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民主 - [第三篇] : 民本與民主
2009/03/30 02:52:50瀏覽1977|回應12|推薦12

前幾篇得到許多版友熱烈的回應與指教,小弟深覺此一議題的內涵實在超越自己的所學所聞,驚慌之餘更致力於向各位先進求教惡補,並試著將腦袋裡裝過的書袋子都傾囊翻出希望能不負大家對於筆者的指教與期待。第三篇,我將試著順「拙拙」、「墨書生」、以及未登入的版友「柘」的論點繼續發揮,論述民本思想與民主價值的內涵與差異,或許能為東方式的民主制度與價值找到ㄧ個不同於西方的軌道。

民主者,以民為主的稱謂。據信,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英國光榮革命都是當代民主發展的重要指標。儘管美國、法國、英國有其不同的歷史發展,也有其不同的政治經濟脈落但多數國人對民主較為熟知的定義多是從民主制度與表現而來,例如:「選舉」、「政黨運作」、「政府體制」等等,而很少去論及民主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其實是各國在當代的政治權力與經濟成長在各個階級之間的競合。

民主,不是憑空而來的制度與架構。那是西方世界從啟蒙時期開始的一連串對於「自我」的價值認知加上一、兩百年透過各種流血戰爭與工商業發展所帶來的國內生活水平提升等等背景所交織出來的,對於威權剝削的反動。

在王室的墮落、神權對政治控制能力的萎縮以及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戰爭的動盪造成中產階級對於財產遭受剝奪的不滿,因而紛紛發動柔性或強烈的革命以爭取對於中產階級自身更多的保障如財稅與各種自由的行使,並且透過「議會制度」加以確認。而無論是霍布斯、盧梭與洛克對於「自然狀態」的陳述都支持了當代權威當局建立「由上而下進行管制的現代化官僚機制」的正當性,也初步確認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係」。

民本,是發軔於儒家視民如親、民胞物與精神的修正版威權治理方式。民本治理講求的是君主的仁民愛物、與民同苦自然與儒家的道德觀有相當程度的接軌,也是新加坡李光耀家族、中國的胡溫體制目前所稱的「華人的民主模式」。

這套民主模式在20世紀一波波世界民主化的浪潮中逐漸出現在東方世界,並且不斷融入西方民主的制度與模式開始有更多「授權」、「投票」、「內部治理」等等的政治遊戲出現。

綜觀而論,若不將民主與威權視為光譜的兩極,並過度彰顯民主與威權孰優孰劣的價值判斷。其實民本治理應該是民主與威權兩端形成的光譜中稍微偏向威權一端的制度。

這套民本治理的制度講究的是權威者「釋出」政治與經濟資源讓更多被權威者「特許」的人進行參與;這套制度仰賴的是權威者對於開放的「意願」與「宏觀的調控」。也就是說,在民本治理的框架下,社會價值與個人身分地位脈動的開放與否以及開放的強度,則端看於權威者所設下的目標、權威者權術掌控的能力、以及權威者對於開放的心態,甚至加上一些公民自覺的能量或少數山頭領導者對於資源與權力的零星爭取。

進一步來說,民主是對既得利益權威者反動與抗爭所達到的妥協,且民主制度下各種機制有其強烈的契約關係,縱使權威當局夾帶有強大的政治權力與資源優勢,人民仍能在社會中發展出強大的社群與以反制。而民本是既得利益權威者釋出的參與機會,且由於此一過程必然某種程度壓抑公民社會的發展,因此人民與政府權威者的契約關係大致上僅短暫的建立在投票的那一天。在民本治理的過程中若有某一群人開始發展出強大的聯結期待對權威當局有所扞格權威當局除了事前的設限之外,也將試著將其收編攏絡或冷落拔除。

我只能說,任何制度的選擇有其背後的政治經濟框架作為影響,當然華人對民本治理的選擇與農業為主的發展造就的安土重遷性格絕對有關。或許,民本治理是華人在對威權反動過程中尋找華人最適政治模式的一個階段也或許民本治理的選擇已經是華人相對不喜歡張顯自我價值,並期盼有人為自己承擔各種發展風險不願出頭所形成的最適權力運作模式。

我以為,台灣任何一個人都有權選擇對於民本治理或民主政治的偏好,但至少應該清楚區分出兩者的分野才有一個選擇與判斷的基準。我只希望自己善盡本科系知識青年的良知,分析民主與民本背後政經架構與發展過程,並試著粗略的探究狀似民主的民本治理在本質上與民主不同之處。至於民主與民本孰優孰劣已超過我所能討論的範圍,也不必是我價值判斷的選項。而我所不樂見的,是兩大黨各自玩著威權恩賜與攏絡v.s拔除的邏輯又大喊人民為主就是民主 ~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liticschao&aid=2796807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左軍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該如何說起
2009/03/30 10:10
民主的議題
總是存在著許多爭論和不同原則
但可以確定的是
每個人所謂的民主
都只以個人的角度  立場  學勢出發
所以民主是一個永遠說不清楚的難題
尤其我國落實民主
也不過才20多年
除了向歐美或日本等老牌民主國家亂學一通之外
台灣的民主往往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
如經濟實力  多數實力  暴力實力等等
台灣的民主隱憂還存在2大盲點
1.學識的不同
  但民權力卻相同
  所以才會有過度的政治偶像膜拜
  (馬英九和陳水扁都是典型的例子)
  造成借民主之名  扭曲是非價值
2.台灣近代100年好了
  經歷幾個完全不同的政權統治
  在價值觀彼此的落差太大
  但這已經定型了
  而且也錯過用民主教育的方式
  導正國家的定位
  有人說它是"中華民國"
  有人說它是"台灣"
  有人說它是個"省"
  更有人說他只是個"島"
你說在這樣一個基本價值都如此錯亂的地方
民主...又該如何說起????
金刀(politicschao) 於 2009-03-30 12:29 回覆:
好好打一架 ^^ 您認為如何

台灣眾多的問題不是對各種概念的定義有所落差

而是多數人根本不敢真槍實彈的把自己的利益講清楚 把自己想畫的大餅研究好

簡單來說 每個人都有夢想 但夢想背後的利益與權力卻沒人敢真正釐清

濃縮成四個字 「實事求是」這種精神 台灣沒有

有的是「敢喊不敢做」「拿道德綁架利益」「各執一心卻稱大公無私」...

真要談教育...「求真」兩個字...從國小到高等教育幾乎不存在

該從何談起...您真的說對了 ... 我也不知道該從何談起阿 @@

Winston
民本主義是東洋傳來的名詞
2009/03/30 06:43

民本本意就是民主,但是為了不干犯日本軍部,因此改為民本, 乃不得已的妥協.因此意味也變了.但是原來引進民主思想的日本學者本意沒有變.就是要推廣民主到日本社會來.

以下是網路上看到的,我似乎有印象以前唸過類似的歷史,所以放在這裡:

吉野作造是李大釗同志的老師。他是日本一位民主人士,曾編纂《明治文化全集》二十四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版了他的《民主主義論集》共八卷。在五四運動時期,他支持我國的五四運動,而李大釗同志也支持吉野作造領導的“大正德謨克拉西”。

  吉野作造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一九○六年至一九○九年,在天津法政專門學校教書。李大釗同志當時在該校上學,聽過吉野的課。其后,李大釗同志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時,吉野在東京帝國大學當教授。吉野與中國留學生交往甚密。據日本人士回憶,李大釗同志回國后,對這位老師很懷念,“每遇日本人來華,都要問吉野先生好。”

  吉野作造於一九一六年發表長篇論著:《論憲政之本義兼論達成其最終完善之途徑》,由此堅持宣傳“民本主義”(他特意把“德謨克拉西”譯為“民本主義”而不譯為“民主主義”),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他不畏強暴,在兩千多名青年學生和群眾的支持下,與右翼軍國主義團體“浪人會”公開進行辯論,影響很大。這次辯論之后,在日本相繼出現了黎明會、新人會等進步團體,形成了“大正德謨克拉西”的一個高潮。

金刀(politicschao) 於 2009-03-30 12:30 回覆:
縱使 民本的概念真如您所述是從日本而來

別忘了 早在唐宋 日本就納入了相當濃厚的儒家精神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