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03 02:19:43瀏覽1322|回應0|推薦6 | |
這應該是一套有十三本的中國歷史,傻蛋這篇的讀書心得僅針對11與12明清兩代的歷史的部分。 不為什麼,因為傻蛋上次書架上就看到這兩本,也就買這兩本來看而已。 其他集數的讀書心得就以後再慢慢補完吧。
以傻蛋這樣1980年出生的台灣人,從小到大,學校教育讀的歷史的經驗來說,這兩本書確實當得起不一樣的中國史這個名稱。 小時候傻蛋還蠻喜歡歷史的,當成故事書讀吧。 但歷史除了當成故事來讀之外,也就是考試與升學的用途而已。 歷史有什麼作用?幫統治者洗腦用的吧。 小學時聽老師在那說蔣公是聖人啥的,要保密防諜要反攻大陸,那基本上就是洗腦啊,在傻蛋的年代那已經是潮流的末端了。 在傻蛋念大學的時候,政治大學這個號稱國民黨黨校,那時的風氣已經是本土化與去中國化了,忠黨愛國的那時候已經完全退潮退乾淨了。 也就十年不到的時間而已吧。 如果歷史是真理,那真理又該有多諷刺? 當然,歷史不是沒有用,分析資料來了解事物的道理,這也可以是歷史。 只是歷史通常是為了符合統治者的利益而編寫的,是方便統治的工具吧。 所以在設計教材與考題的時候,會營造出歷史要死背,不要探究因果關係,乖乖接受標準答案考試能得高分得到獎勵那樣就好。 當然,要說用來愚民,歷史算小兒科,那個三民主義才是厲害。 傻蛋當年就吃了無法不去歸納統整出背後的邏輯的壞習慣,無法安分守己的死背答案,以致於公民與三民主義考試分數都不是很理想,大學聯考時傻蛋其他科目基本上分數都在高標以上,就三民主義低於均標,沒辦法,照邏輯思考作答就是只能拿到這種鬼成績。 離題了。 這兩本書確實當得起不一樣的形容詞。 喔,這不是那種很有趣的,充滿各種可充當談資的軼事的那種歷史故事書。 也不是可以拿來考試拿分的工具書。 也不是可以拿來和別人大小聲,說中國歷史是怎樣怎樣的證據用的材料。 兩本書前面都先絮絮叨叨一些歷史研究的角度與方法論,後面再用這一套思考與研究的角度來整理出,對這個朝代的歷史,所得出的一家之言,的一種主觀認知的解讀。 如果對歷史沒興趣,對邏輯與理性思考沒興趣,只是一心想快速得到簡單答案的人,這類的書本,可能會讀不下去吧。 而就傻蛋這樣的人看來,這是很經典的書,即使考試不會考,吹牛用不上,仍然很值得讀。 就像卡內基人際溝通的書那樣,那就是可以實際來來應用的知識,即使沒有應付考試的用處,仍然有很大的學習價值。 這其實不太好說明,會覺得這種書有用的人,讀了就知道有什麼用,這有點看緣分吧,傻蛋認為,讀歷史故事書,基本上不太會長智力,而這樣的書是要提高智力用的,這個智力不是智力測驗評分的那個智力,是策略遊戲裡面謀士的智力屬性,不容易中計,提高運籌帷幄算無遺策水平的那種智力。 不過這套書可能不太適合各種知識都還不夠的小學生,學過一些經濟學,有些基本的統計與管理常識,原本對中國史本來就有一些了解,讀起來才會順暢。 嗯,一開始就廢話超多的,這個節奏,通常內文就只有一點點啦。
明朝歷史,首先說的是唯物史觀與大歷史。 唯物史觀是對岸因為政治因素而擁抱的歷史方法。 這在台灣早年,自然是被當成邪說異端的吧。 歷史的發展,不是因為少數聖人還是偉人,英雄或大壞蛋做了什麼,所以才會怎樣的發展。 而是,根據底層社會的生產力與物質條件,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來審視史料,並做出符合常理的解讀。 很遺憾的,就邏輯思考來說,唯物史觀才是正確的,台灣早年威權政治下拍統治者馬屁的維心史觀,那就是寫給統治者爽用的而已,邏輯上是一種謬誤。 因為有這樣那樣的環境背景因素的驅動,所以產生了怎樣的現象,造成了什麼事件的發生,即使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另一個王不成起來造反,而不是因為有李自成這個人,才形成流寇,才將明朝滅亡的。 錯誤的邏輯就是,如果穿越到明朝末年當皇帝,會透過對歷史的預知,提前扼殺李自成這個人,然後認為就沒有闖王流寇了。 是的,那可以改變歷史,因此不會有闖王,但大概率還是會再冒出個什麼奇怪的王的流寇吧,因為形成流寇的根本原因並沒有解決啊! 現實生活裡,有奇怪邏輯的人,不在少數吧? 或許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好好讀過真正有用的歷史吧。
明朝,作者的解讀是,早期過於理想化的設計,後面系統調整適應跟不上,失去競爭力,自己搞死自己。 朱元璋設計的社會組織架構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那種理想政治,重農抑商,傳統保守,要守他朱家基業千秋萬代那樣的設計。 魚鱗圖冊,清點戶籍,然後鄉里保甲,防止土地兼併,作為統治的基礎。 的確是地方分權,皇權至上,降低文官的地位,也不能說這個設計沒頭沒腦,因為那確實是符合某些中國哲學思想的激進設計。 那明朝碰到的問題是什麼? 就是讀書人和皇帝的關係的問題,皇帝有獨裁權力,結果整個管理體系運作不順暢,整個畸形了,所以就埋下了亡國的根源。 明朝中葉以後,皇帝被文官集體用道德規範抵抗,什麼都要聽那些用扭曲邏輯弄出來的道理的文官們的意見,不然就是不賢明甚至是暴虐,而且還特別愛管皇帝的家事,特別喜歡上奏挑事。 說實在的,到底是那個文官集團本身就腐壞還是中後期皇帝個個都是爛泥,傻蛋是蠻懷疑的。 以明朝為背景的網路穿越小說,也有些是為明朝皇帝平反的,作者雖然是把明朝皇帝評為懶惰無能,任用宦官去和文官集團對抗,都是爛皇帝,但,歷史不是明朝皇帝寫的,反而恰恰是那些和皇帝站對頭的文人寫的,所以就很有想像空間了。 另一方面,架構過時,稅務混亂,這是現代的管理失能。 先訂下總稅額,一開始立意是要減輕人民負擔的出發點,在經濟發展人口成長之後,反而祖宗家法變成緊箍咒了。 沒錢還是得要額外增加稅負。 脫離整體架構,額外的稅則是各地方自行負責,但稅務制度混亂,為了一時的需求可以例外的調整收稅的權責單位,沒有整體集中管理,在維持祖宗家法不能變的情況下到處打補釘。 用資訊系統的角度來說,就是系統改來改去到處打補釘而導致很多不合理的bug叢生,這些問題進一步讓明朝整個財政體系過度複雜而崩壞。 因為太複雜,所以很難訂出考核一個官員表現好壞的具體標準辦法,所以只好採結果主義,結果主義造成官員績效好壞和他的作為關聯不大,和他的運氣影響比較大的嚴重後果。 最後明朝亡於流寇,因為流寇把明朝生存的基礎,鄉里保甲的根都刨掉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如果沒有組織,無法把政令下達到基層,無法從基層收到稅收以維持中央的運作,那基本上就等同滅亡了。 就算沒有清朝,明政府也會被流寇改朝換代吧。 而另一個對明朝的社會現象的描述,逾制與服飾上呈現的奢華風氣,或許也是明朝崩壞的線索。 如果我們以明朝皇帝寵信宦官失德暴虐,壞人的對頭就應該是好人,那些文官集團就應該是有風骨的好讀書人居多囉? 那明朝的薪水那麼少,那些官員哪來的錢可以奢侈,可以在服飾上搞快時尚? 社會風氣是奢侈的,經濟規模放大許多倍,但核心財稅仍以祖宗家法的定稅當基礎,官員薪俸荒謬的少,這些文官似乎很容易被養成衣冠禽獸呢? 解決問題,要找到問題的根本,而不是從表象去解決,而最難解決的問題則是結構性的問題。 當一個組織內發生結構性的問題,組織內成員各為其利形成囚犯困局時,可能大家都很努力,問題就是無解,組織就是無法面對外來競爭。 就像企業的熱門外訓課程是問題分析與解決,上這個課之後能解決問題的,有多少?
再來看清朝的那一本。 一開始還是和明朝一開始類似的歷史分析角度。 清朝的江山是明朝自己送上的。 八旗軍是獨立自主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的兵制,不像明朝的軍制需要負擔龐大軍費,所以更為靈活。 所以,清兵入關後,可以減少稅負,作為爭取人民支持的訴求。 清朝得以建立,影響力最大的,可能不是將領吳三桂,而是文人范文成。 原本後金只是搶一搶那樣的態度,如果沒有策略性的調整,可能不會抓到明朝末年內部崩潰的機遇,讓明朝病懨懨的繼續存在著吧。 再說康雍乾的盛世。 康熙,作者給他的定位是,他扭轉了,文官是皇帝的老師,漢人是儒家正統這些文官體系的脊樑骨。 因為康熙聰明好學又以身作則,那些文官在學問上甚至道德上都不如皇帝,所以建立了皇權的威嚴,以及文官自信的低落。 這在清朝中後期產生了很不利的影響,皇帝沒有康熙那麼聰明,文官又無法幫忙皇帝而只會聽命行事,皇帝不夠強帝國就運轉不起來。 康熙晚年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同樣在中期面對衝擊時成為改變的阻礙。 雍正朝的財政革新,那個養廉費,算是解決了明代名實不符的問題的迅猛改變,為乾隆的開疆拓土打下基礎。 而乾隆就是繼承父祖事業發揚光大而已。 乾隆晚年當太上皇的時候清朝的弊病就已經被凸顯出來了。 養寇來追求軍功,這是很嚴重的管理問題,就像玩弄KPI以圖利自己,這對組織的傷害會是毀滅性的。 後面是鴉片戰爭與西方衝擊論。 清廷仍是以天朝上國的心態在看待西方國家,完全沒有去了解西方的各種發展狀況,或者說沒興趣知道。 這其實就和大公司病很像吧。 清朝的統治其實道光年間就差不多快不行了。 太平天國,差一點就將清朝滅亡。 太平天國的發跡,很類似共產黨無產階級革命,甚至一開始的時候,就很像後來的共產黨,戰術靈活,平等講紀律,是比較得人心的。 至於太平天國的敗亡,不是敗給清廷,一半是輸給高層內鬥與腐化,另一半則是敗於和傳統文化的對抗。 太平天國的宗教本質和傳統儒家士紳,矛盾太大。 等於是有了命中注定的死敵那樣。 而曾國藩這個代表人物又太優秀,太平天國成功之後腐敗速度又太快。 同時,曾國藩的湘軍得到西方的支持,而太平天國則因為教義與自大而和西方列強交惡。 所以清朝才又多活了幾十年。 這或許和曾國藩的道德信仰有很大關係。 不然,手握兵權的漢人封疆大吏,大有造反的本錢。 事實上清末的時候,清廷的統治力早已不足,所以武昌起義才成功會推翻政權。
嗯嗯,如果你讀到這裡的話,我做個總結,這篇心得呢,廢話太多,缺少重點。 如果對這套書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來翻看看,值得讀一次以上,傻蛋只是隨便選一些有印象來寫,並沒有詳細的把內容摘要出來。 因為那很難摘要,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很精簡了,不像傻蛋寫心得不重要的廢話一大堆,如果要把重點都完整記錄傳達,那幾乎等於要把整本書抄一遍了。 因為少了前後文,同樣的內容,意義是不一樣的,能學到什麼與掌握什麼,是個人的事,並不是只要背幾個名詞記幾個公式就能學到什麼有實用性的東西啊!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