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晚清叛亂組織兩種模式
2016/05/27 11:01:43瀏覽299|回應0|推薦5

孔復禮《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閱心之一)
撰文/蔡瑋

序言中提到兩種軍事化組織的模式,一個是同心圓的模式,如天地會,是建立在地方性的商業及政治組織之上,以天地會為例,性質是復辟的,因此也是正統的,並非異端,另一種是流動攤販式的,主要成員是拳師、補鍋匠、貨郎擔、江湖醫師、劍師等的職業人,有計畫或隨機的衝州撞府,組織層級不明顯,如白蓮教,是以會堂為單位的網絡;這兩種模式相互作用,也產生一些混合的模式,如同心圓式的地方武裝組織,可能因為與流動攤販式的組織互動,讓前者從保衛地方性質,一變成為保衛兼劫掠,如捻亂中變質的地方保衛團體,另一種混合的模式,則是流動攤販式的種子成員,以個人身分受地方團體的邀請,傳授農民適合的武術,這類個人如拳師或練氣的氣功師父,例子是紅槍會,作者提到後面這種互動關係,



有時會產生正面的效果,使異端組織馴化,而納入忠君的思想,如義和團,或削弱異端組織的力量,如捻軍的例子,〈序言〉,《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一七九六—一八六四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 六零年代至2001),孔復禮Philip A.Kuhn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翻譯,台北市,時英,2004年
—從商業的角度,作者提到的兩種解釋模式裡,至少有地方性的商業組織,如市集與行會,與另一種流動攤販式的商業人的區別,後者如江湖郎中、貨郎擔、拳師之職業人,這兩種商業的起源關係如何,可暫時不去討論,由於民國之前的政治、社會組織有十分固定的意識形態,變動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所以可以上推到很早的年代,比如推論孔子的時代,孔子的教學流動,性質上屬於流動攤販式的職業人,但後者並非孔子首創,而孔子的職業所以未能成為地方性的組織的一部分,可能是因為當時尚未產生行會的組織,或是性質並不適合,在後世私塾這樣的行業,雖不一定是由地方的讀書人包攬,但總是借用流浪的讀書人的情形,可能不多,而外聘的情形,也只是從一處到另一處,有沒有輾轉各地教學,類似流動攤販式的私塾教師,後者能舉的例子就是孔子,但孔子並非以個人身分遊走各地,而是跟隨有固定的弟子,從這個角度,孔子的團體最後的歸宿,是類似流動攤販式的異端團體、最後被地方性的團體馴化,這馴化過程,也可以解釋儒家思想越來越強調忠君元素的演變趨勢,如果沒有流浪攤販式的階段,恐怕也不會產生足以規範君王道德的德治的哲學,或者說那是尚處於異端階段的遺產,在過去以思想內容的起源研究中,似乎比較欠缺職業生態的角度的分析注釋(如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古代哲學史》)
—希臘哲學的起源被認為與人類最早出現的都市商人有關,更明確的說法是,像愛奧尼亞這樣的早期人類居住區域,因為居民的營生方式不固著於土地、能夠自由出入不同城邦之間,從而誕生了最早的思想自由的土壤(柄谷行人《哲學的起源》),其中必定有像孔子那樣的集體移動的團體,甚至宗教團體就是模仿這類哲學團體的早期形式,耶穌的團體與建立在氏族聯盟上的羅馬政治組織的關係,也可以嘗試用上述馴化理論來理解,基督教後來會走向拜占庭式的傳統,可說是基督教團被羅馬政治組織馴化的結果,基督教朝教廷階層化組織發展,也可認為是被馴化或內化地方政治組織的表現,而教會組織的分歧,也成為新教運動的一個主要的特徵
—對台灣早期閩客不和ˋ械鬥的解釋潛力。用上述的兩種模式,對台灣早期的武裝組織的解釋同樣適用。閩人對清朝的叛變似乎多半是由流動攤販式的職業人為領袖,客家莊則一直有吸納流動的拳師教授、訓練地方上農民的傳統,前者或同時具有復辟的意識形態,後者則強調忠君、組織層級化、正統的性質明顯,兩者效忠的對象不同,敵對發生時,後者又往往從單純的地區性的自我保衛性質,又納入了劫掠的性質而具有明顯的復仇ˋ報復特性,後者是否同時受到前者移動的反叛團體的行事方式的啟發,似乎是無疑且確定的,而霧峰林家納入原住民的兵員參加太平天國平亂的事例,可以說是地方團體馴化傳統的延伸,而原住民也是透過這樣的管道,一度進入地方性的武裝團體的組織內
—網路時代賦予移動攤販式的組織另一種啟發或面貌,如早期的蓋達組織,或目前透過網路招兵買馬的所謂伊斯蘭國,網路的技術取代了團體領導核心的大部分移動與串聯的勞動,另一方面社群組織突出於環境現實條件的制約之上,從屬地性、理念性、到純感情的抽象聯繫團體都有,看你從取締或馴化異端的角度,或從新的時代思潮誕生的土壤去理解,如果完全採用前者的觀點,是不可能產生像孔子、希臘哲學那樣的團體與對後世的影響(20160320孔復禮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序言閱心)

https://www.facebook.com/TsaiSeeMovie
https://www.facebook.com/TsaiMovieReviews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laywright&aid=5887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