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就叫華夏模式吧
2019/01/13 18:34:05瀏覽1814|回應1|推薦5

前幾年有個中國模式頗被吹捧。

西方模式近年來有點撞牆,吹捧者把中國模式當作希望。

但,中國模式是什麼?

社會主義一黨專政,經濟上公有與私有混合,地方競爭招商,出口導向。

或者再加上五年計畫,以和諧為軸心的社會控制。

其實就是把因緣際會的中國現狀當成一個模式來看罷了,全球化下的世界工廠,隨著薪資成本提高,後勁其實堪憂。

 

養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人口密度很高,資源缺乏,由近乎赤貧到相當一部分人進入小康,且基本上所有人也都能吃飽飯,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很難得的成就。

但生態的破壞與環境的汙染,還有貧富差距的大幅擴大,是為代價。

金融體系體質不良,腐敗仍在,債務隱憂,所謂中國模式也是有不小陰影的。

而且拿現況成就當模式,真心意義不大。

台灣也曾有台灣經驗。

其實和中國模式,也很像。

都是由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和公有土地低成本招商吸引外來資金開始。

拿公有資源去燒,一開始總是能燒出點成績的。

發展到了一個程度後,往往就是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汙染,然後受到經濟更落後地區的競爭,而開始泡沫破裂。如果只著眼於看得到的成就,針對成就歌功頌德,那什麼模式經驗的,其實都不值得一提。

 

中國模式裡,傻蛋覺得唯一值得看的,是最近幾年對岸在提的企業混改。

混改,大型關鍵民間私企,由政府進入參股,大型關鍵國營事業,也吸收民間企業的投資。

這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解讀。

對中國有惡意的,會用這是中共政權要伸一隻手,方便貪汙或控制民間企業來解讀。

經營有成,就會受到政府插手,最後權力被收走,創辦人會一無所有。

這似乎是西方的企業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接受的,惡政。

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混改,其實是很值得思考的一個創舉。

 

怎麼說?

其實,中國近年來最出風頭的企業,不外是蝙蝠三雄BAT,百度阿里騰訊。

百度可以說是模仿Google,是搜尋引擎的平台,廣告為主的商業模式。

阿里是電商巨頭,且在支付與技術等領域擁有壟斷性的優勢。

騰訊是社交巨頭,靠遊戲運營賺很多錢。

共通點都是,規模大,在特定領域有接近壟斷的實力,然後,有雄厚的資本。

而中國的混改,就是針對這些企業進行。

同樣的情況如果在台灣,則會反過來。

鴻海與台積電,對政府提任何要求,政府只能照單全收。

政府想插手企業的經營,幾乎不可能。

這幾個企業如果是在台灣發跡,當達到這個規模,或許,可以做到為所欲為。

政府官員去討好這些企業家都來不及了,遑論制約與管理了。

然後,我們來看,BAT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最大的特色是投資事業都很發達。

因為資本雄厚與技術資源具有優勢,許多新創都受到投資。

這很好嗎?其實也很難說。

當有好的創意,找了個團隊,然後做出一些成績了,這時候BAT要過來投資與取得控制權,怎樣?

不接受投資與併購,不加入陣營體系,對自己的商業模式創新有信心的,會受到巨頭的無情打擊。

做一個和你一樣的產品,用各種資源,甚至用補貼戰術用錢把你砸死。

而那些巨頭也可以把焦點放在收購就好,利用規模與資本上的優勢,只要投資眼光精準,就能把草根創業的成果當成自己的了。

當然這是好是壞,不是簡單能有結論的。

但,避免競爭的壟斷,就容易導致腐敗。

百度犯了不少錯誤,逐漸被踢出三雄之列。

阿里與騰訊各佔半邊天,你有我也有,各個創新領域都是兩系在PK

頭條是趁勢崛起的新互聯網巨頭,已成氣候,雖然產品本身不見得好。

這樣的競爭,或許看起來熱鬧又有許多八卦,但如果放任而不受控制,或許最後中國的所有權會被企業取代,隨後被華爾街取代。

畢竟投資的老祖宗,人家的手段在那裏呢。

極致的商業自由,完全開放的競爭,未必帶來最高的效率與公平正義。

如果真是這樣,西方的經濟近年總是年年掙扎,是沒道理的。

中國政府會插手巨頭企業,且至少在名目上是,監督與保持企業不偏離公共利益,而非一概只看股東利益,就結果來看,現在還不好論成敗吧。

 

其實傻蛋認為,公營與私營,並非是非黑即白的。

只要民營化就一定帶來進步?

民營化效率一定高於公營?

喔,那,如果把立法與司法權給民營化,或行政權民營化,是不是國家更進步?

除非舉國皆聖人,在壟斷性的事務上,完全民營,只怕會是驚人的腐敗。

市場機制就是要收紅包,所以有錢人什麼都對,沒錢的人只能受支配。

最後道德崩壞,社會陷入猜忌與內鬥,這和已經失敗的蘇共計畫經濟沒兩樣。

當然,國營事業的無效率也是眾所皆知的毛病。

所以怎樣都不對,兩個陣營選一邊站,然後挺這邊的就只看這一邊的優點而無視問題,反正幹死敵對陣營就是了,這樣就好嗎?

這其實是一種落後的愚蠢。

不同事物,有各自的不同的情況,有各自的需要。

著眼點如果放在要選民營還是公營,就絕對看不到重點,只能變成無腦智障。

重點當然只有一個,就是這個事業,怎樣才能避免腐敗與提高效率。

人性是客觀的事實,國民的道德水平現況也是某種客觀的事實,配合上事業本身的特性,不同的制度與管理方式,腐敗的傾向與效率的水平,也可以說是某種客觀的結果。

當某個事業,壟斷比競爭更有效率時,諸如規模經濟網路效應極強的,如軟體那樣邊際成本極低的,為了鼓勵民營與競爭,反壟斷,就不可避免會產生浪費。

有些業務本身適合壟斷,有些則否,這和意識形態無關,而是事務本質決定的。

 

就以一個企業來說,有些職能,就不適合作為利潤中心。

管理,人事,品質,或品牌經營,用完全競爭的管理方式,真的會是最好的嗎?

每個服務都要論斤趁兩的比價,真的效率會最大嗎?

企業核心的競爭力,必然是需要充足的自由競爭,才能激發最大的潛力。

但把企業所有職能都完全競爭,類似政府把統治權都外包是一個概念。

這同樣容易孳生腐敗吧?

只要KPI設計有一丁點不當,自由競爭的效率就會把弱點的傷害放大到極限了。

配合作假,低價競爭的管理部門與品質管理單位會有多可怕?

而另一方面,如果每個職能,每個業務都要充分全面的自由競爭,那一個企業要操心的事業太多了。

那會消耗太多專注力,而無法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百分之廿的關鍵業務上。

不能找到關鍵業務並保持專注,可以說是經營企業的大失敗。

 

所以呢,適合自由競爭的業務就自由競爭,適合獨佔並用法律加以規範的事務就加以管制,避免浪費與腐敗,毫無疑問才是有效的思考方式。

當然啦,有人會說,沒有那麼好分,沒有那個業務是絕對自由競爭最有效率的,所以傻蛋這樣說只是廢話,最後還是各信各的而已。

就像一個企業,有些職能不見得適合成為利潤中心一樣。

是這樣嗎?

以企業為一個完整觀察單位,這答案當然對。

但如果細看各個職能,又不是這樣了。

只要往細部拆解,最終總是能找出,每個具體的業務,到底適合自由競爭還是規範管理的。

或許沒有完美的定義,但可以往下拆解,直到能有效率的排除大多數的無效率浪費的。

往下拆解,直到繼續往下拆解帶來的效益,不敷因此增加的管理成本的增加,大概就是合適的點了。

 

說實在的,該怎樣就怎樣,不偏不倚,這不就是很少中國人真正理解的中庸之道嗎?

聖人之道,簡單的地方,愚夫愚婦也懂,細微之處,聖人也很難掌握。

儒家學說的那個聖人之道,不是什麼屁話,其實就是這個道理而已。

現代西方的政治與經濟制度,之所以碰到瓶頸,或許也就是因為意識形態而阻礙了靈活的理性思考吧。

更細節的細微之處,用什麼制度更有效率,本來就是要更深入的分析思考的。

 

舉個例,就傻蛋個人的看法,平台式的商業模式,關於整體規範,服務標準,只有一套,才是最高效,也因此,不適合完全的競爭。

而是在平台之下的生態系統,要開放公平的自由競爭才合適。

平台制度本身的管理,則不適合以股東利益主導的一般商業思考,畢竟股東通常都只看獲利數字的,更不用說投資程式自動化後更是如此。

而專擅腐化或無能無責無腦的政府當然也不適合獨裁平台的制度囉。

所以應該會需要一種介於民營與政府管理之間,一種公開眾營的新經營模式。

或許把客戶和供應商也納入這類企業的董事會,公開透明的民主治理,會是這類平台性質的事業的合適經營管理制度。

而平台下的生態體系,自然是應該自由競爭,公平與整體正義與效率,則由平台體制維護,這樣的組合才是最有效率的吧?

就某種角度來看,這和對岸的混改,不是也有點像嗎?

 

所以說啦,傻蛋並不看好現在被吹捧的中國模式,畢竟那已經進入撞牆期。

但這個混改內隱藏的某種可能性,那才是真正中華文化的精髓,現在要說這個混改是好還是壞,還太早,畢竟人性本來就有太多的變數,好人也會腐化的。

但把好的中華文化的思想挖出來實際應用,來治療西方經濟體系的思維僵化而導致的無效率,則是件好事吧。

既然中國模式是已經有刻板印象的專有名詞了,那就把這個以中庸思想為核心的,公營與民營之間的混合新模式,稱作華夏模式,或許值得加以關注其發展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23760559

 回應文章

上大人-中美的太空賭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誰會撞牆?
2019/01/14 00:23

當車開到一百時﹐司機會更用心操控﹐不讓偏移路線﹐意外就不會發生。但假如這時交給喜歡的小孩來開﹐那後果就不用想了。

所以大陸沒搞民主﹐台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