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5 13:39:02瀏覽2714|回應2|推薦19 | |
接著上一篇來談芬蘭與台灣! 從台灣的政治經濟簡史來看,38年國民黨來台,台灣的民間社群在日治時期早就是一盤散沙而無法凝聚。加上國民黨治台前期的大老們多為軍閥,黨內軍頭便透過一整批龐大的政府官僚體系進行由上到下的資源與權力控管。加上國民黨當初也沒長期執政發展的打算...待無力反攻大陸之後,國民黨才開始經營台灣的經濟。 國民黨來台初期,為求政治之穩定大唱反共與恐共的調子...事實上中共應無力也無暇侵犯。儘管日本、美國等強對台灣的利益都有所指染...但並未掌握國家發展的命脈!而直到今天,政黨輪替了兩番,被灌輸要恐共反共的這個世代終於成為了台灣的中流砥柱...然而,恐共與反共的情緒還在蔓延,我國無論在教育、產業、甚至政治各個面向的發展卻落後這個北歐的小國。 從教育與政治經濟發展的關係來看,國民黨在經濟發展的前期,多半是透過各種特許的方式與台灣的大世族(ex四大家族)進行權力與資源的分配,後期則開始重點發展各種國營企業。但這些國營企業治理人才的來源,卻多是由黨內人馬挑選,並非透過高等教育培訓專業菁英。高等教育(ex大學)多被用來攏絡人才,而技職教育(ex高職、專科)則多用來培育中低階級的操作性工人。 至於民間社群,在當時處處受限的狀況下即便從商也只能經營中小企業,甚至連小本經營的各種商業借貸管道又被限縮,甚至有票據法做鉗制。加上真中央集權-假地方自治的稅入與統籌分配補助...各個縣市的民間社群、企業不但無法凝聚起來位自己的家園打拚,甚至又再次陷入透過教育培養子女,並且使地方人才快速流失的循環。 芬蘭與台灣相比有一個相當決定性的差異,在於芬蘭擁有強大的公民社群,以及完整又有用的教育體系。儘管芬蘭的教育有相當濃厚的國家色彩,從幼稚園到大學幾乎不用學費,而芬蘭的二十所大學都是國立的,且仰賴中央政府補助70%...。但芬蘭的國立大學卻沒有因為缺乏競爭,而像台灣的公、私立大學一樣,充滿了人脈學閥又沒有太多真正佔的上世界舞台的研究成果。不但如此,在台灣技職教育體系改了名稱卻改不了知識內涵與品質的同時,芬蘭的地方企業與地方政府卻共同投注經費,發展出相當注重與實務接軌的技職教育體系。我們所見到的Nokia、Linux...等世界一級的通訊、網路與電子產業都是芬蘭近幾十年的努力成果。 此外,芬蘭的大型企業在發展初期雖然也都是國營事業...但這些政治人物並沒有讓家族或財閥長期把持,甚至芬蘭政府向日本政府再明治維新後採取的策略一樣,要求這些擁有資產的人退居第二線,並透過高等教育體系培育出來的專業高階經理人才進行公司檯面上的治理。也因此芬蘭幾乎沒有所謂的家族企業。 也許,芬蘭的務實一部分來自外部威脅與內部威脅,另一部分來自於政府菁英還有民間社會對於未來的遠景與遠見有著開放的心胸。那是不是說...人家的政治人物是紮紮實實在危機中求生存、求發展;我們的政治人物呢,則是從五十年前到現在都還只是在各自的眼前的利益中爭鬥,不但自欺欺人更不斷的與台灣的人民上下交相賊...。 我相信,還有很多面向我一時無法全盤的看到,也有些更深入的內涵我沒能完整的分析...。但我隱約的感受到,在五十年前的脈絡中,無論是民間社群自主性不足或受到壓迫而無法凝聚...或是教育體系在中央政府手上逐漸凋零...這對今天的台灣,都是很大的傷害。 台灣的社會,很跳躍的由政府什麼都管卻管的很沒效率的狀態,突然跳進了人民什麼都可以管,雀館的更零散的困境中...一旦有心操弄政治的人得到權柄,大聲疾呼...! 本來就不曾凝聚起來進行一番事業的各地公民社群,就像是一盤散沙一般,既容易被操弄又無法力挽狂瀾。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