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暹關係並清暹對外關係之比較
2010/10/21 18:10:15瀏覽1929|回應2|推薦7
前言

暹羅為泰國之舊稱,其稱呼由明代延用到二十世紀中期,地理上位於東南亞,與我國雲南接近。西元一二五七年以前,暹羅地區原是許多小邦國。戌可太(或作速可臺)王朝建立後才有統一的暹羅,大約為我國元代。暹羅至今經歷四個王朝,分別為:

戌可太皇朝,傳八代,一二三八年左右建都於戌可太,一三五零年阿瑜陀耶皇朝建立後稱為北朝。曇摩羅闇二世皇以後牽都彭世洛,倫為阿瑜陀耶皇朝藩屬,傳至曇摩羅闇四世後後續者不復獲皇號,時約一五六八年。

阿瑜陀耶皇朝,傳三十三代,一三五零年建都阿瑜陀耶,是時為南朝。一三七八年併戌可太皇朝。一七六七年阿瑜陀耶京遭緬甸攻陷,阿瑜陀耶皇朝遂亡。阿瑜陀耶皇朝開始與西方有接觸,並且曾數次向歐洲國家派出使節,然歐洲人也常在暹羅發生爭鬥。不同於中國,是時暹羅對歐洲亞洲各國大約以較平等的態度相待。雖然並非完全沒有排外的聲音,卻也不會似中國以上國自居,故亦獲得歐人相當的尊重,有相當的交流。

吞巫里皇朝,鄭皇一代,一七六七年左右建都吞巫里(T'onburi)。鄭皇本名鄭信,中國史常誤為鄭昭,「昭」實為暹羅皇的稱謂「皇」者是也。一七八二年三月,鄭皇在政變中遜位,出家為僧。後昭批耶卻克里為保國之安定,接受臣子建議,將遜皇鄭信處死。

卻克里皇朝,傳八代(至一九三五),一七八二年建都曼谷,又稱為曼谷皇朝,或叻陀納哥盛皇朝,開朝昭批耶卻克里(Chao P'ya Chakri)為拉瑪一世皇。卻克里朝時代與西方有更頻繁的接觸,拉瑪四世皇即為電影”國王與我”中的國王。其子朱拉隆功(拉瑪五世)在位時,為暹羅維新時代。暹羅的外交手腕跟政策,使得暹羅成為殖民時期東南亞唯一的獨立國家。推其所以人,蓋因暹羅願意認識西方文化,聘用歐人為顧問或大臣,並學習西方人的應對方式與歐人來往。一九三二年六月間,決定立憲,創立代議制度,訂定臨時憲法。同年十二月間,該法成為暹羅永久體制,暹羅步入現代民主國家。

清代以前中暹關係簡述

元史稱戌可太皇朝為暹國,亦即暹羅史的北朝。後來戌可太朝衰微,被南朝羅斛國併吞,稱為暹羅斛國。明代宏武年間來朝,受封為暹羅國王,始自稱為暹羅。

元代

元代暹國及羅斛國都曾經與中國有過外交關係。宋濂元史,元世祖本紀記載:辛丑(至元二十六年,十月)羅斛二女人國遣史來貢方物。而暹國戌可太朝則是由第三代藍摩堪亨皇(Ramk'amheng)始與中國發生外交關係,亦為直接與中國發生政治關係的起始點。蓋因忽必烈晚年為養息兵力,與其先前認為無須征服的鄰邦修好。至元十九年忽必烈遣何子志至戌可太,會商中暹友好條約。暹羅史家且有記一二九四年,藍摩堪亨皇曾親至元庭覲見元世祖,並於一三零零年再次來訪,此次並攜中國匠人歸,開創宋加祿陶器業。[1]據元史所記,元代中國遣使三次,暹國遣使攜貢九次。

明代

十四世紀戌可太皇朝衰弱,於一五八六年合併於阿瑜陀耶朝。據明史等之記載,明代,自宏武初年已迄崇禎末年,中暹交流不斷。阿瑜陀耶朝第三代皇,波隆摩羅闇一世登位不久,即遣史來朝。後波隆摩羅闇皇終其朝代,繼續與中國交好。一三七七年,波隆摩羅闇之皇姪那空贗皇子親聘南京,獲賜「暹羅國王印」。後皇子踐位(一四零八年)晉號贗陀羅闇一世皇,以後終期朝代,也與明第三代君主成祖永樂皇帝維持睦宜,數次遣使至中國,中國亦數遣使臣報聘阿瑜陀耶朝,使臣中則以鄭和最為有名。

另外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明神宗萬歷二十年間,中日發生戰爭,暹羅國君曾上書神宗,表示願出兵為助,後經兩廣總督諫阻。明史云:「二十年日本破朝鮮,暹羅請潛師直擣日本,牽其後。中樞石星議從之。兩廣總督蕭彥持不可,乃已。其後奉貢不替。」

清代中暹關係(阿瑜陀耶朝 - 吞巫里皇朝)

清代暹羅進貢始於順治九年(1652,明永歷六年),並換敕印、堪合。迄阿瑜陀耶朝招緬甸滅亡前,清廷與暹羅有相當多的來往,暹羅方面多次來朝,除朝貢所帶來的貿易利潤外。另外甚至有觀光的記載。雍正六年,帝諭暹羅商船運來米榖,永遠免稅。七年來貢時,帝以無必須之物。免其入貢。當時暹羅貢使說中國國都為萬國所景仰,國王令他觀光上國,遊覽名勝。歸國陳述。以廣見聞。清朝皇帝命官吏帶領遊覽,並且賞賜一千兩,讓使臣買喜歡的東西。並且許其採購馬匹等等。後阿瑜陀耶朝又多次進貢,進貢物品還包含大象等等珍奇生物。

乾隆三十一年(1766)緬甸攻打暹羅,殺其王,阿瑜陀耶朝遂亡。緬甸既破暹羅,繼而侵犯雲南邊界。清廷乃與之戰。暹羅軍長鄭信於阿瑜陀耶京失陷前,率五百部眾突圍脫逃。於暹羅灣東岸,羅勇附近發展。後來軍隊聚集到五千人。遂與緬人對抗,使暹羅脫離緬甸的控制。時離阿瑜陀耶京失陷才六個月而已。國人乃擁鄭信為皇,定都吞巫里,是為吞巫里皇朝。因緬甸當時正與清廷戰爭,故鄭皇在外無後顧之憂,得以發展,對付當時國內各個勢力,一統暹羅。

阿瑜陀耶朝最後一任使臣則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回國,後十年多中暹之間沒有交通。直到乾隆四十六年,鄭皇遣使入貢,像清廷說明復國並被推為國主之事,故遵照前例入貢。清廷特賜莽緞珍物如舊制。

清代中暹關係(卻克里皇朝)

乾隆四十七年,鄭信遭昭批耶卻克里誅殺。五十一年,昭批耶卻克里入貢,進表自稱為信之子鄭華。清廷信之,封為暹羅國王。昭批耶卻克里在位期間遣使入貢有五次。

1. 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八日,據禮部譯出暹羅表文。
2.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初九日,據暹羅自譯黃紙和自表文。
3. 乾隆五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據上諭。
4. 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初二日,據上諭。
5. 嘉慶元年正月二十四日,據禮部抄本。

嘉慶十四年昭批耶卻克里卒,依剎羅頌吞繼位。十五年遣使入貢請封,自稱鄭佛。亦受封為暹羅王。依剎羅頌吞在位時有五次遣使來朝。

1. 嘉慶十四年十月十七日,據內閣抄出兩廣總督百齡等奏本。
2. 嘉慶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據內閣抄出兩廣總督蔣攸 等奏本。
3. 嘉慶二十年十月初八日,據禮部奏本。
4. 嘉慶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一四,據兼署兩廣總督康紹鏞題本。
5. 道光二年十月二十日,據兩廣總督阮元題本。
(十五年遣使入貢可能為使臣到達京城時間,嘉慶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可能為暹使自暹出發時間或達廣時間。)

道光四年,鄭佛在位十五年。傳位策陀皇子,五年遣使入貢請封,自稱鄭福。鄭福在位期間遣使入貢凡五次。

1. 道光六年五月十四日,據兩總督阮元殘題本。
2. 道光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據兩廣總督李鴻賓題本。
3. 道光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據兩廣總督李鴻賓殘題本。
4. 道光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據兩廣總督盧坤等奏本。
5. 道光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據上諭。

咸豐元年,鄭福卒。其弟摩訶茂谷(清史譯作蒙格克托)繼位,中國稱之為鄭明。鄭明奉孝和睿皇后宣宗成皇帝遣詔。遣使進香。並送表文方物。慶賀登極。又因例貢屆期。請將貢物一併呈進。然而因為交通跟戰亂的問題,雙方溝通出了問題,於是暹羅不再入貢。若按陳頌禮在吳迪所著暹羅史中的說法,則是暹羅受到西方國家的唆使,於是不在進貢。

結論:暹、清對外關係之比較

透過清代跟暹羅的對外關係比較,我們可以相當明白的發現,清朝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上國。暹羅則是平等的與他國交往,並且多學習西方的文化跟制度。中國在元明兩代都曾派遣使節往暹羅,然清史並無任何遣使往暹羅的紀錄。如此自以為是的態度,確實讓中國在現代外交上吃了大虧。

考暹羅史,早在一六八五年,暹國就已派出使節至歐洲;並在當時,已有許多西方人在暹羅朝中任職,歐人也與暹羅有相當頻繁的外交使節關係。及至卻克里皇朝,拉瑪四世甚至能說寫流利英語,並且皇子多有留學歐洲。暹羅的國際觀,與清朝相比,眼界應可說是大的多的了。此方面暹羅與清朝最重要的差距,或許是在暹羅皇室已有此國際觀,而清朝卻是少數朝臣而已。

確實,清朝與暹羅都免不了受到西方以武力為後盾訂定的不合算條約,並且都激起了維新運動。然不同於清朝,暹羅在維新與立憲方面的努力都獲得了成果。而清朝雖早於暹羅,卻屢受重挫,而終至國民革命起。為何有如此大之差異呢?

一般皆以為,清代朝貢行為為一種求取賞賜,或是利用貢船免稅作壓艙貨貿易之行為。暹羅於清代來朝亦不例外。然而觀察歷史上暹羅來朝之實情,此說法讓人懷疑。考其赴中國之貢船意外頗多,且時間良久,此番貿易是否能如學者(註一)所言,對暹羅經濟有莫大利益,實讓人懷疑。且考其使歐使節所行,與其說貿易得例,不若說其派出使他國,實為訪他國情並增廣見聞。另外若依其後來派兵參與歐戰而言,或許暹羅每出使,也為展示本國之所長,一耀國威。

而中國呢? 滿清統治期間,一直到晚清才有出使歐洲的紀錄。且乃因不得不而出使,不似乎明代之張揚國威。且留學他國的大半為漢人平民,少有滿清皇族。朝政卻由皇族掌握,無怪乎維新立憲之失敗。清廷且不知與列國保持關係,甚至連與少數國家維持互動皆不肯,反而大加的豎立敵國,各各皆敵對。如此不至內憂外患實為不可能。

不同於中國,暹羅深明與各國建立關係的益處,此亦為其能在列強分佔東南時維持獨立一大原因。雖暹羅在早期開始與西方接觸時也有衝突,但是暹羅並非因此對歐人皆排斥,而是單針對該國回以報復。我國在明代亦是如此,唯在清代閉關後,失去了對外了解的管道。對歐洲的各國衝突及其在東南亞的利益衝突不了解,如此便失去了許多的機會而能以強國立於世界。

外交上,在暹羅對於清國、西方國家,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中。我門可以發現,對於各國,暹羅有著不同的態度與標準。清廷與暹羅,暹羅一直用著藩屬與國那一套來面對與清廷的往來。而面對西方國家則用西方國家那一套,面對同樣位於東南的諸國,也有另一套辦法。面對自己的屬國,也有另一套標準。暹羅的外交關係是多變的、靈活的。而清代的中國,則是希望以最少的方式,最好能用同一套來打發各個國家。令人訝異的是當時清政府的態度,怎麼竟然能如此的封閉,如此的自以為是。以現在的觀點實在難以想像,一個面對衝擊的政府,竟然還能如此的頑固。中國怎麼會有如此強的封閉主義呢? 想必亦是一個相當好發揮的研究題目了。

世界本為一體,而在現代世界中,國家與國家更為不可分割,所有歷史上封閉的國家,後來皆因而大受損害。如此而觀現今台灣,但不可自封閉於自我文化當中,而必要與他國進行交流。且不單是少數國家,而是要是世界各國皆有所關切。與他者開放之交往溝通為自立互利之必要條件。爾國國民及當明此道。或著在世界各國教育當中,該當使學童有體會,甚至親身感受的機會吧。

參考書目(依成書或譯成年代排列):

1. 增廣海國圖志(一) / p.243-259/ 清 魏源 輯述/ 珪庭出版社印行/

2. 清史 清史編纂委員會編纂/ 國防研究院印行/ 民50/ 

3. 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 第五輯 中泰民族文化論集 凌純生等著/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 民國四十二年/ 

4. 暹羅史 W. A. R Wood著 陳禮頌譯/ 台灣商務印行/ 民國七十七年修訂重排出版/ 

5. 東方文化集成 東南亞文化篇 中緬甸關係史 徐定邦著/ 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2000年/ 


[1] 元史對此事所記甚簡,僅記:「庚演(至元三十一年四月,公元一二九四年)必察不理城(P'etchaburi)敢木丁遣史來貢」並沒有說到藍摩堪亨親自來朝,此事乃屬疑案。但是暹羅史家則言之鑿鑿,或許可能是元史的缺失。單就獲覲元世祖來看,時間上不太可能。因世祖忽必烈汗已崩殂於至元三十一年正月,暹使或暹皇詣京,世阻已安葬,值成宗鐵木耳繼登皇位之時。是年成宗繼位,但是當年年號仍用舊稱,一年才改為元貞。可見一二九四年所覲見應為元成宗鐵木耳,而非世祖忽必烈。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記大德四年(公元一三零零年六月)云:「爪哇暹國蘸八等國二十二人來朝,賜衣遣之。」元史所言甚簡,且無隻字提到藍摩堪亨躬親朝覲,並攜匠人同歸之事,然暹史家對此莫不言之鑿鑿。或許我們不能因為元史沒有而否定暹羅史家所言。

關於宋加祿陶器業傳自華人說,居暹的歐籍考古家們,以及暹羅史家丹隆親王均同意此說。



幾年前的student's work,各位傷眼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ngyic&aid=4521427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殷浦藤熙先生
2010/10/31 12:40
你這篇文章,非常的精彩,對於研究中泰交往的歷史,非常有幫助的。
我是泰國華人論壇的飛飛,由於我們論壇上有不少在泰國深造,研究泰中里斯的同學,我向您這篇精彩的文章,對他們是有需要的,我請求將此篇轉載到我們網上,我必定會注明是閣下的作品,和您的部落格網址的,我問聽的話,請你即可告訴我。
先謝謝您啦!
殷浦藤熙(pingyic) 於 2011-01-05 23:04 回覆:
不好意思久未上站管理,承蒙您的賞識,轉載方面十分的歡迎~

alexdeng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請求轉載
2010/10/22 19:10

請求轉載到我們的論壇:泰國瘋中文網

網站性質說明:

泰國瘋中文網是個非營利性的論壇網站,由本人及幾位同好架設管理,是個義務提供喜愛泰國的網友們,有個交換旅遊、商務、文化、音樂、新聞等等資訊的平台。

為了維持獨立性,我們完全讓所有有興趣的網友免費註冊成為會員,也不接受任何類型的廠商或業者的廣告邀約。



ALADING~暹邏尋夢之殺破狼格
殷浦藤熙(pingyic) 於 2011-01-05 23:05 回覆:
不好意思久未上站管理,承蒙您的賞識,轉載方面十分的歡迎~