就可相對提升是可預期的,但絕對不宜任選幾個簡單項目做把關。

WHO SSC對已經有做Universal Protocol(UP)者,只是加強把關的工具,而不是要取代UP。

WHO SSC的最終目的是,要降低手術死亡率及減少術後合併症,但從文獻及美國經驗推估,台灣每年至少會開錯一二十刀,而不懂UP正確該怎麼做的參加醫院仍很多是事實。

我們的把關運動不重視UP的細節過程,只想看結果是被誤解的開始,如何徹底做好「基本動作」才是預防開錯刀的條件。

格主也相信,把關項目越多,越可能接近我們的安全目標,至少接近二十項的話,尚稱Comprehensive,所以可視為有科學論証,從實証醫學而言,被分類為B-II Category的Strength是指沒有任意簡化的WHO SSC,台灣非正式版本的把關程度,相信沒有足夠的公信力。

因此即使數據非常漂亮,也必需懷疑它的真假!

加拿大(CPSI)只鎖定整個SSC的落實率在60%,所以台灣萬萬不要以太高的達成率震驚全球。WHO SSC的推廣,在美國也有人認為是Non-relevant,在推動上,也面臨很多障礙物(Barriers),全美普及率目前也只不過是大約30%。但是UP則是沒有爭議,因為是評鑑標準又是法律規定,不遵循者就等著挨告挨罰。

荷蘭最近剛剛發表一篇(SURPASS Checklist)與"WHO SSC"有相近成果的報告,但使用了很多(11)Checklists,又很多把關項目(將近100 Items),所以我們不可能用太簡化的把關機制,就自以為達到跟人家一樣能令人信服的成果! 

總而言之,先做對UP是首要的先決條件!不要「大心肝」急著追成果。

SSI(Surgical Site Infection)、從返開刀房的意外事件及手術死亡/合併症的變數太多,更難分析因果關係下定論或看出把關成效。

WHO Surgical Safety Checklist的內容越完整越好,必需對所有手術做把關,且全院只要一種版本,不是用來取代Universal Protocol,而是輔助它。煩請大家告訴大家。夠了!不要再自亂陣腳。

更重要的是,SOP的訂定,務必參考原始文獻及TJC的Q &A,絕對不能一覺醒來自己隨意發明!已經弄錯觀念的醫院,請知過必改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464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