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3 14:13:40瀏覽3410|回應6|推薦26 | |
一邊環島旅行,一邊在iPhone上閱讀遠方的電子郵件。 在風景中走走停停的凝視,再回神過來讀他的信,對於他在媒體工作裡的抱怨,應該比較能夠客觀。 他說,他真是受夠了每天追著無聊的新聞!也受夠了新聞部長官們的私下鬥爭! 然後他最後寫著,「在台灣的媒體工作,除非一直到麻痺或發瘋,否則真不知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昨天午後看完他的信,我從日月潭午後的濃霧中開車繞出來時,突然想起,我自己在媒體生涯迷霧中幾次的「倔強」。 多年前在媒體潮浪順勢而起,我的能力與際遇,其實都是一場機緣所致。 這份倔強,當時讓我走出電視老三台、走出台灣、走向兩岸、走向國際。另一方面,這份倔強,後來也導引我走入經營、走入數字、經歷權力鬥爭、看遍市場變動。 於是命題的最終,還是與所有媒體人包括信中的他在內,同樣的那一個:「在媒體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回望身在媒體裡的廿年,是會有一些「能力」沒錯! 首先,具備「媒體的思路」,是頗值得練就的內功。 如同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有獨門的拳譜劍術,這股媒體思路一旦練得好,會包含「觀察力、研判力、行動力,以及對時間期限的駕馭」。而這個能力,在今後的任何人生時空,都很好用;坦白說,好用到包括戀愛與分手。 其次,「人脈的網絡」有時可以因此提前立體建構。 媒體角色,在年輕時便能方便廣泛接觸社會各個領域。媒體的功能是一場「連結、穿梭與編織」。越是能夠及早發現自己所興趣或擅長的領域的人,越是可以真正的將自己的人脈,深耕其中。 當然,能力與「代價」也是一體兩面。 我所見過的許多媒體人,大多很容易對生涯「失焦」,無論思想上或現實關係上都是。 媒體人每天為著無以預期的事件忙碌奔波,卻往往沒能真正緊握或累積些什麼。 有些人的生活圈,甚至因此還比常人更為狹小。特別是假日大多只能將疲累好好鬆懈掉,而無力再去多拓展充電。 長期下來對於體力與心智耗損極大!而歲月逐漸流逝,卻因為專業屬性差異,而往往在媒體內比外界更沒有升遷的機會。 錢賺的不見得多,即使名聲再大,也大多是一時就過。 媒體人的大考驗是:一旦有一天發現自己「充不了電、升不了官、賺不了錢」,乃至最後「找不到最初熱情」,確實便會真的「麻痺或發瘋」了! 根據調查,在傳播媒體工作,如今成為「安全感最低、最想轉業」的職業領域。 農曆年前,台灣幾家電視台與報紙雜誌,聽說又私下小規模的「裁員」了一批。 然而,台灣雖然各種媒體甚多,在產業早已成熟而擁擠之際,媒體內容所呈現的卻依然「難看且虧損」的沒有相對活絡的創意,以及成熟犀利的經營績效。 如今的台灣媒體,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才能創造市場新轉機? 而人才,又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媒體,才能不會最終麻痺或發瘋? 除了影劇相對還能外流拓展之外,媒體環節的其他層面,幾乎都在台灣有限的市場坐吃山空。 我不是出錢的媒體老闆,對此我沒有標準答案。 但我想起我自己的倔強,讓我至今,並沒有對媒體工作失望。 旅途車行經過埔里的「紙教堂」,農田坡旁的淡暖色教堂,在灰冷的山色中依然燈光明亮。 如同我始終相信,媒體灰冷的混亂撩動再怎麼折磨,卻始終有著「推動思考、傳遞領悟、守望自由」的溫暖價值。 我自己從報禁、老三台的權威封閉時代走過來,也一路從海峽對岸與其他國家的媒體箝制中親身走過。我知道那些被遺忘與嫌棄的「珍貴」之處。 於是我對這位媒體後輩最真誠的勸告是: 好好成就自己為先!也只要對你所認為與負責的「有緣族群」,善盡你自己傳遞的這一分即可! 因為畢竟,媒體的「理想國」與「羅生門」是鏡子的一體兩面。 一方面是「信息傳遞者」自己的用心與能力,另方面也是「內容閱聽者」自身的擇取與判斷;這讓媒體傳播過程中,所搭起的訊息橋樑,才有著促發圓滿與完整的可能。 但在這之間無數散佈充斥在媒體之中的,若是新聞事件,絕大部分永遠都是繼續著此起彼落的無聊,若在媒體內部,權力鬥爭的興衰也永遠有無止盡的新人笑舊人哭! 因此,還在媒體裡面的,應該多省點力氣,別去麻痺或發瘋!好好的回到自己的能力與人脈,去檢視自己的未來;並且從自己所負責與在意的傳播群族深處,去尋找自己與這份工作的價值與初衷。 然後,便會明白,自己應該要繼續留在媒體,或者,應該提前準備好時間一到,起身離開!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