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治療下背痛之合併症與病人安全
2014/07/11 09:48:10瀏覽3790|回應0|推薦0

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ESI),是國內外疼痛科領域常用來治療
下背痛的一種方式。雖然至目前仍無足夠的學理依據,卻已被沿用了數十多年且看不出有明顯退流行的現象。開心(ㄏㄏ、ㄎ、哈)

據說直到近年,在美國曾有少數保險公司在核准投保病人可否接受脊椎手術前,規定必需先嘗試這個治療(ESIs),企圖讓病人可因此免挨一刀,但事實上這並沒有科學根據,反而令人覺得是濫用,行內人士也不以為然。

以下內容是為了加強知情告知,格主站在病安領航者的立場,必需敬告相關者的底線知識。

事實上,並非任何一種下背痛都適合這種仍有爭議的介入性治療,部分情形是因曾有奇蹟似的臨床經驗而配合病人/家屬的強烈要求,即便是只有治標而不治本,還是有多人肯定。因此短期與長期的療效似乎因人而異,國外的多數文獻報告止痛成功率大約是18-90%。

通常療效不能期待太大的案例是:開過脊椎手術後的慢性下背痛(FBSS)、老煙槍(Heavy smoker)、其他合併頑固性疼痛之症候群,及最近華盛頓大學剛發表的腰椎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最好的適應症應該是有影像證明(MRI-proven)的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發炎症狀,如典型的坐骨神經痛。微笑

通常是在保守治療的療效不彰時,才需要考慮到施行ESI。注射藥物的成分通常包括少量局部麻醉劑,而可以使用的類固醇種類包括Triamcinolone、methylpredisolone、hydrocortisone、betamethasone、dexamethasone等,但理想的劑量濃度、容量與哪一種Steroid的效果較好,目前尚無定論。止痛的作用機轉原則上是消腫與消炎。 

根據CDC及FDA的共同調查,2012年10月在美國的23個州陸續發生了750多起與ESI相關的群聚感染(Outbreak),其中有64人因各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症而死亡。尷尬

主因是用於ESI的類固醇(Methylpredisolone Acetate Solution)遭黴菌污染(Fungal contamination),而經由硬膜外腔侵入並導致腦膜炎、蜘蛛膜炎或硬膜外膿瘍,但與以下FDA於今年4月提出之警訊內容並沒有直接關連。

該公告主要強調的是,今後的仿單上必需註明ESI可能發生罕見但極為嚴重的神經學方面問題,包括失明、腦中風、抽筋、四肢癱瘓、神經受傷、腦水腫甚至死亡。尖叫

在這公告之前,以往業界的認知大致只包括了硬膜外穿刺後頭痛(PDPH)、硬膜外血腫、硬膜外膿痬以及較不嚴重的合併症(佔10-15%)含嘔心、臉部潮紅、暫時性下肢無力、暈眩、暈針(休克)=迷走神經反應、在糖尿病病人使血糖值異常升高、擾亂月經周期等等。

格主從事疼痛治療數十年的經驗中,很幸運地一直沒有經驗到嚴重的合併症,但綜上所述,ESI可能發生的合併症還遠比一般人想像中多很多。站在病安及所有侵入性治療皆必需知情告知的立場,我們也只好準備跟進時代的潮流,考慮修訂說明同意書的內容,以符合當今應有的知識水準。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149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