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4 14:35:58瀏覽7100|回應5|推薦24 | |
最近新聞中,最值得關切的一種技術,叫做「假扣押」。 這種常見在商業競爭的訴訟手段,如今出現在非商業營利的「公共電視」近日的董事會風波上。整個情節發展,倒是比公共電視本身的節目好看許多,如同一場描繪商業風雲的肥皂劇。 不過,倒也應該不用湊熱鬧的學「福爾摩斯」或「CSI」去調查內情了吧!提到「公視」照理說,應該是應該要遠離「商業與政治」的呢! 所幸最近的風波也可以簡單的歸納,甚至連台北內湖隨便一個路過的歐巴桑拉著小孫子,經過公視大門口隨便瞄一眼,祖孫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是因為:董事長鄭同僚「死不下台」吧! 而最起風波最終的結果無論誰去誰留,必然只是「司法程序的程序與技術操作」,被利用來把公視的形象「拖到爛」!然後「捍衛公視獨立運作」的鄭同僚兄,只要可以每拖半年,便可以多進帳150萬的薪水吧! 既然公視風波如此荒謬,反正最近職棒賭盤沒搞頭了,組頭們要不要起個局,下注一下鄭同僚還可以「撐多久」? 可能會撐上好一陣子呢! 因為鄭同僚怎麼看,都越來越像,大陸房地產開發商各方圈圍,卻依然誓死不搬的「最牛釘子戶」! 這讓我不禁想起,還記得在政大新聞系唸書時,提到「電視」發展的理想典範,系上教授們無不言必稱「公共電視(Public Television)」時,眼神中充滿美夢的想望。 假設只要能擺脫「商業收視競爭」的包袱,擺脫「政權意識干預」的壓力;學術邏輯上推出來的結果便是:台灣的「公共電視」是不是就能比照日本的NHK、英國的BBC一般,做出真正品質優異又精緻的節目? 如今再回過頭看看這些年,台灣公共電視做出的節目與內容的方向。我的天哪!公視上的「重點時段節目」竟然都是挖空心思跟著其他頻道的「主流」,做一些內容上堪稱是「用過即丟」的訪談節目、政論節目、或者戲劇節目,想要在收視率上「分一杯羹」。 公視的節目單,怎麼看都非常怪異!而除了多年前的文學戲劇「人間四月天」之外,民眾與輿論之中,誰能說得出「每年從政府撥列預算,並且從各電視公司提列盈餘比例」而擁有數十億預算的「公視」,近幾年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單呢? 跟媒體的「理想」說再見之後,公視多年來的「經營」問題,一直被批評是「外行人領導內行人」。 許多待過公視的主管與員工也會抱怨,公視內部的員工本身,究竟在工作的「專業表現與經驗創意」上,又有多「內行」?其實也很難說。 這裡顯然有個公視長年未決的「企業文化」與「屬性定位」的核心問題! 然而,從「公視」在媒體圈子裡,被同業公認是等同公務機關、國營企業的「大肥缺」;這顯然凸顯出公視無論在內部上下或內行外行,卻是在最關鍵的「經營層面」上,被扭取成為某種「能力不足又理直氣壯、無法競爭又侈言理想」的性格。 最終,讓公視在現今整個媒體對台灣社會的功能與貢獻上,非但無法成為一股「專業的清流」,甚至更成為一種「獨佔性、象牙塔式、缺乏市場定位,看不清階段遠景」的「怪異媒體」! 我自己東看西看,這種公視的現況,還和鄭同僚的性格處境真相似呢! 被多方扭曲的公視,卻讓鄭同僚這位「最牛釘子戶」,如今雖然是新聞局與很多人的眼中釘,卻讓公視成為他碩大且人機合一的「變形金剛」,決意與各方來襲的政治壓力,奮力一搏! 公視的這個狀態,是不是讓人很「眼熟」? 是不是很像在台灣社會當今到處的縮影,那就是:「除去商業,就都是政治」! 原本立意希望能夠獨立於商業與政治之外的「公視」,從成立之初,到如今的董事會風波中醜陋的撕破臉角力,一切人事安排從來都沒有離開「政治」操作。 鄭同僚的領導經營成效,站在「公視」的怪異體質基礎上,便成為一種「非戰之罪」的道德層面爭議。鄭同僚莫名其妙的,成為公視最初理想的「捍衛者」! 政黨輪替後,公視背後出資的「政府大老闆」換人做了,本來按照商場規矩或政治正確,也應該摸摸鼻子下台的。但鄭同僚顯然不這麼想,公視的「獨立經營」的道德高度,成為他用來抗拒政權輪替事實的「騎士盾牌」。 諷刺的是,鄭同僚「經營能力」或許很差,但他的「商業能耐」強在他處;此刻證明他的操控力,要比新聞局或其他「社會賢達」的新舊董事們,要更勝一籌! 眼下透過對於商業市場中,最關鍵的「董事會」會議程序的攻防操作,引入了「司法」的第三勢力,一下子卡住了各方逼宮下台的人馬追兵。 這讓手中只有「政權勢力」的新聞局,以及「道德呼籲」的學者董事,如今面對鄭同僚這位最牛釘子戶,即使很想把被亂蓋一通的公視「重建」,也只能在城下徒呼負負! 看來,鄭同僚非常熟悉過去扁政府時代的「一『皮』天下無難事」呢! 鄭同僚的策略也簡單,他只要能夠全力擋住「董事會」成員中,加入新的董事,去稀釋並進行「合法改選」,他就能夠撐上許久許久了! 如今從各方態勢看來,他也是真的「豁出去」了!即使內部員工施壓甚至罷工,他也絕不會走人的!新聞局蘇俊賓必然也是馬家軍那種「尊重程序」的鴕鳥風格,只要鄭同僚鬧的更兇更狠,「馬式政治風格」一向都是避開再說。 唯獨令我感慨的是,放眼望去,目前與鄭同僚在「訴訟打仗」的或「戴口罩抗議」的,卻都是我政大新聞系當年的好幾位,對於公視從期待、投入與籌備,最初付出最多心血的師長們! 但這卻再也不是那應該獨立於商業、政治之外的「公視」了!而是一場在新聞傳播學上,從來沒有教過的商場上你死我活的戰爭。 現任董事陳勝福日前已經出面具狀控告,只是,商業爭議一旦進入司法訴訟的過程,從調查起訴到最終判決之耗時冗長,「公視」的上下內外,想必又將要長期空轉下去了。 通常在商場上面對這種「釘子戶」的棘手態勢,最好的辦法是「斷了金流」! 這對於幾乎沒有「市場營收」支撐日常營運的公視,是最後的殺手鑑。 不過,如今以鄭同僚這種「又懂商業、又懂政治」的傢伙來看,公視手上現有的「周轉金」顯然還可以撐一陣子;倘若真的被斷了應該撥付的預算補貼,乃至公視戶頭被凍結,鄭同僚不發薪水,拿「公視員工的工作權益」直接抵擋也是必然。 再誇張一些,他還可以把公視的設備與房產土地,去銀行質押借款呢! 而今之計,只有鄭同僚「公視」內部的行政主管幕僚群的「集體倒戈叛變」,尤其「人事行政財務」的環節叛變,拒絕並架空鄭同僚,才有一絲機會。 但話說回來,倘若連「假扣押」的兩百萬,鄭同僚都可以說用就用,沒有監事會議記錄,也沒有任何控管程序就能出手!顯然公視的行政主管中,早都是他的「御用人馬」了! 公視這起風波還在繼續,卻再次讓人看見,台灣許多「理想」的訴諸實現,最終永遠都成為一場莫名其妙的「殘局」! 所謂公共電視以「基金會」或「獨立經營」的實質,卻往往幕後是讓有心人「更商業、更政治」的操控著。 公視真正凸顯出來的台灣社會的結構問題在於,台灣長年的「內耗」儼然成為一種文化特性,在每一個層面中放大了「理想」與「說詞」,卻嚴重缺乏「執行」與「監督」的系統均衡。 無論如何,在這一次如同商場上常見的,刀刀入骨的手段挾同焦土策略,都是將「公視」的形象與員工的努力,完全推入無底深淵。 我想,應該不會有多少民眾,再「捐款給公視」了吧! 除了台灣媒體與社會的荒謬文化,或多或少也會反撲。 我相信最近也會有不少人,是因為「最近公視『藍綠』打很兇喔,來去看看公視頻道裡面,有沒有什麼碗糕」! 最諷刺的,應該是公視因為這場「炒作政治、炒作商業、炒作司法」的「逆向操作」,而讓收視率提高不少呢!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