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5 16:28:23瀏覽4903|回應10|推薦22 | |
以保護孩子之名,攻打「動新聞」的正義之師,意見與情緒都正在沸騰雲湧。 除了幾個民間團體計畫到壹傳媒的台北內湖總部去抗議之外,更多要求「管教制裁」的聲浪與壓力,投向了傳媒主管單位的NCC。 我的政大老師彭芸教授,一向是自由主義的立場;身為NCC主委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口風甚緊,絕不落入「未審先判」「隨輿論逐流」的立場。 其實我自己也很納悶,如果是「動漫」方面的情色問題,這些憤怒異常的大人們可知年輕孩子們所處的網路動漫世界,「早就情色到何等地步了」?我想他們一定不知道吧! 而如果是「新聞」本身的問題,那麼該譴責的,究竟是這些亂倫瞎搞不堪的社會事件本身,抑或是去報導這些事件的媒體? 「孩子們如果在網路或手機上看到這些情色導向甚濃的動漫新聞,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這是絕大多數這次批判壹傳媒的「動新聞」的最核心思想。但坦白說,從這個主題是否就可以看的出,大人們與孩子們的落差之大,真的是太不食網路上的「人間煙火」了! 不良情慾訊息對孩子的扭曲或影響,恐怕是整個以網路環境為主,且早已經無所不在的事實。這次對壹傳媒的指名批判與抗爭,是不是更顯示出,我們這些愚蠢的大人們與孩子之間,是何等驚人的「數位落差」呢? 我絕大多數的觀點,早已經寫在早先的文章中。「當孩子們的情慾如此廉價」 但身為媒體人,我真的想要安慰此刻大人們的是:真的!現在的年輕孩子,早就沒有太多興趣「看影劇版之外的其他新聞」了!所以不用太緊張。 可惜台灣尚未有比較完整的後續研究,觀察台灣年輕族群中的傳播行為與意見擴散模式,如今早以網路BBS、聊天室等所謂的「網路口語傳播」,或一種從大眾傳播行為「退/進化」的「人際傳播」去取得資訊或塑造認知,這才是如今年輕族群的新聞訊息擴散途徑。 換言之,任何新聞的表現型態,尤其是「文字」,對於孩子們的影響早已經大不如前。這也是為何壹傳媒想要以這種花大成本的視覺表現新手法,跨入新聞的原因。 但坦白說,任何新聞手法所期待的觀眾反應,早已經更難「捉摸」。尤其年輕一輩的自我意識甚高,裁切新聞完整的內容觀點,「只聽他們想聽的」幾乎是絕大多數的反應。 要說「動新聞」再怎麼三兩下,想要影響年輕一輩的認知,簡直是個大笑話! 當然這一次的各方激烈反應,是過去「大人們從來沒看過的」新手法。 但對於年輕一輩所知曉的情慾內容,大人們不知道或沒看過的,應該早就滿坑滿谷吧!尤其是來自「網路」的資訊。 所有最極致並且還「免費」的色情內容,只要稍加「搜尋+連結」一下;連在西伯利亞雪地上拍的色情片、巴西偏僻鄉下的同志片,甚至人獸、亂倫什麼窮山惡水、亂七八糟到讓大人們瞠目結舌情色內容,幾乎都可以「免費下載取得」。 校園中無論是大學男生宿舍,乃至高中同學之間,一顆上百GB硬碟當中滿是上百部的AV色情片,眾人輪番拷貝交流,早已經是去司空見慣的事兒了! 其實大人家長們,乃至這些關懷孩子教育思想民間團體,真正該花力氣與時間去多「調查研究」或「想法對付」的,其實是這些如水銀瀉地的驚人網路毒素。 以此刻孩子們對於情慾訊息的「見多識廣」,相較之下,壹傳媒「動新聞」這些被大人們視為腥羶暗示的「動漫手法」,毫無疑問是淺薄至極的吧!倘若有孩子們大驚小怪的傳述給同學朋友,肯定會被同儕給笑掉大牙的! 另外,我認為真正不必擔心的,是「動漫」本身。 我有九成九把握,所有視「動新聞」中動漫手法大為驚悚的大人們,肯定不是和年輕孩子一樣,同步熟悉於「動漫」「電玩」族群。 以我這種四十多歲,恰好人生持續與動漫卡通為伍至今,卻再怎樣也不至於搞COSPLAY或蒐集動漫公仔的保守傢伙來說,「動新聞」的動漫表現,簡直是一場「復古的笑話」!以當今的電腦繪圖水平,「動新聞」簡直是「四格漫畫」! 我詢問了幾位網路上年輕學生的意見,每個人對於「動新聞」的動漫,幾乎都是「喝欠連連」! 最大的關鍵還是「動漫」表現手法,幾十年來早已經形成某種文化與專業的水平要求。很明顯「動新聞」至今都在實驗摸索階段,而且為了配合「當日發燒新聞」而非「影集故事劇情」的需求,「動新聞」必須設計好場景、人物與物品種種的「部件資料庫」以利運作,並不時加以套用。新聞的重點,在「情節過程」的描述。 然而,所有了解「動漫文化」語彙與影響力的人都知道,「動漫」的表現手法無論情結如何,「主角人物塑造」猶然是最重要的關鍵! 相較之下,「動新聞」之中往往反其道,大多被模糊化或難確定的主角性格或象徵。可以說,這或許告知了一些新聞信息,卻不是一種取得觀眾感受或情緒共鳴的方式,尤其是看多了無數動漫的年輕族群。 至於大人們如今抗議擔心的「開槍噴血、強暴亂倫」的影像情結,我想,或許只要憤怒的大人們稍微認真去看幾款「電玩」的立體表現手法(甚至不用去看「色情動漫片」),就可以知道我所言為何了! 對於壹傳媒的「動新聞」,我比較保持開放的立場,主要在於這是一場實驗性濃厚的「媒體轉型」的表現方式。 實驗性質的爭議,在所有文化或藝術變遷的過程中,都是「爭議」!並且最初必然不會見容於當時的普羅大眾。 尤其對於平面媒體而言,以「文字」為主的媒體生存空間,近年來在全世界都處在市場被壓縮,甚至運營走向品牌死亡的途中。都在嚷嚷著要轉型,轉了半天也沒看到轉出什麼花來! 在此同時,普羅大眾對於資訊的口味,因為多元網路的直接取得,甚至變得更為麻辣而刁鑽。但我認為對於媒體經營來說,最可怕的是「免費內容」的擴散! 媒體如今充滿著「過眼雲煙」與「昨日黃花」,一旦只有文字或圖片,再怎麼了不起的獨家新聞,都無法持續取得超過五分鐘內的優勢,就會被複製、改寫或稀釋成為網路大海中可有有無的資訊。 媒體不斷競爭著人們有限分配的「分秒時光」,而閱聽人對於資訊的「停留時間」卻變得更加的快速與不耐;尤其是年輕一輩,很多人甚至是「沒圖片的不看」「文字太多太長的不看」。 從這個角度而言,「動新聞」真正的重點自始至終,都不是強暴亂倫的「題材問題」(就算台灣每天一亂倫,看三天大概也膩了吧)!真正的關鍵是媒體與閱聽人之間,在資訊表現手法上確實早已充滿「供給與需求」本身的「數位落差」問題!資訊供給太多,人們因為真正需要的有限,於是「用過即丟」! 最諷刺的現實是,即使「動新聞」花大錢、高成本的製作,仍然無法改變觀眾讀者,「看過即丟」的現實與事實。「動新聞」能產生多少影響力?尤其對年輕族群能產生何等大驚小怪的影響力?實在免了吧! 雖然不能說,這次大人們實在太「小題大做」了!畢竟那是道德層面的跨大效應。 但顯然大人們真的與孩子之間,至少在情慾資訊上的「數位落差」,由這起事件的各方反應,反倒可以完全看出。 雖然有關「性與道德」這種欲蓋彌彰的禁忌,歷史上最終都要等到「見怪不怪」才能真正平息與坦然,並且回歸到法律的底線,去看待所有爭議的最終,一如外遇或嫖妓後來從文化到法律上「除罪」的過程。 但「動新聞」推出至今,若能開始有點捲起千堆雪,讓大家好奇想去看一下,恐怕正是這種反倒推波助瀾的反作用力呢! 壹傳媒的黎智英想當影響孩子們的魔鬼,完全還不夠格呢!「動新聞」壓根兒都還沒找到所謂的「人性三昧」呢!真正啃蝕孩子們的情慾魔鬼,其實也還隱藏在網路的深處! 要讓孩子什麼都看不到,可能嗎?要讓「動新聞」沒有情色、NCC責罰制裁,有必要嗎?或許表述了立場,卻沒有看見問題,或解決問題。 說實在,我們大人們其實自己對於情慾種種,也應該算是「看了不少、做了不少」!因此真正的解決關鍵,應該是如何幫助孩子,無論「看到什麼、或怎麼看」,最終都能自己「思考判斷,要不要受別人影響」才對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