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6 16:50:04瀏覽1421|回應2|推薦18 | |
5月15日,自由電子報一篇社論【馬政府請認真讀讀民調數字】,指出最近有一份針對國家認同的最新民調公佈,結果有四十六%的受訪者主張「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彼此互不隸屬」;廿%說「中華民國是台灣」;認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廿四%。主張「台灣和中國大陸同屬中華民國」的僅有八%;至於同意「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者僅二%。換句話說,被定位為「台獨」與「獨台」的加起來高達九十%,贊成馬英九抱著「中華民國憲法」自說自話的連一成也沒有,認同中國的在誤差範圍內更幾乎可以省略。
看完這篇社論,前兩段大致上都是與5/12、5/13自由時報的報導文字雷同。但第三段開始出現上述的數字解讀,則讓人感到自由電子報社論撰稿人,過度強調自己所喜的意識形態,以斷章取義、片面取材的方式,並以狀似客觀的描述將偏差的結果強加在讀者身上。於是,形成了一種拿他人對A事件的專業調查結果,包裝成一份B論述的鏗鏘有力論點。這種解讀,兩黨都存在的媒體名嘴一樣,只是用殘破的認知在偽裝自己的專業。
直接看到5/12自由時報的新聞【兩岸趨勢民調 青年世代對台灣主體認同感高】,以及5/13自由時報刊登的【新世代國家認同民調:越來越偏向台灣意識】。自由的記者所採訪呈現的資料,即便有以偏好取材,卻也還不至於忽略其他相關重要的背景。例如:研究團隊張佑宗教授表示,現代青年認同台灣主體性,但方式與過去的國族群感有所不同,更傾向理性思考。不過張佑宗也強調,這僅屬於探索性調查,並不能適用於全體台灣民眾。以及,年輕一代的認同高度,正朝「台灣」具有主體性的方向傾斜,且以往歷史殘留與學校正式社會化的影響正在減弱。這種認同台灣主體性的傾向並不完全建立在民族主義的情感上,更主要是綜合了對於生活地域認知,以及主體管轄權現實的理性考量結果。
如果再比較,旺報、聯合、中央社...等等不同報系對相同素材的解讀,更會發現記者的取材本身就已經有很多的預設條件和框架。例如: 聯合晚報【兩岸若開打 86後世代不願犧牲】-兩岸和平趨勢的調查研究,發現台灣民眾對在兩岸關係的態度上,有十分明顯的務實主義傾向,也就是,並不願意為了維護主權而犧牲生命,而這個傾向更顯著地發生在1986年後出生的民眾。 中央社【調查:新世代傾向台灣主體認同】-調查指出,當詢問「如果台灣民眾明確反對統一或明確支持獨立」時,有78.9%受訪者認為大陸不會放棄以武力尋求統一台灣。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張佑宗表示,這代表多數受訪者認為利用公投等方式宣示台灣獨立,或尋求法理上的獨立,都不能改變中國大陸試圖以武力尋求統一台灣。 中國時報【逾5成台灣新世代認同台灣意識】調查顯示若台灣為了維護主權必須與大陸發生 軍事衝突時,有31.6%受訪者不願意接受參戰動員。代表年輕世代在兩岸關係態度上,明確轉向務實主義,不願意為了維護主權而犧牲生命。 綜言之,這個研究有幾個前提和發現是重要的。其一,研究對象是下世代青年,並不是全國性的。其二,此研究的重要途徑,是期待跳脫傳統研究對於統/獨,以及附庸於統獨的降/戰的二元性,並且將多元的可能性與複雜性勾勒出來。其三,此研究的結果,的確呈現下世代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多元價值觀可能性及認知已不同於上個世代。例如,重視國家認同(且為生活領域與習慣的認知,而非傳統上領土、主權的認知),但務實的認為大陸不會放棄武力,且有相當多的人不願為兩岸兵戎付出代價。 換言之,其實研究的成果發現,下世代的認同與行動存在著相當多的複雜與矛盾。一則新聞經過不同媒體的各自解讀,A事件可以變成B、C、D、E等相異的論述...若我們不能每日綜觀幾大報社,恐怕還滿容易就會被各報社所框定的議題方向左右,而失去對這個事會精確且正確的理解。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